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脉急甚者。(为螈 )肝邪干心也。(从后来为虚邪)心脉微急者。(为心痛引脊食不下)胆邪干小肠
也。心脉大甚者。(为喉 )心邪自干心也。(自病为正邪)心脉微大者。(为心痹引脊善泪出)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
缓甚者。(为狂笑)脾邪干心也。(从前来为实邪)心脉微缓者。(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吐血)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
者(为喑)肺邪干心也。(从所胜来为微邪)心脉微涩者。为血溢维厥耳鸣巅疾。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灵枢作滑为
是下同)甚者。(为善喝)肾邪干心也。(从所不胜来为贼邪)心脉微沉者。(为心疝引齐小腹鸣)膀胱邪干小肠也。五脏
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按寸关尺每一部有腑逢腑。脏逢脏之脉。变是谓刚柔相逢。所谓缓急大滑涩五脉。各有微甚。分为十变。则左右三
部。合为六十变。分而言之。则一脏五邪。五五二十五病。故素问曰。五五二十五变。又曰。二十五阳。腑病亦然。总
而言之。则为五十变。以余观之。在病证则脏腑合为五十变。据灵枢则以缓急大小滑涩。分微甚言之。总合为六十变。
丁德用以此篇为六十首。实得其理焉。第四十九篇论虚实贼微正五病。是即其脉例也。灵枢第四篇曰。调其脉之缓急小
大滑涩。而病变定矣。又曰。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今越人时省小脉。而取五脉者。盖
难经专示用针立功之妙已。
(第十一旧十五)难曰。经(素问平人玉玑二篇)言。春(肝)脉弦。夏(心)脉钩。秋(肺)脉毛。冬(肾)脉
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因胃气有无以分平病死)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
未有枝叶。(比类下同)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
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
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
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以上明弦钩毛石之名义)如有变奈何。然。春(肝)脉弦。反(常)者为病。何谓反。然。其
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多胃气下同)益实而
滑。如循长竿。曰病。(少胃气下同)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无胃气下同)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
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夏(心)脉钩。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
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 。曰平。来而益数。如鸡举足。曰病。前曲后居。如操带钩。
曰死。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秋(肺)脉毛。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
如循鸡羽。曰病。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秋脉微毛。曰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秋以胃气为
本。冬(肾)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上
大下兑。(上下二字疑古文误倒置)濡滑而如雀之啄。(当作喙)曰平。啄啄连属。其内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
石。曰死。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
按厌厌聂聂。若循榆叶者。上文所谓濡弱而长之谓也。形容如是者。专主胃气言之。诊脉之法。固医家之关键。苟
非脉。则安能决病之虚实。经云。脉者血气之先。故古圣之于脉也。谆谆反复。比类象物。以传后世。且脉本无定体。
随时更改。自非圣人。其孰能如是形容。下文所谓累累蔼蔼啄啄等字。不可忽诸。此段太过不及之病。详见素问。宜互
参看。
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
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见也。
按此结上文。谓胃者水谷之海者。以诸脉皆主谷病也。谷气即胃气。故曰死生之要会也。脾之和平。不可得见者。
以寄旺四脏脉中故也。雀啄屋漏。所谓真脏独见是也。胃谓生气。脾谓死脉。盖互文耳。夫脾胃者。一气也。运化水谷。
二者相随为用。故承上文以谓生之徒。二者为之。死之徒。亦二者为之。学人察诸。此应上所问。一脉变为四时之答。
(第十二旧三)难曰。脉有太过。(实)有不及。(虚)有阴阳相乘。(脉将变之兆)有覆(阳极)有溢。(阴极)有
关(阴盛四倍)有格。(阳盛四倍)何谓也。(七件脉名从内经中采摘来发问)然。关之前(寸)者。阳(脉)之动也。
脉当见九分(本位)而浮。过者(过于本位)法曰太过。减者(减于本位下同)法曰不及。遂(进也下同)上鱼(际)
为溢。(直上之势)为外关内格。此阴乘(阳位)之脉也。关以后(尺)者。阴(脉)之动也。脉当见一寸(本位)而沉。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直下之势)为内关外格。此阳乘(阴位)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无
胃气)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按此篇所问脉状。曰太过。曰不及。曰阴阳相乘。曰覆。曰溢。曰关。曰格。以七有字。分七件答辞。唯言太过不
及与覆溢。以断病死之分。其阴阳相乘及关格字。皆象所以为覆溢之形。详考内经。曰溢阴溢阳。曰关阴格阳。俱是人
迎寸口四盛以上之脉。而阴阳亢极之名也。盖在阴必曰关。在阳必曰格。而溢乃阴阳相通言之。独覆一脉。内经无所见。
后世字脱耶。抑越人因溢脉对出耶。此未可知矣。盖此篇覆溢者。即内经所谓关格也。此难所谓关格。乃谓阴阳相乘之
病势。字同而义异。或问。然则此篇关格字面。何如着落。曰。观夫于溢脉。曰外关内格。覆脉亦曰内关外格。则知覆
溢者。是即真脏死脉。而外见此脉。则内亦有腑脏互相关格之变矣。素问曰。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可见关格不止
脉名。故四明陈氏云。关者二便闭而不通。格者食饮拒而不下。是也。后世方书中。有关格病。知覆溢是孤阴独阳之脉
名。而关格唯 其阴阳失位之势耳。然则以关格为病名。盖权舆于此篇者欤。
(第十三旧十四)难曰。脉有损(似迟)至。(似数)何谓也。然。至(病)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举例)三至
(一息六动)曰离经。(适得病)四至(一息八动)曰夺精。(病将甚)五至(一息十动)曰死。(难治)六至(一息十二
动)曰命绝。(必死)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一息二动)曰离经。再呼一至(一息一动)曰夺精。三呼一至(一
息半一动)曰死。四呼一至(二息一动)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病)从下(肾肝)上。(心肺)损脉从上(心肺)
下(肝肾)也。
按至者进。损者退。所谓损至。即数迟之意也。第七难既言数迟。然彼专为分脏腑寒热言之。此谓下部阴虚。而阴
中之阳升。为至。上部阳虚。而阳中之阴降。为损。皆自渐至极之义也。离经夺精之解。滑注得之。五至曰死。六至曰
命绝。大义虽无殊。因脉动之多寡观之。则有分界。盖死与命绝。自有缓急之差。可知已。
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肺邪)损于皮毛。(肺之合)皮聚而毛落。(外候)二损(心邪)损于血脉。(心之合)
血脉虚少。不能荣五脏六腑。(外候)三损(脾邪)损于肌肉。(脾之合)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外候)四损(肝
邪)损于筋。(肝之合)筋缓不能自收持。(外候)五损(肾邪)损于骨。(肾之合)骨痿不能起于床。(外候)反此者。
至脉之病也。(旧本于收二字误)从上(肺心)下(肝肾)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肾肝)上(心肺)者。皮聚
而毛落者死。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气虚者宜升提)损其心者调其荣卫。(血气者人之神宜调)损其脾
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水谷由脾以营四脏)损其肝者缓其中。(养血)损其肾者益其精。(补之以味)此治损之法也。
(反此者至脉之治也)
按此举损病一例。以该至脉之病。皆各候其所主部分。以知何脏之为病也。然损病始于皮聚。而终乎骨痿者。是顺
境而易知焉。至病自骨痿至皮聚。则是逆境难见。何者。损病皮聚者。得病之始。骨痿病极之候。今以损之极。为至病
之始。以损之始。为至之终。滑注无明解。初学不得无疑。曹氏脉歌云。损脉之病。过三则死。至脉之病亦然。可谓得
此难言外之意者。盖所谓三者。指脾损。病过脾而下抵肝肾则死。至病亦过脾而上。至心肺则死。然则治损至之大法。
在病不及脾之前。可知矣。又按内经论气血二虚。率主脾肾。难经举肺与肾。明分气血二因。而脾脏独为气血二病之彀
率者。以发经之余蕴。肺曰益气。肺主皮毛。所谓气者。指外卫独行者。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是也。心曰调荣卫。
心主血。输诸经脉中。从营往来。谓之并行。卫气亦心之化也。经曰。血气者。人之神是也。周仲立卫字为衍者。非也。
脾曰调其饮食。适其寒温。脾已有损。则胃中水谷难化。故调熟菜白粥。易化以与之。且适其好寒好温情。莫强其所不
好。为前所谓饮食不能为肌肤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