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7-医学入门-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阴腰痛背及脊,太阴遗溺(腰下如横木甚则遗溺)厥(阴)张弓。 
厥阴风热,故腰强急如弓。三阴通用五积散加杜仲、附子,或加于黄 建中汤、当归四逆汤中,尚当与杂 
病腰痛参看。 
阳气虚而筋惕肉 。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汗下后,津液耗竭,阳气大虚,肉筋失养,故惕然而跳, 然而动, 
久则成痿。治宜温经养荣益胃,玄武汤是也。羸甚去芍药,热者却附子,或陶氏温经益元汤亦好。汗下后, 
头眩身摇者,茯苓桂术甘草汤。心下痞满者,暂与枳梗汤加茯苓。汗下后,表里俱虚及素虚之人,微发其汗, 
肤肉战,喘促汗出如油者,死。动气在左,发汗有此证者亦危。 
风热极而螈短 长。 
俗云搐也。螈则筋脉急而缩短, 则筋脉缓而弛长,急缓之间,筋脉牵引伸缩不定,状如风痫可畏。多因 
汗下脾土受伤,木旺风热炽盛,故手足动摇搐搦。必平木降火,以柴胡、山栀涤热,防风、羌活祛风,兼佐和 
血化痰之药治之,与 大同,如圣饼子、引风汤、陶氏如圣饮选用。结胸失下有此证者,大承气汤。风温被火 
螈,葳蕤汤、火邪汤。经曰∶太阳终者,戴眼反折螈 ,汗出不流者死。 
邪气胜则心寒而栗也,属阴;正气胜则身振而战也,属阳。 
战者,身振而动;栗者,心战而惕。邪气外与正争,正气胜则战;邪气内与正争,邪气胜则栗。战则病 
欲愈,栗则病欲甚。战属阳,故一战摇之间而真阳鼓动,大汗以解,不必药也。栗属阴,阴无胜阳之理,故恐 
惧不战而承乎阳,于是阳反为阴所制,心寒足蜷,鼓颔厥冷,便溺妄出,不知人事,纯乎阴而阳败,遂成寒证。 
宜理中、四逆,甚则养正丹,并灸关元穴。若复躁极而不得卧者,不治。若原系传经热证,口燥切牙,虽厥冷 
有时温和,脉大而数,表证栗者,羌活冲和汤;里证栗者,大柴胡汤。 
蛔厥却缘多饥,虫攻咽及攻胃; 
即蛔也。谓之厥者,病属厥阴,又手足厥逆义也。其人素有食蛔,或因病过饥,虫逆上咽膈而出。妄 
发其汗,以致胃冷,长虫上攻咽膈,胃气困乏,虽饥不能食,食即吐蛔者,虫闻食臭气而出也。外证乍静乍烦 
者,虫或上或止也。又或下利脏寒,则蛔亦上入于膈。然上焦热而中下焦寒,故虽烦热消渴便硬,不可遽投凉药, 
当先以乌梅丸、理中汤安蛔,然后随证调之。或烦热不退者,小柴胡汤。或热甚昏 ,腹胀便闭,或蛔不得安, 
从大便而出者,大柴胡汤。 
狐惑盖缘失汗,虫食脏及食肛。 
此亦虫证也,如狐听冰,犹豫不决之义。初起状如伤寒,或因伤寒变成。其候四肢沉重,欲食恶闻食气,欲 
眠目不能闭,舌白齿晦,面目色变无常。虫食下部为狐,下唇有疮,其咽干;虫食其喉为惑,上唇有疮,其 
声哑。杀人甚急,皆因汗下失宜,邪热入腹,以致饮食少而肠胃虚,虚甚则三虫举而食人五脏。食上部者,三 
黄泻心汤主之;食下部者,单苦参煎汤淹洗之;食肛门外者,用生艾汁调雄黄末,烧烟熏之,通用黄连犀角汤。 
治,桃仁汤、金液丹、雄黄锐散。又湿 虫证,与狐惑证同,但专食其脏为异耳。 
阴阳发斑总是火,谁知温毒时毒? 
伤寒阳证发斑,谓之阳毒;春温发斑,谓之温毒;夏热发斑,谓之热毒;时行与暴温发 
斑,谓之时毒。名虽不同,同归于热。或因当汗不汗,及已汗而热气不散,表虚里实而发者; 
或因当下不下,热蓄于胃而发者;或因下早热邪乘虚入胃,伤血不散而发者;或因误服温 
药,胃热焦烂而发者。然皆心火入肺,故见红点于皮毛之间。轻如疹子蚊迹,只在手足,先 
红后黄;重如锦纹,发在胸腹,先红后赤,切忌发汗,重令开泄;甚则皮肤斑烂,阳毒具而红 
润稀疏,起发五六日即愈。若阴脉见而黑斑稠密成片,身凉,六七日死。先红后黯,如果实者 
亦死。阳毒舌焦鼻煤,发斑者,阳毒升麻汤、白虎加参汤;热甚者,三黄石膏汤、三黄泻心汤、 
陶氏消斑青黛饮选用。有斑疮如豌豆者,黄连一物汤,水煎浓汁服,或青黛一物汤。热病发 
斑与阳毒同。温毒因冬暖感温气,至春风气相搏,发为瘾疹多痒,初起升麻葛根汤加玄参, 
或败毒散加紫草、赤芍。日久发渴,腹满便硬者,调胃承气汤加黄连、赤芍、生地、牡丹皮。 
已经汗下而毒不解者,黑膏主之。热病发斑,时行发斑,身如火色者。大青四物汤、猪胆鸡 
子汤。发斑杂证,咽痛,玄参升麻汤,或紫雪咽之;呃逆下利者,黄连橘皮汤;心烦呕吐者,葛 
根橘皮汤;血热内结者,小柴胡汤、犀角地黄汤;斑盛破烂者,芒硝、猪胆汁法。凡汗下不 
解,足冷耳聋,烦闷咳呕,便是发斑之候,宜化斑消斑之药以防之。诸斑药皆通用,惟温毒挟 
风稍殊耳。阴证亦有发斑者,乃相火乘肺,故但出于胸背,手足稀少,脉沉,身无大热为异, 
宜理中汤,或加附子、玄参。 
血溺如狂有是证,争似发狂凶狂。 
有阴盛发躁,欲坐井地如狂者,有火邪惊惕不安如狂者,然血溺如狂有三证与阳毒如 
狂相似,故举言之。如狂属瘀血者,脉沉实,多漱水不咽,有无表证,但血蓄下焦,小便自利 
如狂者;有无表里证,脉数善饥,不大便如狂者;有太阳初证,热结下焦如狂者,血自下者 
即愈。如外未解者,桂枝汤、陶氏桂苓饮。外已解.但小腹急结者,桃仁承气汤;挟血传心脾 
者,当归活血汤。有太阴身黄溺涩如狂者,五苓散。此皆如狂,但睡中忽欲起行,错言妄语, 
犹知谏阻,尚可制御,非若发狂势凶莫能御上。发狂者,热毒在胃,并入于心,遂使神昏不 
定,言动急速,妄辨妄笑,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垣上屋,不饥不卧。皆因汗下失宜,阳 
气亢极,阴气暴虚,非大吐下不止。伤寒四五日,身热烦躁,不得汗发狂者,表里俱热,三黄 
石膏汤、双解散。伤寒六七日,壮热胸满便闭,脉实数发狂者,大承气汤加黄连。阳毒暴盛发 
狂,多干呕,面赤,发斑咽痛,下利黄赤,壮热而不得汗者,葶苈苦酒汤。咽痛吐脓血者,阳 
毒升麻汤。潮热甚者,栀子仁汤。潮热大便闭者,升麻葛根汤加大黄,或三黄汤。发斑不可 
下者,草龙胆一味,水煎服。狂走者,瓜蒂散吐痰。时行热毒发狂者,黑奴丸。通用水渍法、火 
劫法、王氏玄明粉。凡发狂见阳证阳脉者顺,见阴证阴脉及舌卷囊缩者即死。 
多眠阴盛,而昼寝不厌; 
伤寒邪传阴则多眠,昏昏闭目者,阴主阖也;默默不欲言者,阴主静也。有太阳证外已 
解而神将复者,设若胸满胁痛鼻干,得汗者,小柴胡汤;脉浮,羌活冲和汤;冬月,麻黄汤。有 
阳明热伏于里而嗜卧者,小柴胡汤。少阴脉沉细,自利欲吐而渴多眠者,四逆汤加人参、茯 
苓以益阴回阳。或热病得汗后,脉沉细,身冷,初觉安静,渐次昏沉,喜卧不省,亦急与四逆 
汤,令四肢温,不尔,有熟睡而死者。合病目合则汗出,风温常不了了,狐惑精神恍惚,治见 
各条。惟汗下后酣睡者,为正气已复,不必药也。 
不眠阳盛,而夜卧不遑。 
或终夜烦扰,或昼夜惺惺不眠。未经汗下而不眠,属阳明初证者,葛根解肌汤;在里属 
心神不清者,大承气汤。已经汗下不眠,津液干,热盛阴虚,胃不和也。太阳发汗过多,躁不 
得眠,欲饮水者即愈。若脉浮而渴,小便难者,五苓散。汗吐下后,懊 不眠者,栀豉汤。昼夜不眠者,酸枣 
仁汤。错语干呕不眠者,解毒汤。谵语,小便淋涩,烦躁少睡者,白虎汤加山栀。挟瘀血者,犀角地黄汤。 
少阴下利而渴,或因下后不得眠者,猪苓汤。少阴二三日,心烦不眠者,黄连鸡子汤。下后阳虚,脉沉无表证, 
夜静昼烦不得眠者,宜古姜附汤,或四逆汤加茯苓。汗多者,小建中汤。伤寒瘥后不眠者,阴气未复也,栀子 
乌梅汤,或温胆汤加竹茹;虚者,十味温胆汤。精神恍惚者,朱雀丸,古法不眠者,单熟酸枣散;多眠者,单生 
酸枣散亦好。 
常病常法易知,变病变法难详。 
上一段论伤寒杂证,从面至足及眠,逐一详审,以便问证云。 

外集·卷三(病机)外感
伤寒
属性:阴证微甚,分于便闭便通; 
三阴经血分自受寒,谓之阴证,有微甚不同。微者,寒邪自背俞渐入少阴,故表郁亦能发热,但终不如 
阳证热甚,亦或头疼,但肢厥脉沉为异。古法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细辛汤,近用辛黄三白 
汤。微而腹痛,手足清冷,便闭者,桂枝加芍药汤、甘草干姜汤、理中丸。有表复有里者,人参三白汤,或附子 
细辛汤加大黄。甚者,不自表分渐入,或上从鼻入,或下从足入,卒中阴经。初起无头疼身热,但恶寒厥冷, 
或胸腹满痛,呕利,间有热者,虚阳之气外浮耳。太阴腹痛自利,附子理中汤;痛甚,理中合小建中汤;溺涩, 
理中合五苓散。少阴口和背恶寒,身痛虚渴,或发热脉沉下利者,名夹阴伤寒,附子汤。少阴下利清谷,或咽 
痛脉微者,四逆汤;利不止脉欲绝者,白通汤;无脉者,白通加猪胆汁汤。厥阴下利小腹痛,或消渴吐蛔者, 
当归四逆汤。凡阴证唇青舌黑,或白苔,或卷强者,用生姜频擦唇口,擦后黑转为红乃吉。 
阴证常变,察其有力无力。 
厥冷吐利,不渴静蜷,此阴证之常也。若发热面赤,烦躁饮冷,脉大,掀衣去被,此阴证之变也。若认作 
阳证,投凉必死。须察脉有力、无力,如重按无力,或全无者,便是伏阴,急与五积散,通解表里之寒,甚加姜、 
附。如果有力,乃阳证似阴也,不可不辨。阴证无脉者,姜酒半盏服之,或吞四顺丸。又病患有痛处。当知痛 
甚者脉必伏。如无痛证用此法,脉不来者死。如原无正脉,须覆手取之,乃阴阳错乱也,宜和合阴阳。 
阴厥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