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7-医学入门-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皆重手而得之也。迟者不急,一息三至,而濡缓涩结之类也。数者频急,一息六七至,而弦紧滑大之类也。学 
者能以四脉为祖,先看五脏之中何脏得之?后看三部之中何部得之?庶乎据脉可以识证,因证亦可以识脉,随人 
人之脉与证而立方,庶乎不致误人也。 
动静玄机太简明。 
脉理繁洁,治法多端。若不凭浮沉迟数,则指下茫然。且脉有单看浮而总看沉者,有总看浮而单看沉者, 
迟数亦然。要之,审决经络,惟总看可凭。凡脉以得中为静,太过而为盛之极,不及而为衰之极,俱谓之动。 
只取其动者治之,则经络不杂,何其简且明哉! 
不问在经并脏腑,有力无力要叮咛。 
四脉不问何部得之,有力则为风积痛热,无力则为虚气寒疮。百病无不包括。 
欲识根源无别巧,只要临时心气清。 
根源,即手太阴也,胃气也。先天之灵,非心清气定者不能察识。七诊法云∶一静其心,存其神也;二 
忘外意,无私虑也;三匀呼吸,定其气也;四轻指于皮肤之间,探其腑脉,浮也;五微重指于肌肉之间,取其 
胃气,中也;六沉指于筋骨之上,取其脏脉,沉也;七察病患脉息数来也。 

内集·卷一诊脉
伤寒脉法
属性:大浮数滑动阳脉,阴病见阳生可得∶沉涩弦微弱属阴,阳病见阴终死厄∶阴阳交互最玄微,浮中沉法却明 
白。 
阴阳脉皆五者,脉从五行生也。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阴病见阳脉者生,邪自里之表,欲汗 
解也。如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是也。阳病见阴脉者死,邪自表达里,正气亏陷,如谵语脉沉 
是也。《活人书》谓杂病与伤寒脉不同,其实同也,况伤寒中亦有杂病,杂病中亦有伤寒。伤寒杂病脉之阴阳一 
而已矣。自《百证歌》举其概,丹溪发其微,然后知脉当从仲景与叔和《脉经》,不当泥高阳生之《脉诀》也。 
浮脉察表之实虚, 
伤寒先辨人迎,及传而变,次别诸经。 
尺寸俱浮太阳表;浮而紧涩是伤寒,浮而数者热不小; 
脉尺寸俱浮、有力有神者,可汗;脉迟者,不可汗。 
浮而缓者是伤风, 
宜解肌,不可汗。 
浮大有力热易晓;浮而长大(太阳)合阳明,浮而弦大少阳了。 
中切阳明少阳经,尺寸俱长阳明病;浮长有力兼太阳, 
无汗,宜发汗。 
长大有力为热甚; 
当解肌。 
长数有力热可平,长滑实大宜通利∶尺寸俱弦和少阳, 
凡弦脉只可和解。 
浮弦兼表汗乃定;弦迟弦小弦微虚, 
内寒宜温。 
弦大弦长滑热盛。 
热甚宜解。 
沉脉察里虚与实,尺寸沉细属太阴;沉微少阴微缓厥(阴),沉迟无力阴气深; 
脉沉微、沉细、沉迟、沉伏无力,为无神,为阴盛而阳微,急宜生脉回阳。 
沉疾有力为热实,养阴退阳邪不侵。 
脉沉疾、沉滑、沉实有力,为有神,为热实,为阳盛阴微,急宜养阴以退阳也。大抵沉诊之法,最为紧 
关之要,以决阴阳冷热用药,生死在于毫发之间,不可不仔细察之。凡脉中 
有力为有神可治,无力为无神难治。抑论伤寒脉非一端,阴阳俱紧涩,伤寒也;若前伤寒,郁热未净,重感于 
寒,则变为温疟。阳浮阴弱,伤风也;若前伤风,蕴热未已,重感风,则变为风温。阳濡阴急,当夏先伤湿而 
后伤暑,乃湿温脉也。阳浮阴濡,当春先伤温气而后感风,乃风温脉也。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温毒脉也。当 
春夏感热而又遇湿热,两热相合,故温毒发斑。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湿温脉也。长夏先伤湿而后伤暑,阴阳 
俱盛,温疟脉也。先伤风寒,余热未净,重感于寒所致。若脉阴阳皆沉,而证似太阳者,乃冬时天暖,温气所 
犯。或同病异名,或同脉异经,病皆起于中宫湿土,与伤寒相似,不可不辨。 

内集·卷一诊脉
杂病脉法
属性:以所集杂病为次,《脉诀举要》为主,兼采《正传》、《权舆》权度补之,附温暑内伤。 
中风脉浮,滑兼痰气;其或沉滑,勿以风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虚;扶危治痰,风未可疏;浮迟者吉, 
急疾者殂。 
若风废瘫痪,脾缓者不治。《快捷方式》云∶风疾脾缓空费力,痨疾心数命难存。 
中寒紧涩,阴阳俱盛,法当无汗,有汗伤命。 
阳紧,寒在上焦作吐;阴紧,寒在下焦自利;阴阳俱紧,上下皆受寒也,法当无汗,反自汗者,亡阳不治。 
伤风之脉,阳浮阴弱,邪在六经,或弦而数。 
阳浮,卫中风也;阴弱,荣气弱也。邪在六经者俱弦。 
暑伤于气,所以脉虚,弦洪芤迟,体状无余。 
脉虚而微弱,或浮大而散,或隐不见,微弱隐状,皆虚类也。 
暑热病剧,阴阳盛极,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汗后躁大,死期可刻。 
得汗后,脉躁大者固死;入里七八日来,脉不躁数而涩小者,亦死。 
温脉无名,随见诸经,未汗宜强,虚缓伤生。 
温脉随各脏腑所见而治。未汗脉强急者生,虚缓者死;已汗表证不退,脉强急者死,或入里腹痛甚、下利 
者死。 
温脉濡缓,或兼涩小,入里缓沉,浮缓在表,若缓而弦,风湿相搅。 
浮缓在表,沉缓在里,或弦缓,或浮缓,风湿相搏也。 
脉紧而涩,或浮而弦,或芤而虚,是为燥证。 
涩主燥,风燥兼浮而弦,血燥兼芤而虚。 
虚火数浮,实火沉大,随其所见,细数为害。 
脉浮洪数无力为虚火,脉沉实大有力为实火。如洪数见左寸心火,右寸肺火,左关肝火,右关脾火,两尺为 
肾经命门火。 
内伤劳役,豁大不禁;若损胃气,隐而难寻。内伤饮食,滑疾浮沉;内伤劳食,数大涩浸。右关缓紧, 
寒湿相寻;右关数缓,湿热兼临;数又微代,伤食感淫。 
心脉变见于气口,肝木亦挟心火之势而来迫肺金,故大如急数,为无力不禁耳。内伤轻者,右关沉滑;内 
伤重者,气口浮滑。右寸气口脉急大而数,时一代而涩,涩者,肺之本脉,代者,元气不相接续,此饮食失节, 
劳役过甚,大虚之脉也。右关脾脉数中显缓,且倍于各脏,此劳役轻,而伤饮食湿热重也。数多燥热,缓多湿 
热。若脾脉大数,时微缓一代者,饮食不节,寒温失所也。 
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治,其或沉滑,气兼痰饮。 
滑者多血少气,涩者少血多气。尺脉涩坚,血实气虚;尺脉细微,气血俱虚;脉细代者 
气衰;绝者,气欲绝;伏涩难治,几于欲绝也。 
诸证失血,皆见芤脉,随其上下,以验所出。大凡失血,脉贵沉细,设见浮大,后必难治。 
脉得诸涩濡弱为亡血。脉浮面白色薄者,里虚亡血。脉夹轻轻、尺中独浮、目睛晕黄者为衄血。或沉弦而 
虚、面白短气、目瞑、小腹满者,因劳衄血。太阳脉大而浮者,衄吐血。如悬钩搏手,或沉弦者,衄血。肺脉 
弦急者,咳而唾血。脉浮弱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肠 下脓血。脉弦绝则死,滑大则生。血温身 
热者死。脉极虚芤迟为亡血失精。 
偏弦为饮,或沉弦滑,或结涩伏,痰饮中节。 
痰饮脉皆弦而兼微沉滑,惟肺饮有喘不弦。若双弦者,乃寒饮也。或大下后善虚,若浮弦大实者,膈有 
稠痰宜吐。久得结脉,或涩或伏者,痰饮胶固于中,阻滞节上脉道故也。 
郁脉皆沉,血芤气涩,湿郁缓沉,热乃数极。痰郁滑弦,滑紧因食,郁甚则滞,或结代促。 
六郁脉皆兼沉,甚则伏,又甚则结促代。惟有胃气可治,在上则见于寸,在中则见于关,在下则见于尺, 
左右亦然。 
平脉弦大,劳损而虚;大而无力,阳衰易扶;数而无力,阴火难除;寸弱上损,浮大里枯;尺寸俱微, 
五劳之躯。血羸左濡,气怯右推,左右微小,气血无余。痨瘵脉数,或涩细如,潮汗咳血,肉脱者殂。 
凡曰虚损,因虚而有伤损也。虚劳者,因虚而不禁劳,因劳而愈虚也。痨瘵者,劳之极也,即五劳六极也。 
痨者,牢也,言其病已牢痼而不可解也。诸虚脉多寸关弦大而尺微涩,有火则尺亦大。大者,正气虚而邪盛; 
弦者,中寒也。若大而无力者,阳气虚也;大数无力者,阴血虚也;左右微小者,必成痼冷。痨症骨蒸潮热, 
盗汗,咳嗽见血,或泄不泄,惟肉脱甚,脉数细而涩者死。古云∶微数不成病,不名劳。 
风寒暑湿,气郁生涎,下虚上实,皆头晕眩。风浮寒紧,湿细暑虚,痰弦而滑,瘀芤而涩。数大火邪,虚 
大久极,先理气痰,次随症脉。头痛阳弦,浮风紧寒,热必洪数,湿细而坚。气虚头痛,虽弦带涩,痰厥则滑, 
肾厥坚实。 
六经脉症同伤寒,见病机诀云∶头痛短涩应须死,浮滑风痰皆易除。 
眼本火病,心肝数洪,右寸关见,相火上冲。 
左寸脉洪数,心火炎也;关弦而洪,肝火盛也;右寸关俱弦洪,肝木挟相火之势,而来侮所不胜之金,而 
制己所胜之土也。 
耳病肾虚,迟濡其脉,浮大为风,洪动火贼。沉涩气凝,数实热塞,此久聋者,专于肾责。暴病浮洪,两 
尺相同,或两尺数,阴虚火冲。 
若左寸洪数,心火炎也;两尺洪数,相火炎也,其人必梦遗,耳鸣,或聋。 
右寸洪数,鼻衄鼻 ;左寸浮缓,鼻涕风邪。 
鼻流清涕。 
口舌生疮,脉洪疾速;若见脉虚,中气不足。 
经曰∶左寸洪数心热,右寸浮数肺热。左关弦数而虚,胆虚甚;洪而实肝热。右关沉实,脾胃有实热, 
兼洪数者口疮,或为木舌、重舌。脉虚者,为中气不足。 
齿痛肾虚,尺濡而大,火炎尺洪,疏摇豁坏。右寸关数,或洪而弦,此属肠胃,风热多涎。 
尺洪大而虚者,肾虚;齿痛动摇疏豁者,相火上炎也;右寸关洪数,或弦而洪者,肠胃中有风热也。 
痛风沉弦,肝肾被湿。少阴弱浮,风血掣急。或涩而小,酒后风袭。 
寸沉而弦,沉则主骨,弦则主筋,沉则为肾,弦则为肝,汗出入水,因水伤心,故历节痛 
而黄汗出。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