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厌厌、安静貌。聂聂、轻小也。落、降收也。如榆荚者。轻
薄而中不虚。盖肺脉虽主收降轻虚之象。而资生于脾土。是以有如榆荚之轻而中不虚也。)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
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不上不下。往来涩滞也。如循鸡羽。较之榆荚。更属轻虚。其
中又不得生我之土象。而反有贼我之木体。故主肺病。如物之浮。虚无根也。如风吹毛。散乱剧也。)平肝脉来。 弱招
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 弱、初生柔和之气也。以手相呼曰招。招招、乍起乍伏之象。形容其初
生之脉象也。长竿梢末。长而 也。此皆本于胃气。故脏真之脉。得以柔 和平。)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
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盈实则非 弱招招之象矣。如循长竿。非若梢末之 弱矣。滑脉如珠。
弦长带滑。如竿之有节矣。辨脉篇曰。累累如循长竿者。名阴结也。此肝气病而阻结也。急益劲。如新张弓弦。强劲之
剧。胃气绝也。)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和柔、中土柔和之气也。相离、时一代
也。盖脾为孤脏。中央土以贯四旁。故柔和之中。而有相离之代散也。鸡足有四爪。践地极和缓。形容脾土之灌溉四脏。
有如鸡之践地。和缓而四散也。)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实而盈数。阜实而无柔和之气也。如鸡举
足。拳而收敛。不能灌溉于四脏也。)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喙音诲。
如
乌之喙者。坚止而无柔和相离之象也。如鸟之距者。较鸡举足更拳急也。如屋之漏者。点滴稀疏。而不能灌溉也。如水
之流者。湿土之气四散也。盖言脾主中和之气。如太过不及之甚者。皆为死脉也。)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
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喘喘累累。沉石生动之象也。如钩者。浮而中空。水之体也。按之坚石。石之象也。莫子晋曰。
琅、石之美者。钩乃心之脉也。心脉如循琅 。肾脉如钩者。心肾水火之气。互相交济者也。)病肾脉来。如引葛。
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如葛如索者。木象也。盖沉石者肾之本体。如引葛而
按之益坚。是肾气不藏而外泄矣。如夺索者。如引葛而更坚劲矣。如弹石者。无喘累生动之气。肾之死象也。)
卷三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属性: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 弱轻虚而滑。
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春弦。夏钩。秋毛。冬石。脏真之神也。此篇言真脏之脉。资生于胃。输禀于脾。合于
四时。行于五脏。五脏相通。移皆有次。如璇玑玉衡。转而不回者也。如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至其所不胜则死。
有为风寒外乘。亦逆传所胜而死者。有为五志内伤。交相乘传而死者。有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真脏之神。为所不胜之
气乘之者。皆奇恒之为病也。故曰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是以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言春时之脉。肝脏主气。而合于东方之木。如万物之始生。故其气来 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
盖以脏真之气。而合于四时。非四时之气。而为五脏之顺逆也。本卷五篇。皆论脉理之精微。诊辨之要妙。而各有不同。
学人宜潜心体会。而详悉其旨焉。)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
谓不及。病在中。(实而强者。盈实而如循长竿也。不实而微。无端长之体也。言五脏之神气。由中而外。环转不息。如
气盛强。乃外出之太过。如气不足。则衰微而在中。太过不及。皆脏真之气。不得其和平而为病也。)帝曰。春脉太过与
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 满。(夫五脏之脉。
行气于其所生。受气于所生之母。肝行气于心。受气于肾。春脉太过则气并于上。经曰。气并于上。乱而喜忘。气上盛
而与督脉会于巅。故眩冒而巅疾也。金匮要略曰。胸痛引背。阳虚而阴弦故也。盖春木之阳。生于肾水之阴。阴气虚寒。
以致生阳不足。故胸痛引背也。胁 乃肝肾之部分。生气虚而不能外达。故逆满于中也。)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
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心脉通于夏气。如火
之发焰。如物之盛长。其气惟外出。故脉来盛而去悠。有如钩象。其本有力而肥。其环转则秒而微也。)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来盛者。盛长之本气也。去
亦盛者。太过于外也。来不盛者。盛长之气衰于内也。去反盛者。根本虚而末反盛也。)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
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身热肤痛者。心火太过而
淫气于外也。浸淫、肤受之疮。火热盛也。其不及则反逆于内。上熏肺而为咳唾。下走腹而为气泄矣。夫心气逆则为噫。
虚逆之气。不上出而为噫。则下行而为气泄。气泄者。得后与气。快然如衰也。)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
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秋气降收。
外虚内实。内实故脉来急。外虚故浮而散也。杨元如曰。诸急为寒。阴气渐来。故脉来急。阳气渐去。故去散也。)帝
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如榆荚
而两旁虚。中央实。此肺之平脉。坚则为太过矣。毛而微。是中央两旁皆虚。此所生之母气不足。而致肺气更衰微也。)
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
气见血。下闻病音。(肺主周身之气。太过则反逆于外。而为背痛。肺之俞在肩背也。愠愠、忧郁不舒之貌。经曰。气并
于肺则忧。其不及则令人气虚而喘。呼吸少气而咳。虚气上逆。则血随而上行。虚气下逆。则闻呻吟之病音。盖肺主气
而司呼吸开阖。其太过则盛逆于外。其不及则虚逆于内也。)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
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脏。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营、居也。言冬气之安居于内。如万物之所以合脏也
也。沉而搏者。沉而有石也。)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
病在中。(如弹石者。石而强也。肾为生气之原。数则为虚。生气不足也。)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
曰。太过则令人解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 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帝曰。
善。(肾为生气之原而主闭藏。太过则气外泄。而根本反伤。故为懈惰少气。生阳之气不足。故脊中痛。心主言而发原于
肾。根气伤。故不欲言也。其不及则心肾水火之气。不能交济。故令人心悬如病饥。 中、胁骨之杪。当两肾之处。肾
之生阳不足。故 中冷也。肾合膀胱。肾虚而不能施化。故小便变而少腹满也。)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
脉独何主。(总结上文。而言脏真之气。合于四时。有升降浮沉之序。如逆其顺序和平之气。则有变异之病矣。然四时之
脉。止合四脏。而脾脏之脉。独何所主乎。)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脾属土而位居中央。各王四季。
月十八日。不得独主于时。故为孤脏。)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此言脾灌
四脏。四脏受脾之气。而各见其善。是脾之善在四脏。而不自见其善耳。)帝曰。恶者如何可见。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
者。此为太过。病在外。如乌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如水之流者。灌溉太过也。如乌之喙者。黔喙之属。艮止而
不行也。)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
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经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为湿土主气。湿行太过。
故令人四肢不举。经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脾气不足。则五脏之气。皆不和矣。夫胃为阳土而气强。脾为阴土而
气弱。脾弱而不得禀水谷之气。则胃气益强。故名曰重强。盖言脾气虚而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者。胃强脾弱。脏腑之刚柔
不和也。张兆璜曰。九窍为水注之气。脾不得为胃行其津液。故令人九窍不通。)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
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
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此言五脏受气于胃。一以贯通。次序环转。如璇玑玉衡。合之玉板。乃揆度奇恒
之大要也。瞿然、惊悟貌。至数者。五脉之至数也。盖天地之间。六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