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旋收之状,而词不达意乎?此着述之所以不可易易也。
卷四
代脉(阴)
属性:体象 代为禅代,止有常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
代亦歇止之脉。但促、结之止,内有所碍,虽止而不全断,中有还意;代则止而不还,良久复止,如四时之
禅代,不愆其期也。又促、结之止,止无常数;代脉之止,止有定期。
主病 代主藏衰,危恶之候。脾土败坏,吐利为咎。中寒不食,腹疼难救。
止有定期者,盖脾主信也。故《内经》以代脉一见,为藏气衰微,脾气脱绝之诊。
按代脉之义,自各不同。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脾脉代。”《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黄者其
脉代。”皆言藏气之常候,非谓代为止也。《素问·平人气象论》曰∶“长夏胃微软弱曰平,但代无胃曰
死”者,盖言无胃气而死,亦非以代为止也。若脾王四季,而随时更代者,乃气候之代,即《宣明五气》
等篇所云者是也。若脉平匀,而忽强忽弱者,乃形体之代,即《宣明五气》等篇所云者是也。脉无定候,
更变不常,则均为之代,须因变察情。如云五十动而不一代者,是乃至数之代。大抵脉来一息五至,则
肺、心、脾、肝、肾五脏之气皆足,故五十动而不一止,合大衍之数,谓之平脉。反此则止乃见焉。肾气不能
至,则四十动一止;肝气不能至,则三十动一止;脾气不能至,则二十动一止;心气不能至,则十动一止;
肺气不能至,则四五动一止。至当自远而近,以次而短,则由肾及肝,由肝及脾,由脾及心,由心及肺。故
凡病将死者,必气促以喘,仅呼于胸中数寸之间。此时真阴绝于下,孤阳浮于上,气短已极,医者犹欲
平之散之,未有不随扑而灭者。戴同父云∶“三部九候,候必满五十动,出自《难经》,而伪诀五脏歌中,
皆以四十五动准,乖于经旨。又云∶‘四十一止一藏绝,却后四年多命没。’荒疵尤甚。夫人岂有一藏既
绝,尚活四年。叔和亦曰∶‘脉来四十动而一止者,一藏无气,却后四岁春草生而死。’未知《灵枢·根
结篇》但言动止之数,以诊五脏无气之候,何尝凿言死期耶?”滑伯仁曰∶“无病而羸瘦、脉代者,危候
也。有病而气血乍损,只为病脉。”此伯仁为暴病者言也。若久病而得代脉,冀其回春,万不得一矣。
伤寒心悸,有中气虚者,停饮者,汗下后者。中气虚则阳陷,阳受气于胸中,阳气陷则不能上充于胸中,
故悸。停饮者,饮水多而停于心下也。水停心下,水气上凌,心不自安,故悸。汗后则里虚矣。况汗乃心液,
心液耗则心虚,心虚故悸。诸悸者,未必皆脉代;若脉代者,正指汗后之悸,以汗为心液,脉为心之合耳。
女胎十月而产,腑脏各输真气资以培养。若至期当养之经虚实不调,则胎孕为之不安,甚则下血而
堕矣。当三月之时,心包络养胎。《灵枢·经脉篇》云∶“心包主脉。”若分气及胎,脉必虚代。在《灵枢·
五脏生成篇》曰∶“心合脉。”盖心与心包,虽分二经,原属一藏故耳。代脉主病,但标脾脏虚衰,而不及
他症,故附列焉。
卷四
疾脉(阳)
属性:体象 疾为疾急,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薄疾。
六至以上,脉有两称,或名曰疾,或名曰极。总是急速之形,数之甚者也。
主病 疾为阳极,阴气欲竭。脉号离经,虚魂将绝。渐进渐疾,旦夕殒灭。毋论寸尺,短期已决。
阴阳相等,脉至停均。若脉来过数而至于疾,有阳无阴,其何以生!是惟伤寒热极,方见此脉,非他疾所
恒有也。若痨瘵虚惫之人,亦或见之,则阴髓下竭,阳光上亢,可与之决短期矣。阴阳易病者,脉常七八
至,号为离经,是已登鬼 者也。至夫孕妇将产,亦得离经之脉,此又非以七八至得名。如昨浮今沉,昨
大今小,昨迟今数,昨滑今涩,但离于平素经常之脉,即名为离经矣。心肺诸证,总之真阴消竭之兆。譬
如繁弦急管,乐作将终,烈焰腾空,薪传欲尽。夫一息四至,则一昼一夜约一万三千五百息,通计之当
五十周于身,而脉行八百一十丈,此人身经脉流行之常度也。若一息八至,则一日一夜周于一身者,
当一百营,而脉遂行一千六百余丈矣,必至喘促声嘶,仅呼吸于胸中数寸之间,而不能达于根蒂,真
阴极于下,孤阳亢于上,而气之短已极矣。夫人之生死由于气,气之聚散由乎血,凡残喘之尚延者,只
凭此一线之气未绝耳。一息八至之候,则气已欲脱,而犹冀以草木生之,何怪其不相及也。
卷五
属性:小序 病有不尽凭于脉者,然凭脉以断者,十居其九,乃取其宜忌者而标示焉,使不啻影之随
形,以戒世之侥幸于万一,遗师其咎者也。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吉凶可知。
有是病则有是脉,与病相宜则顺,不相宜则逆。逆之与顺,何从区别,是又在阴阳耳。如表病见表脉,里
病见里脉,实病见实脉,虚病见虚脉,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之类,皆顺而相宜者也。反此则逆。逆顺
一分,而病之吉凶从可推矣。
中风之脉,却喜浮迟;数大急疾,兼见难支。
中风之脉,各有所兼。盖新风挟旧邪,或外感,或内伤,其脉随之忽变。兼寒则脉浮紧,兼风则脉浮缓,兼
热则脉浮数,兼痰则脉浮滑,兼气则脉沉涩,兼火则脉盛大,兼阳虚则脉微亦大而空,兼阴虚则脉数
亦如细丝,阴阳俱虚则微数或微细。虚滑为头中痛,缓迟为营卫衰。大抵阳浮而数,阴濡而弱,浮滑沉
滑,微虚散数,皆为中风。风性空虚,中之于表,虚浮迟缓,虽为正气不足,犹可补救。急大数疾,邪不受制,
必死无疑。可见大数而犹未至急疾者,尚不可谓其必死也。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阳证见
阴,命必危殆;阴证见阳,虽困无害。
《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观此
则知伤寒虽是阴寒之邪袭人,正气与之抗拒,郁蒸成热,亦理势之必然者。抗拒在表故脉浮,郁蒸成
热故脉洪。热病得此阳脉,知正气不陷缩而能鼓发,胜邪必矣,故喜焉。若沉微涩小,是皆阴类,证阳脉
阴,表病见里,证与脉反,邪盛正衰,凶之兆也。至若汗后邪解正复,此时脉躁盛者亦应宁静,身体自然
凉和。设脉仍躁而热加甚,是正气已衰,邪气更进,必难乎其为生矣。即《素问·评热论》所谓“有病
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阴阳交”也。阳证见阴者,见阴脉也,即上文
所云热病而得沉微涩小之类,言证与脉反,故亦危殆。阴证见阳者,见阳脉也,亦似与证相反,惟伤寒
则不然。伤寒自表入里,从阳之阴,刻刻侵搏,层层渐入。今阴病得阳脉,是转寒凛而变温和,起深沉而
出浮浅,死阴忽作生阳,病虽困笃,自当无害。故仲景云∶“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伤暑脉虚,弦细芤迟;若兼滑实,别证当知。
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甲乙经》曰∶“热伤气而不伤形,所以脉虚者是也。”若《难经·四十九
难》曰∶“其脉浮大而散。”殊有未然。夫脉大而散,乃心之本脉,非病脉也。故仲景不言,但补其偏曰∶“弦
细芤迟。”芤即虚豁也。弦、细、迟即热伤气之应也。统而言之曰虚,分而言之曰弦、细、芤、迟,其不以浮大
之脉混入虚脉之中,称为病暑之脉,虑何周耶。若面垢身热,伤暑之证已见,而脉反滑实,将兼痰与食矣。
劳倦内伤,脾脉虚弱;汗出脉躁,死证可察。
动而生阳,身固不宜太逸。东垣论升阳益胃汤方后云∶“小役形体,使胃气与药得以转运升发。”此即
动而生阳之义也。若烦扰而过于劳,则肢体转旋,四肢举动,阳气张乱,无往非脾气之伤,故脾脉虚弱
为顺也。如汗出而脉反躁疾,则为逆矣,安得不死。
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弦迟者寒,代散者绝。
《素问·疟论》曰∶“夫 疟皆生于风。”故疟因风暑之邪,客于风木之府,木来乘土,脾失转输,不能运
水谷之精微,遂多停痰留饮。弦应风木,又主痰饮,无痰不成疟,故曰“疟脉自弦”。数热、迟寒,自然之理。
独见代散之脉,则正气虚脱,不续不敛之象,邪盛正衰,定主凶折。
泄泻下痢,沉小滑弱;实大浮洪,发热则恶。
泄痢见于下部,无论因之内外,总属伤阴耗里之虚证,沉小滑弱,乃为相宜。若实大浮洪则恶矣。实大
与虚反,浮洪与里反,邪盛正衰,不言可喻。再加发热,则阴气弥伤,而里气弥耗,不至躁亡不已。
呕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数紧涩,结肠者亡。
呕吐反胃,上焦之病也。浮为虚,滑为痰,是其正象,可以受补,故曰昌也。脉弦者,虚也。木来乘土,胃气无
余,土将夺矣。数则为热,热当消谷,而反吐谷,乃知数为虚数,虚则不运,数则气促,呕吐不止,胃将渐败。
《金匮要略》云∶“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紧则为寒,无阳以运,故上出而呕吐。涩脉枯涩,吐亡津液之
所致。水谷之海枯,遂致粪如羊屎,必死不治。
霍乱之候,脉代勿讶;厥逆迟微,是则可嗟。
霍乱之证,挥霍撩乱,不能自持,因一时清浊混乱,卒吐暴下,临时不能接续,非死脉也。厥逆而舌卷囊
缩,脉至迟微,阳衰阴盛,真元渐绝之象。暴脱者能渐生,而渐绝者又何能暴起哉!
嗽脉多浮,浮濡易治;沉伏而紧,死期将至。
嗽乃肺疾,脉浮为宜。兼见濡者,病将退也。沉则邪已入里,紧则寒邪不散,均主病危。
喘息抬肩,浮滑是顺;沉涩肢寒,皆为逆证。
喘证无非风与痰耳。浮为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