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 
经者。盖病在经者由脏而经。由经而气。病在气者由气而经。由经而脏也。)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此申明经气之 
各有别也。夫一阴一阳。分而为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合于手足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合于十二脏。腑所以藏物。故亦 
名脏也。所谓太阳阳明少阳脏独至者。言三阳经脉之独盛也。三阳经脉之独盛者。是三阳气之太过也。)太阴脏搏者。用 
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此言三阴三阳之经气。皆有手有足也。夫手之太阴。 
足之太阴。是为三阴。是以太阴之脏脉相搏者。须用心省察。其为手之太阴。足之太阴乎。如五脉气少者。手太阴之过 
也。盖肺朝百脉。而输精于脏腑。肺气搏而不行。则五脉之气皆少。是以五脉气少者。知在手之太阴也。脾主为胃行其 
津液。脾气搏而不行。是以胃气不平。胃气不平者。知在足之太阴也。手之太阴。足之太阴。而后谓之三阴也。足之三 
阴。从足走腹。手之三阴。从腹走手。手足经气。交相贯通。故独取之下俞。徐公遐曰。此复申明所谓三阴三阳者。概 
手足而言也。盖阴阳之气。皆从下而上。故独取之下俞。)一阳独啸。少阳厥也。(此言经厥而及于气也。夫气激于喉中 
而浊。谓之言。气激于舌端而清。为之啸。盖气郁而欲伸出之。一阳之气独啸者。盖因少阳之经气厥逆也。所谓少阳独 
至。一阳之过者。言气盛而及于经也。一阳独啸。少阳厥者。言经逆而及于气也。分而论之。有气有经。合而论之。经 
气之相关也。朱卫公曰。以太阴开于其间者。当知三阴三阳之经气。皆若是也。张兆璜曰。少阳厥者。木火之气郁 
也。木郁之发。松吟高山。虎啸岩岫。古之善啸者。听溪中虎声而泻之。一阳独啸之义。盖取诸此与。)阳并于上。四 
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阳并者。太阳阳明之气相并也。四脉者。太阳之小肠膀胱。阳明之胃与大 
肠。即四形藏之脉也。四脉争张。以致阳并于上。亦经厥而及于气也。肾为生气之原。此三阳之气。虚陷于肾。不能与 
阳相接。故宜泻其阳之络。补其阴之经。阴阳平而经气和矣。四脉争张。四形藏之气盛也。气归真虚。五神藏之气虚也。)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 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音狷。此言经气逆。而病及于脏也。 
一阴者。厥阴也。是以一阴气至。当厥阴主治。而反见脏真之虚。心为 痛。盖厥阴之气。发于命门。为心主之包络。 
厥阴气逆。以至真虚而心痛也。厥逆之气。留薄于心下。则上迫于肺。故发为白汗。夫真虚痛心。病在内也。经气厥逆。 
病在外也。病在内者。治以药食。病在外者。治以针砭。故宜调食和药。治其下俞。夫所谓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三 
阴者。阴阳之二气也。所谓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者。概脏腑经气而言也。人禀天地阴阳之气。而成此形。是有 
有形之脏腑经脉。有无形之阴阳六气也。虽然。脏不离乎经。经不离乎气。气不离乎脏。经气贯通。脏气并合。阴阳出 
入。上下循环。是以有论三阳之独至者。有论在手经足经者。有论经病而及于气。气病而及于经者。有论阴阳之不相合 
者。有论经气逆而病及于脏者。此皆阴阳之道。可合可分。书不尽言。举一以 十。学人当知一经之气若是。则十二经 
可知。能引而伸之。进乎技矣。厥阴之治。谓当足厥阴之经脉主治也。此言三阴三阳之气。可合于六经。可通于脏腑。 
当与末节合论三阴之气而各有分别焉。)帝曰。太阳脏何象。(太阳脏者。谓小肠膀胱之经脉也。象者。效象形容。此 
复论经气之见于脉者。各有别也。此言三阴三阳之气合于十二经而应于脉。非气之行于脉中也。故太阳之脉象上三阳之 
气盛而浮。少阳之脉象上一阳气之初生也。若一阳之气行于脉中。则滑而不实矣。此申明阳脏独至阴脏相搏者。乃因气 
而见于脉。故曰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象者。像也。三阳。阳盛之气也。言太阳之脏脉。 
象阳盛之气而浮也。)帝曰。少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少阳脏者。三焦甲胆之经气。故象一阳初动之生阳。)一 
阳脏者。滑而不实也。(所谓一阳二阳者。乃三阳之气也。气应脉外。故以脉之浮沉。以效象阴阳之气。如在一阳之脏脉。 
则见脉体之滑象矣。盖阳气搏于脉中。其脉则滑。阳欲外浮。故不实也。此反结上文。而言一阳之脏脉。与一阳之气见 
于脉者之不同也。)帝曰。阳明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阳明脏者。胃与大肠之经脉也。阳明者。两阳合明。阳气 
合并。则阳热盛。故其象大浮。象大浮者。二阳之气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此复结阴脏 
之经脉。与阴气之见于脉者之不同也。太阴脏搏者。乃太阴之经脉相搏。故见脉象之伏鼓。如二阴之气相搏。以至于少 
阴之肾。只见乎沉而不浮。盖以脉象之浮沉。以别阴阳之气。以脉体之滑动不实。鼓动而伏。以别阴阳之脉也。此篇论 
欲识病脉。先知经脉。然欲知经脉。又当体析其经与气焉。) 



卷四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属性: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此承上章而复问也。经脉篇曰。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经脉之常。故帝以脏腑阴阳。合于人形。法于四时五行。而为救治之法。何如而从。何 
如而逆。反逆为从。谓之得。反顺为逆。谓之失。张兆璜曰。合人形者。以脏腑阴阳合于九窍九候。)岐伯对曰。五行 
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此篇论察其腑脏而知死 
生之期。然须法于四时五行生克之顺逆。而后死生可必。故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言天之十干四时。地之五谷五 
味。人之五脏五气。皆合于此五者。以此五者而合参之。则成败死生可决矣。更贵更贱者。贵贱更互也。间者。持愈之 
时。甚者。加甚之时也。)帝曰。愿卒闻之。(卒、尽也。)岐伯曰。肝主春。(肝主春木之气。)足厥阴少阳主治。(足厥 
阴主乙木。足少阳主甲木。二者相为表里。而主治其经气。)其日甲乙。(甲为阳木。乙为阴木。在时为春。在日主甲乙。)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主春生怒发之气。故苦于太过之急。宜食甘以缓之。)心主夏。(心主夏火之气。)手少阴太 
阳主治。(手少阴主丁火。手太阳主丙火。二者相为表里。而主治其经气。)其日丙丁。(丙为阳火。丁为阴火。在时主夏。 
在日为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吴氏曰。心以长养为令。志喜而缓。缓则心气散逸。自伤其神矣。急宜食酸以 
收之。)脾主长夏。(长夏、六月也。谓火土相生之时。)足太阴阳明主治。(足太阴主己土。足阳明主戊土。二经相为表 
里。而主治其经气。)其日戊己。(戊为阳土。己为阴土。位居中央。)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属阴土。喜燥恶湿。 
苦乃火味。故宜食苦以燥之。张二中曰。喜燥者。喜母气以资生。苦湿者。恶所胜之乘侮。)肺主秋。(主秋金之令。)手 
太阴阳明主治。(手太阴主辛金。手阳明主庚金。二经相为表里。而主治经气。)其日庚辛。(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在时 
主秋。在日主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主收降之令。故苦气上逆。宜食苦以泄下之。)肾主冬。(主冬水 
之令。)足少阴太阳主治。(足少阴主癸水。足太阳主壬水。二经相为表里。而主治经气。)其日壬癸。(壬属阳水。癸属 
阴水。在时主冬。在日为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肾者水脏。喜润而恶燥。宜食辛 
以润之。谓辛能开腠理。使津液行而能通气。故润。以上论五脏之本气。而合于四时五行五味也。)病在肝。愈于夏。(此 
论邪气之客于身。而病在五脏者。亦合于四时五行。而有间甚之时日也。病在肝。愈于夏者。子制其鬼贼。而能令母实 
也。)夏不愈。甚于秋。(子休而贼旺。至其所不胜而甚也。)秋不死。持于冬。(贼气休而得母气之养。至其所生而持也。) 
起于春。(自得其位。故复起也。此论死生之月节也。余脏仿此。)禁当风。(风气通于肝。故禁而弗犯。)肝病者。愈在 
丙丁。(至其所生而愈也。)丙丁不愈加于庚辛。(金克木也。)庚辛不死。持于壬癸。(得母气之所生而持。)起于甲乙。 
(本气复旺而起。此论死生之期日也。)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平旦乃木气生旺之时。故爽慧。下晡乃金 
旺之时。故病甚。夜半得母之生气。故安静。此论间甚之时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肝气受邪。则木郁而欲散。 
故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按岁运。厥阴之胜。以酸泻之。少阴之胜。以甘泻之。太阴之胜。以苦泻之。 
又曰。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 
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苦。五味阴阳之用。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 
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 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夫肝病者。厥阴 
之胜也。邪盛则正虚。故以辛之发散。以散其木郁。以辛之润。以补其肝气。以酸之泄。以泻其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