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7-医学入门-第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膏汤。变杂证,悉同伤寒。夏热表证,太阳,九味羌活汤;汗后烦渴,脉洪大,背恶寒者,白虎加参汤、益元 
散。里证,大柴胡。重者,一时表里盛发,双解散。热病脉细无力,足冷,已得汗而躁盛者,此阴脉之极也, 
必死。详温暑门。 
晚发疑为秋病,质诸高明; 
先辈云∶清明至夏至前,太阳病者,谓之晚发,比之温病稍轻。盖以感之轻者发之早,感之重者发之迟。 
从立秋至霜降,有患太阳证者,亦名温病,治法同温热,但加燥剂于解肌药中,里证一同伤寒。但既以三月 
至夏至为晚发,春分前又为正伤寒,不知春温在于何月,更考三月至夏至前,名为春温,则晚发当属于秋矣。 
立秋前后病者,因湿热而发;处暑后病者,因燥热而发,庶乎四时六气,备而不混,而治之各随其时耳。 
大概表证,九味羌活汤、栀子升麻汤;里证,大柴胡汤加生地,或导滞通幽汤。变杂证者,随宜施治。 
冬温总是时行,加乎调燮。 
冬有非时之暖,名曰冬温。与春秋暴寒、暴温总谓之时行气,与伤寒相似,但脉不浮耳。治法大同春温。 
表证,葳蕤汤、九味羌活汤,入里加大黄,重者双解散,轻者加减调中汤。 
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 。 
暑、 皆自汗烦渴,脉虚,面垢昏倦。静而热伤心脾为中暑,与夏热病相似,但热病脉洪紧,中暑脉细数 
而沉。动而热伤太阳为中 ,脉浮似夏伤风。但汗出恶风,身热而不渴者,伤风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 
中也。加之身痛且重者,必夏月伤冷,或澡浴水行皮中所致。中 心腹疼痛,霍乱吐泻转筋,甚则发厥昏闷, 
香薷散;痰逆恶心恶寒者,橘皮竹茹汤;汗多渴而不恶寒者,竹叶石膏汤;暑湿相搏,身痛心痛烦渴恶心尿赤 
者,五苓散;湿盛胸满者,瓜蒂散吐之;若小便已,洒然毛耸,口开前版齿燥黑,肢厥,小劳身即热者,表里 
俱病也,白虎加参汤;有湿者,白虎加苍汤和之。切忌汗下针灸,汗则恶寒,下则内虚变淋,灸则助火发热。 
中暑发热烦躁口渴者,小柴胡汤加香薷;泻利口渴者,香薷散合四苓散;元气素弱,脉虚身倦者,清暑益气汤; 
昏愦不苏者。葱饼熨脐。 
暴寒寒疫,与伏藏已变之寒,自是情违; 
春分至秋分,暴寒曰寒疫,非冬月伤寒比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 
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伤之者,其病与温暑相 
似。而治则殊者,盖温暑伏寒自内而发,寒疫自外而入,宜调中汤为主,随时气候寒热轻重而以辛凉、辛温之 
药加减。盖折者,折抑阳气,郁而为 
热也。感之轻而阳气不为所折,未至发热者,当于感冒药中求之。 
暴温温疫,与过经不除之温,皆难汗发。 
春三四月间,暴热伤之者,亦名温病。伤寒汗下过经不解者,亦名温病。但当随各经见证治之,皆不宜汗 
下。暴温,栀子升麻汤、九味羌活汤。过经,和解散、参胡芍药汤。 
风温喘渴多睡,四肢不收若瘫; 
太阳病,发汗则身凉。如发汗身犹灼热者,乃风温也。当春温气大行,又感风邪所致。惟风伤卫,四肢 
缓纵不收若瘫痪然;惟温伤气,气昏而鼻息不利,语言謇涩,身热自汗多眠。治在心火肝木二经,忌汗、下、 
针。误汗则身必灼热,甚则烦渴谵黄;下则遗溺;针则耳聋。惟清解肌表为佳,宜葳蕤汤、败毒散,或小柴胡 
加桂枝微汗之。渴甚者,栝蒌根汤。痰喘者,金沸草散加杏仁、细辛、五味子。误汗,防己黄 汤救之。谵语 
独语及直视遗尿者难治。 
湿温胸满妄言,两胫逆冷如雪; 
夏月先伤湿,而后伤暑,名曰湿温。湿与热搏,两胫逆冷,甚则遍身亦冷,胸满头痛,壮热自汗。若再 
发汗,令人呕聋,身变青色,不语,名曰重 ,必死。治在心火脾土,茯苓白术汤,湿胜溺涩便利者,五苓散、 
除湿汤。脏滑者,术附汤。暑胜壮热二便涩者,香薷散、六和汤。便闭渴谵,白虎加苍汤。 
风湿,头汗身重而大便难; 
先伤湿而后伤风,风先上受,湿先下受,风湿相搏,风在外而湿在内。大汗则其气暴而内邪不能出,故 
风去而湿存,湿流入里则病重。微汗则其气缓而内外之邪俱去,或湿证去而风证未去者,不久自解。寒热身痛, 
麻杏薏甘汤;体痛发热,小便不利,麻黄汤加苍术;肩背脊腰强痛者,羌活胜湿汤;肿痛微喘,杏仁汤;汗多, 
汉防己汤;虚者,身重难以转侧,桂枝汤加白术;身重昏迷,自汗失音,下利不禁者,白通汤加白术、甘草; 
身痛小便不利者,甘草附子汤;身重走痛者,小续命汤去麻黄、附子;热而重痛烦渴者,败毒散去柴胡、人参, 
加栝蒌根。小便自利及下利不止者,死。 
寒湿,头汗身痛而大便泄。 
伤寒无汗,寒湿相搏而有汗,不能周身,惟在头耳。身背强者,表不利也,证与风湿相似,渗湿汤主之; 
带表,五积交加散;里寒,理中汤加附子;寒多浮肿,术附汤妙。 
中湿,二便乖而黄熏于肌肤。 
湿,即水也。东南 下,风雨袭虚,山泽蒸气,人多中湿。湿在经,则日晡发热鼻塞;在关节,则一身尽 
痛;在脏腑,则清浊混而大便濡泄,小便反涩,腹或胀满;湿热搏则遍身黄如熏色,轻者面目微黄而已。误下 
则为喘哕,误汗则发痉而死,惟利小便为佳,五苓散、除湿汤主之。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甘草附子汤; 
二便利,不发黄者,术附汤;身痛鼻塞者,黄 建中汤;中气坚满癃闭者,枳术汤加葶苈。发黄见后。 
湿痹,三气合而痛历乎关节。 
痹者,痛也。太阳病脉沉而细,关节烦疼,皮肤麻木,自汗者,防己黄 汤;无汗者,五积交加散主之。 
然湿气四时有之,兼风、兼热、兼寒者,随证加减。湿病,古云三种,实亦五种。 
寒湿重感成 痉,发时可惊; 
太阳病纯伤风、纯伤寒,则不发痉。惟先伤风而后又感寒,或先伤风而后又感湿,过汗俱能发 。重发 
太阳汗,大发湿家汗,皆能发痉。外证寒热类伤寒,但脉沉迟弦细,摇头露眼,口噤手足搐搦,项强背反张如 
发痫,终日不醒为异。风性劲为刚痉,因重感寒或冷,故无汗,宜葛根汤加羌、独活、防风。湿性缓为柔痉, 
因先伤风,故有汗,宜桂枝汤加天花粉、葛根。其或痰塞气盛,则南星、半夏、白茯以消痰,枳实、陈皮、 
紫苏以顺气,痰消气顺,然后分刚、柔治之。通用,小续命汤,有热去附子, 
自汗去麻黄。刚痉二三日,仰面壮热,胸满如结胸状,便闭脚蜷,卧不着席者,大承气汤下之。轻者,败毒散、 
小柴胡汤。柔痉二三日不瘥,汗多厥冷,筋脉拘急者,附子防风汤。时发时止,危者,附术散。又有刚柔不分 
之痉,身热谵语似刚,微厥便滑似柔,宜小续命汤加生附子。有汗下后,乍静乍躁,偏左眼、左手足牵搐者, 
少阳痉也,小柴胡加防风。又血虚之人,及产后伤风过汗,破伤风证发 ,俱不可纯作风治,四物汤加防风, 
或八物汤去茯苓,加黄 、羌活、防风救之。凡 ,脉如雨溅散出指外者,立死。又戴眼反折,螈 汗出如珠, 
或反张离席一掌许,小儿离席二指许者,皆死。风热、痰火、虚 ,见杂病。 
寒气重感变温疟,发久则截。 
伤寒汗吐下后,余热未净,重感于寒而变疟,或过经旧热未解,新感六淫之气而变疟。皆曰温疟者,俱先 
热后寒故也。寒多热少或单寒者,太阳邪变也,柴胡桂姜汤。热多寒少或单热,骨节烦疼者,阳明邪变也,白 
虎汤加桂。寒热相等或先热者,少阳邪变也,小柴胡汤。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知母。寒热大作,战栗汗出 
不散者,太阳阳明合病也,桂枝石膏汤。服此后疟愈甚者,三阳合病也,恐传入阴经,急用桂枝黄芩汤。如传 
入阴分,以卯至午发而呕吐,大便闭者,大柴胡汤下之;从午至酉发而腹满便闭者,大承气汤下之;从酉至寅 
发而欲狂喜忘便黑者,桃仁承气汤微利之;不敢下者,栀子升麻汤。伤寒与杂病疟,不同在此。间有挟痰与食 
积,呕吐不食者,二陈汤、对金饮子。尿涩烦渴,或因瘴气不伏水土者,五苓散,俱加黄芩、柴胡。此等疟与 
杂病无大异,日久势发稍缓则截之。痰饮在上膈,欲吐不吐者,瓜蒂、赤小豆,雄黄等分为末,水调五分服之, 
以吐为度,或祛邪丸亦好。久不愈者,胜金丹、老疟丸以消之。 
雾露中于下焦,名曰浑;雾露中于上焦,名曰洁。 
阴脉紧者,雾露浊邪中于下焦少阴之分,故曰浑。因表虚里微,遂使邪中于阴为栗,令人足胫逆冷,便溺 
妄出,或腹痛下利,宜理中汤、四逆汤,热药以散其邪。阳脉紧或带涩者,雾露清邪中于上焦太阳之分,故曰 
洁。令人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宜九味羌活汤加 本。或恶寒欲吐者,藿香正气散、五积散,仍量 
加本。阴阳脉俱紧者,上、下二焦俱中邪也,必吐利后脉不紧,手足温则愈。若吐利后脉迟,不食者,脾胃 
虚而内停水饮也;若脉阴阳俱紧,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又有阳病 
上行极而下,阴病下行极而上,上、下必干中焦,于是三焦溷乱,内外气塞,以致上为口糜、 嚏,下为小便 
黄,大便血凝如猪肝。热气胜而脾胃不运,荣卫凝滞则生疮痈;虚寒甚者,脾胃独弱,下焦不约,清便下重, 
脐筑湫痛而死。盖脐为生气之源,筑痛,生气已绝。 
水证多呕咳而头汗,惟在表也,则身热而心胸怔悸,唯在里也,则身凉而胁腹满坚; 
水,阴也,寒也。或因饮食生冷,或因洗浴过度。内热者得之,即自消烁;内寒者得之,即自停蓄。伤寒 
表热与水气相合者,发热怔忡,干呕喘嗽,小腹满,小便不利,小青龙汤。半表里证,但头汗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