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7-医学入门-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甘草五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各三分,消其肿;人参五分,黄 七分,益元气而泻火邪,另作一服与之。 
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加黄芩。内伤发斑者,因胃气虚甚,是火游行于外,亦痰热所致。火则补而降之, 
热则微汗以散之,切不可下,恐生危证。 
上补中益气一方,六经见证详伤寒,百病相兼见杂病,春夏秋冬无不可通,男女内外无所不治。升而浮之, 
羌、独、葛、防不为发散;降而沉之,木香、槟榔,猪、泽、知、柏不为疏渗;热之,干姜、肉桂,甚则附子; 
寒之,芩、连、滑石,甚则大黄。学人于此而一悟焉,则处方用药,非惟善于加减变化,而无凝滞乱之弊,亦 
且关键可观,而有洞中恳恻之妙。然后谓之根据东垣用药,亦即谓之效仲景处方,益能根据东垣,则仲景在其中矣, 
能效仲景,则东垣亦在其中矣,二公方药,俱自《汤液》而来,理意同而品味多寡,病不同耳。且清暑益气, 
仲景法也,肠与东垣相似,尤为证验。以后杂病方中,有言百般加减由人,即此类是也。其余如头痛加芎、 
芷,活套则不甚录,即头痛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岂可概加芎、芷哉!诸益气皆自补中而变,或以补中益气为 
主,而加散邪之药;或以辛凉解散之药为君,而以参、术等药为臣,皆因时令主客,互为胜衰,内外感伤各 
有轻重,而加减出入之也。其实,通治饮食劳役,或无力动作,懒于言语;或饭后反倦;或当春口淡;或遇夏 
恶寒者,值秋热令稍退,肺病洒淅,惨惨不乐;或饥常如饱;或便后见些脓血,无非脾湿下流,以致内热变生 
诸病。但初病热中则可用之,若末传寒中,则不可用也,盖甘酸适足以益其病耳。如黄 、人参、甘草、 
芍药、五味子之类是也,以此见,诸升益之剂难用,尤甚于桂枝、麻黄汤也。饮食伤成积聚者,消导推逐,尤 
宜慎重。 
x内伤饮食积滞方x 见杂病伤食积聚。补中益气汤加减,见杂病药赋。 

外集·卷四
丹溪朱先生杂病纂要
属性:详《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纂要》《日用》《医案 
》及今《附余》,并各名家方书,如《巢氏病源》《好生书》《儒医纂要》,惜乎,未 

外集·卷四杂病提纲
外感
属性:中风卒倒分真似, 
风为百病长,善行数变,为卒中昏倒,为窜视 
僻,为搐搦反张,或为寒中,或为热中,或为疠风。入阳经则狂,入阴经则颠,入皮 
肤则痒,入筋则挛急,入骨节则疼痛,入肉分与卫气相搏则不仁,与荣气相搏则半身不遂, 
入经瘫痪,入络肤顽,入腑即不识人,入脏即舌强吐沫,挟热则痿缓,挟寒则拘挛,挟湿则 
肿满。有真中者,有兼中、似中者。阳病身热,阴病身凉,乌、附行经,不可概用。 
口眼 斜语话难; 
风邪初入反缓,正气反急,牵引口眼 僻 
,或左或右。急掐人中,拔顶发,炙耳垂珠,粟米大艾三五壮。外用南星、草乌各一两,白 
芨一钱,僵蚕七枚为末,姜汁调涂 处,正 
。内用正舌药,白附子、僵蚕、全蝎等分为末,酒调服二钱。不语有数端,有风中心脾者 
资寿解语汤;有风中心经者,小续命汤去桂、附加菖蒲;有痰塞心窍者,导痰汤加菖蒲、 
人参、竹茹,或芩、连;有舌本强硬,语言不正者,用蝎梢二钱半,茯苓一两,薄荷二两,为 
末,酒调服二钱,或擦牙尤妙。又有风热壅者,有血虚、气虚者,有肾虚及老人忽言不出者 
,十全大补汤去桂,加菖蒲、远志。 
痰塞喉中声噫噫, 
同上卒倒歪斜,不语名风喑,身软有汗者生,汗不出身直者死。痰由水化制火, 
闭塞心窍不语。热者,凉膈散加黄连,或牛黄清心丸;虚者,星香散、三生饮、导痰汤、小 
省风汤。 
半身(或只一肢)不遂(此名偏枯,言不变,智不 
,病在肤腠之间,温卧取汗)四肢瘫; 
此名风痱,智乱不能言者,难治。其证身体无痛,缓则四肢不举,急则一身皆仰 
,或左瘫右痪,或一臂不随,时复转移一臂。驱风化痰,调气养血为主,换骨丹、黑虎丹、 
神仙飞步丹。有脾实者,膏粱之疾,非肝肾虚痿,搜风顺气丸;有脾虚者,十全大补汤、 
独活寄生汤、万宝回春汤。 
又有五痹类风状(见后),四证(风喑、风痱、偏 
枯、痹风)全无莫浪猜。 
中暑、中寒、中湿、痰厥、气厥、食厥、热厥、虚晕等证,皆卒倒不语,但风必 
有歪斜搐搦之证为异,虽内伤兼中亦然。但四证见一便作风治,惟有轻重缓急之分。轻者发 
过如故,或口舌无恙、手足颤拽者,大省风汤加人参、没药等分,水煎热服,得汗即愈。 
或四肢无恙,口 语涩者,古防风汤,入麝 
一厘调服; 
或自醒能言能食,惟身体不遂者,地仙丹。 
西北(风高)真中宜分治,东南(地湿)兼中(似中)审实虚;主火(河间)主气 
垣)或主湿(丹溪),内伤兼(中)似 
三子所主虽殊而实同也,况湿则中气不运而生痰,痰因火动而生风,又兼二子之见也。 
气衰贼邪容易袭, 
气血壮盛,腠理致密,邪不能入。惟中年气血始衰,腠理空疏,加以七情劳役饮 
食,内伤元气,门巷贼风,乘虚袭入脏腑血脉,故有兼中者,东垣所谓非外邪径伤,乃本气 
病也。有醉后当风,头面多汗善渴者,名曰漏风,宜黄 六一汤,加参、术、牡蛎、干葛。 
有房劳中风,下体多汗,曰内风,十全大补汤加附子、防风。如入风府,曰脑风;入系头,曰 
目风;在腠理,为泄风,与漏风同,但身尽疼耳;久则为肠风;食后曰胃风,又名夹食中风 
,久则为下血。有伤食变为暴厥,亦类中风,但停食则胸中满闷,须探吐及理脾胃。有酒湿 
病,亦类中风,当分消以泻湿毒。有内伤热证似中风者,有杂病虚证似中风者,均不可以风治。 
火动气中无涎污。 
中气脉沉身凉无痰涎为异耳。如思虑肉脱,忧愁肢废,悲哀筋挛,过喜皮槁,盛 
怒腰瘠,即河间所谓将息失宜,五志过极,则心火暴甚,肾水难制,热气拂郁昏倒,筋骨不 
用,久则瘫痪,忌服风药,宜藿香正气散合星香散。虚者,八味顺气散;实者,四七汤。 
真中中腑着四肢, 
手足拘挛,或中身前、身后、身侧,可治。脉浮有表,面见五色,恶寒,宜小续 
命汤,或排风汤,风从汗散,通因通用是也。如脉浮不语者,用防风、黄 煎水一担,置床 
下,熏入鼻中,良久能言进药。 
中脏(闭)塞(九)窍多昏危; 
中脏之络者,口眼俱闭,可治。如入脏深者,心绝口开,肝绝眼闭,脾绝手散, 
肺绝痰如拽锯、鼾睡,肾绝遗尿,或大吐大泻,下血吐血者皆死。宜三化汤、搜风顺气丸、麻 
子仁丸。凡攻里,忌脑、麝、牛黄引风入骨,芫花、甘遂损伤气血。如汗多尿少者,忌渗利 
,荣竭无以制火,烦热愈甚,候热退汗止,小便自利。 
中血脉(络也)则歪口眼, 
或近于腑,外亦有六经形证,则从小续命汤加减微汗。或近于脏,内亦有便溺阻 
隔,则从三化汤加减微利。 
又有中经亦要知。内(无便溺阻隔)外无(六经形 
)证从中治(不可汗下), 
盖风本于热,热胜则风动,宜养血以胜燥,大秦艽汤分经加减,或天麻丸、羌活 
愈风汤。如欲微汗,愈风汤加麻黄;欲微利,愈风汤加大黄。中腑虽宜汗,汗多则亡阳;中 
脏虽宜下,下多则亡阴。若脏腑兼见者,或先汗而后利,或表里兼攻者,防风通圣散。 
口不能言肢不持; 
手足不能运动,乃血弱不能营筋与舌也。 
左为死血(留滞经络)与少血, 
四物汤少加防风、羌活主之。瘀血,加桃仁、红花。 
痰与气虚身右居。 
血虚则痰火流注于左而为瘫,气虚则痰火流注于右而为痪,急治则愈,久则痰火 
郁结难治。痛者为实,先以二陈、省风之类治痰,后以防风通圣散、泻青丸之类泻火;不痛 
为虚,血虚者,四物汤俱姜汁炒过,加竹沥、姜汁。肥人湿痰,少加附子行经;瘦人火动, 
加黄柏;气虚者,四君子汤;虚甚,遗尿声鼾睡者,浓煎参、 ,加附子、姜汁;劳伤者, 
补中益气汤加竹沥,兼治右痪。痰盛者,二陈汤加姜汁、竹沥;能食者,换荆沥。此丹溪杂 
病通法也。 
通治(南北)开关化涎沫, 
开关散,吹鼻有嚏可治,无嚏者死。牙关紧急,入药不得者,用南星五分,龙脑 
一字,端午日午时合,每用一字至五分,擦牙热自开。痰甚者,宜量虚实吐之。虚者,稀涎 
散微微吐出冷涎。实者,用瓜蒂炒黄末五分或一钱,入全蝎末半分,吹入鼻中立吐;如不吐 
,用酸齑汁调下;如再不吐,用热齑汁投之,此药不可轻用。吐后,宜服降火利气、安神定 
志之药。吐法见伤寒,但中风大吐涎出,久则手足骨节皆枯,不能转动滑利,以药压下, 
再归骨节可也,小儿惊搐亦然。 
顺气活血风自祛。 
风证,皆痰为患,故治以开关化痰为先,急则祛风,缓则顺气,久则活血。如真 
气渐复,痰饮渐消,或尚有风邪未退,羌活愈风汤调之。实者,川芎茶调散;虚者,万宝回 
春汤,未可全以风治也。抑论旧以西北风高,真中宜分脏腑经络调治;东南地湿,兼中、 
似中宜分气血虚实、痰火多少调治。然真中、兼中,南北互有,且治脏腑者,可不分气血之 
虚实乎?治气血者,又可不分脏腑经络之邪多少乎?大抵外感重而内伤轻者,先须分表里法, 
祛风为主,次用气血痰法调治;内伤重而外感轻者,先用调补气血痰法为主,次分脏腑经络 
祛风,此活法也。 
若觉肤顽肌蠕动, 
凡觉手足麻木,肌肉蠕动,如有虫行,心抑愦乱,宜乌药顺气散。 
如眉棱骨痛者 
,风之兆也,宜古防风汤加芩、连。 
预防之法亦堪推。 
御风丹、五参散、史国公浸酒方、单 丸。 
冒风恶风多属肺, 
肺主皮毛,通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