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减泻白散。凡热盛有痰。脉弦数
而喘。小柴胡加知母贝母栝蒌仁。胸满者加枳壳桔梗。心下满者加枳实黄连。舌燥饮水而喘者。
加知母石膏。凡阳明内实。不大便。腹满气短。发潮热而喘者。大柴胡加浓朴杏仁。下后大喘。
则为里气大虚。邪气传里也。(葛根黄连黄芩汤症)下后微喘。则为里气上逆。邪不能传里。犹
在表也。(桂枝汤解表。朴杏下逆气。)凡阴症厥逆。脉沉细而微。气促而喘无汗者。宜四逆汤
。加五味杏仁。凡虚人脉伏。手足逆冷者。五味子汤。有病伤寒咳嗽。喉中声如鼾。与独参汤。
服二三斤。病始全。(其脉豁大无伦。乃空虚阴亡之象。)有病后气虚。不能接续。非喘也。乃
气短也。方书用大剂生脉散。少佐陈皮二母主之。然此乃急症。须大剂八味。加人参两许。方效
。(感症亦有元海无根。亏因肝肾。子午不交。以致气短似喘者。气脱症也。其脉必微细无神。
若微而兼紧。尤为可畏。速用热地二两。归身一两。甘草五钱。以济之缓之。堪云神剂。)有气
从脐下冲上。两尺脉洪盛或数者。属阴虚。(症或兼见盗汗潮热咳嗽)大料左归饮。加人参。或
六味合生脉。虚甚八味右归皆可用。
x加减泻白散x
桑白皮(君) 知母(臣) 贝母(佐) 栝蒌(臣) 细黄芩(佐) 橘红(佐)
桔梗(使) 甘草(使) 地骨皮(君)
x葛根黄连黄芩汤x
葛根(君) 甘草(臣) 黄芩(佐) 黄连(使)
x左归饮x
熟地(君) 山药(臣) 萸肉(佐) 枸杞(佐) 甘草(使) 茯苓(使)
x右归饮x
熟地(君) 山药(臣) 萸肉(佐) 甘草(使) 枸杞(佐) 杜仲(佐) 肉桂(使)
附子(制臣)
上二方。熟地自四五钱可用至一二两。随轻重用之。如畏酸者去萸肉。相火盛者去枸杞。如
不宜渗泄者。去茯苓。
卷七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属性:海藏云。伤寒呃逆脉散死。仲景之言不虚伪。大抵原因失下生。吃逆喉中阴不济。(阴消将
尽。火热奔急上行。而肺阴不纳也。是为阳极。)便软唯宜用泻心。(脉微将尽者。不宜下。宜
服泻心。以养阴退阳。凉膈散去硝黄亦可。)便硬尤宜大承气。(或兼舌挛。语言不正。而反昏
冒与咽痛者。少阴也。速下之。)二药神任务者谁。东垣洁古为良剂。有一种壮实之人。守不服
药之说。五六日后。大去燥矢而吃逆者。(其哕必缓。 其脉亦不甚数。)此热伏肠胃。郁不
得发。及下窍得通。则上窍亦透。冲动肺阴而哕也。譬如炉底壅塞。火焰不光。迨一
透达。而炎炎上行矣。治法不宜纯用寒凉。寒凉则抑遏其火。且肺胃之气。渐向衰惫。奚能禁此
猛剂。亦不宜大补。大补则热邪方盛。势必邪正纠缠。发为胀满痞塞之病。宜以人参茯苓生白术(
若初起脉不虚者。参术亦可缓用)生甘草当归芍药(酒炒) 黄芩黄连(俱酒炒) 栀子丹皮知
母橘红与之。(实者加石膏。往来寒热加柴胡。)三四剂后。加熟地五六七钱。(白虎看强弱用)
阴汁一充。汗自涌出肌表而愈矣。(此症有小心过甚。初用上方一二剂。或身见微汗。或大便略
行。即改养阴滋润之药。其人虽愈。期年之间。必愦愦如痴。此乃邪热伏于心胃。不得透出故
也。医者宜慎之。)大吐大下。复极发汗。胃中虚冷。阳气拂郁于表。医与之水。虚寒相搏。凶
致呕哕者。吴茱萸汤理中汤。脉虚软。四肢倦怠。食少。或久病过服克伐之药。致吃逆者。属中
虚。六君子加减。两尺洪盛或弦细而数。面时赤吃逆者。属阴火。都气丸主之。内已伏阴。阴气
太甚。肾水擅权。肝气不生。丙火既病。丁火又消。所以游行相火。寒邪迫而萃集于胸中。亦欲
尽也。故令人发热。大渴引饮。欲去盖覆。病患独觉。他人按之。身体肌肉骨髓血脉俱寒。此火
即无根之火也。用理中汤。加丁香以温其胃。其火自下。又有其气自脐下直冲于咽嗌间吃逆者。
此阴症也。其病不在胃也。用加味附子汤。急温其下。真阳一回。火降吃逆自止。
x泻心汤x
大黄(君) 黄连(臣) 黄芩(佐)
此金匮方也。仲阳方止用黄连一味。
x都气丸x
熟地(君) 山药(臣) 五味(使) 萸肉(佐) 丹皮(佐) 茯苓(臣)
泽泻(佐)
卷七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属性:有声曰呕。无声曰吐。有声无物为干呕。成无已云。呕有责为热者。责为寒者。有停饮者。
有胃脘痈脓者。(仲景云不必治。脓尽自愈。)至于吐家。则悉言虚冷也。凡伤寒邪渐入里。胃
气实而不受。逆于胸中。则呕。(症属半表半里。)治法一二日内宜宣剂以去其壅。方书所谓天
分。(肺)气分(胃)。窒塞不通。而或哕或呕是也。然是疾之作。必上焦火盛。炙其津液。结成痰涎。凝于
胃口。故又宜导痰降火。生姜半夏橘红茯苓浓朴连翘栀子黄芩天花粉知母(不渴者去知母。以润剂
宜禁也。)竹茹枇杷叶主之。(如心烦加姜炒黄连。如心下痞更加枳实。如口苦胁满脉弦加柴胡
。)三四日邪气渐深。痰愈凝结。宜苦寒以折之。芩连二陈汤。加浓朴天花粉黄柏滑石芦根汁竹沥
姜汁主之。如不止。辛以散之。芩连二陈汤。加干姜钱许。生姜四钱。又不止。重以缒之。用金
银煎上药。或上药加入金银箔五七叶。甚者更加寒水石赤石脂。凡呕不止。挟虚者。旋复代赭石
汤妙。不虚者。旋复花一味煎汤。调下代赭石一二钱。如初起即呕逆清水饮食者。着寒伤胃也。
人参养胃汤。(实者去人参) 如潮热。内实不大便。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大柴胡
汤下之。(仲景云。呕家不可下。然金匮方有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盖饮呕者。其症在上。因
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则必抑塞愦乱而益甚。故禁之。若既吐矣。吐而不已。有升无降。则
当逆而折之。无速于大黄也。然亦须慎。)先呕却渴者。猪苓汤。先渴却呕者。宜治膈间之水。
大半夏汤。如初起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者。太阴也。理中汤加二陈生姜藿香主
之。饮食入口即吐。心下 欲吐。复不能吐。手足寒。脉沉微者。少阴也。四逆汤加二陈生姜
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厥阴也。吴茱萸汤加二陈主之。此皆直中三阴。非自阳经传来者。
故悉用热药。(凡三阴呕吐。药宜冷服。即内经从治之法。曾有寒吐用四逆理中附子。至到即吐
。后去干姜白术。只参附加丁香木香。煎成加沉香。立止。盖虚寒痰气凝结。丁附既温。佐以沉
香木香则通。干姜白术则泥耳。)阳症新瘥。见呕。别无所因。此余热在胃脘也。竹叶石膏汤。(
虚者。左归加花粉。 去茯苓。)如病久中气虚者。六君子汤。或半夏橘皮汤。虚而挟寒者。六君
子加藿香砂仁。(补中加炮姜半夏亦效) 如胃气既虚。邪热未退者。人参汤。或葛根汤。如病久口
干舌燥呕者。胃阴虚也。(必有面色娇红。脉虚细数等证。)都气饮主之。(左归饮去茯苓。加生
地归身尤妙。)有一家长幼患状悉类者。瘟疫呕也。宜求之本门。(症在八卷。似痢症下)仲景
谓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以其虚寒之甚也。
x旋复代赭石汤x
旋复花(君) 甘草(佐) 人参(臣) 半夏(臣) 代赭石(醋 ) 生姜(
使) 大枣(使)
x人参养胃汤x
人参(君) 茯苓(佐) 草果(佐) 甘草(臣) 藿香(使) 橘红(使) 半夏(臣)
浓朴(佐) 苍术(佐)
上加生姜乌梅。水煎温服。
x猪苓汤x
猪苓(君) 茯苓(臣) 泽泻(使) 滑石(臣) 阿胶(佐)
上先煎四味。去渣。下胶煎服。
x大半夏汤x
半夏(君) 陈皮(佐) 赤茯(臣) 生姜(使)
x半夏橘皮汤x
半夏(君) 橘皮(臣) 黄芩(佐) 浓朴(佐) 藿香叶(使) 葛根(臣) 人参(君
)白术(臣) 茯苓(臣) 甘草(使)
上每服一两。煎成。入生姜自然汁少许。
x人参汤x
人参(君) 茯苓(臣) 知母(佐) 黄芩(佐) 葳蕤(臣) 白术(臣) 陈皮(佐)
芦根(使) 竹茹(臣) 石膏(君)
x葛根汤x
葛根(君) 麦冬(臣) 人参(君) 甘草(使) 半夏(臣) 黄芩(佐) 白术
(臣) 茯苓(臣)
上加生姜大枣同煎服。
卷七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属性:伤寒五六日。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一二句。目赤。唇焦。口干。不饮水。稀粥与之则
咽。不与则不思。六脉细数而不洪大。心下无痞。腹中不满。大小便如常。或传至十日以来。形
貌如醉。此热传手少阴心经也。不可下。宜栀子黄连黄芩汤。若脉浮者。病在丙。导赤散。脉沉
者。病在丁。泻心汤。若脉浮沉俱有力者。是丙丁俱有热。可以导赤泻心各半服之。或有用犀角
地黄汤者。此解阳明经血中热。近于是也。有患热病。肢体不甚热。而间扬掷手足。如躁扰状。
昏愦不知人事。时发一二语不可了。而非 也。脉微细如欲绝。其人
平日素充壮者。此失下热极。以致身冷脉微。而昏冒将死。(蓄热内甚。脉须疾数。以其热极蓄甚
。而脉道反不利。)若急下之。则残阴暴绝而死。盖阳气复竭而然也。不下亦死。宜凉膈散或黄
连解毒汤。养阴退阳。积热渐以宣散。则心胸再暖。而脉渐以生矣。王损庵法大柴胡下之。(大
黄止用二钱。蒸熟煎。)继以解毒汤。数服而平。(凡伤寒似神清而时发一二语昏愦者。多属虚。
须主以人参。或当归补血汤。后看兼症用药。)有寒气乘虚中上者。经曰。诸虚乘寒则为厥。郁
冒不仁。附子汤。倍人参川芎天麻(天麻性平。活血脉。通。九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