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27-温热逢源-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指热言;暑为阴邪,兼湿热而言。殊不知寒往暑来,暑与寒,显相对待。古人曰暑、曰 、曰热,皆属火气为 
病,不兼湿也。若湿热并至之病,难经名曰湿温,不名为暑。若谓暑必兼湿,则当夏亢旱之 
年,暑热偏盛,湿难必得。况湿之可兼者最多,诚以湿无定位,分旺四时,风湿寒湿,无不可兼;惟夏季之土 
为独盛,故热湿多于寒湿。然暑字从日,日为天气;湿字从土,土为地气;霄壤不同∶虽可合而为病,究不可 
谓暑中原有湿也。愚诚恐相习沿误;易于淆浑,因将仲景书中,伏气发为温热诸条,详注于前;复将暴感暑热 
及湿温各条,分别附注于后;而另标之曰∶暴感暑热,兼感湿温。庶几眉目清楚,读者不至淆乱云。 
太阳中热者, 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周禹载曰∶冬月寒能伤人,则名中寒;夏月热亦能伤人,则名中热。此是外来之热,故曰中,与伏寒发为 
热病之热不同。而同用白虎者,则以所伤在气,则所主在金,所病在热,金病则母子俱病,故与伏气之在少阴 
,发出而由阳明者无异,要皆并主一汤。不因冬月之伏,与夏月之中,为二义也。亦不因伏气之渴,与今病之 
渴,为稍异也。方主人参白虎者,石膏功专清肺,退金中之火,是用为君;知母亦能就肺中泻火,滋水之源; 
人参生津液,益所伤之气而为臣∶甘草、粳米补土以滋金,以为佐也。 
徐洄溪曰∶凡汗出多之病,无不恶寒者。以其恶寒汗出,而误认为寒,妄用热剂,则立危矣。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方中行曰∶世本作表有热,里有寒,必系传写之误。夫白虎本治热病,暑病之药,其性大寒,安得里有寒 
者可服之理。详本文脉浮滑,不但不紧而且见滑,乃阳气甚为郁蒸,此里有热也。里热甚,则格寒于外,多厥 
逆身凉,而为亢害之证,此表有寒也。观厥阴篇中∶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则知此表里二 
字为错误可知,当上下更易之。 
诒按∶此节经文,理不可通。三阳以寒字作邪字解;魏念庭以里字作经络之里解;沈尧封以寒字为 字之 
误;王梦隐引徐亚枝说,谓寒字当作痰字解。以上诸家,均系曲为之说∶惟方氏之说,以表里二字互易,于义 
略近。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张路玉曰∶滑,阳脉也,故其厥为阳厥。里热郁炽,所以其外反恶寒厥逆,往往有唇面爪甲俱青者,故宜 
白虎以清里而除热也。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张兼善曰∶白虎治烦渴燥热之重剂,表证未罢者,不宜早用。此条背微恶寒,后条时时恶风,皆表证也; 
特因其烦热已甚,非白虎不能退,故用之。 
沈尧封曰∶背恶寒是阳虚证,但此乃营卫气血之阴阳,非肾命水火之阴阳。此条燥渴心烦, 热内炽,是 
白虎证;惟 热伤耗胃气,致背微恶寒,故加人参补其卫。至若少阴病,口中和而背恶寒者;则卫阳与肾阳俱 
虚,故人参与附子同用,而两补之也。 
吴鹤皋曰∶背微恶寒者,其恶寒不甚也;既见燥渴;则白虎加人参,用无疑义。若恶寒而不燥渴者,则不 
可用也。按合下条参之,必有汗乃可用也。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沈尧封曰∶此承上节,言烦渴、背恶寒,固当用白虎加参 
矣;但亦有 而外,复伤风寒,亦能令恶寒发热脉浮。更当于有汗无汗上,辨表证之解不解,以定此方之可用 
否也。 
伤寒病,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张路玉曰∶此条表证,比前较重,何以亦用白虎加参耶?盖惟热结在里,所以表热不除∶邪火内伏,所以 
恶风大渴,舌燥而烦,饮水不止;如此安得不以生津解热为急也。 
沈亮辰曰∶舌燥且干,谓视之无液也。然则温病之视审舌苔,以察津液,仲师已逗其倪矣。 
太阳中 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皇甫士安曰,经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盖寒伤形而不伤气,故脉盛;热伤气而 
不伤形,故脉虚。王梦隐按∶所云身寒者,虽发热而仍恶寒,不似暑热病之喜凉恶热也。 
朱奉议曰∶夏月发热恶寒,头痛,身体肢节痛重,其脉洪盛者,热病也。夏月自汗恶寒,身热而渴,其脉 
微弱者,中暑也。 
王梦隐按∶此注之热病,乃夏至后所发之伏邪,内经亦谓之暑病。中暑者,夏月外感之热病,亦曰中 。 
病有内外之殊,脉有洪微之别。是微弱本 脉,惟身重为湿候。后条虽亦身重,而口开齿燥,热炽已极,似当 
急与甘寒救液矣。 
张路玉曰∶此条是因热伤冷之病,乃中 之变证也。喻氏谓无形之热伤肺,则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救之;有 
形之湿伤肺,则用瓜蒂汤救之;各有所主也。 
太阳中 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 
,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成聊摄曰∶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此则表里俱病者也。发热恶寒,身重疼痛者,表中 也。脉弦细芤迟 
者,中暑脉象虚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者,太阳经气不足也。小有劳,身即热者,谓劳动其阳,而 
即发也。口开,前板齿燥者,里有热也。内经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口开,谓喘喝也。喘喝不止,故前 
板齿燥。若发汗以去表邪,则阳气外虚,故恶寒甚。若以温针助阳,则火热内攻,故发热甚。若下之以除里热 
,则内虚而膀胱燥,故淋甚。 
王梦隐按∶即前齿燥一端,已为热炽津枯之候。虽身重恶寒,岂可再投清暑益气、五苓、藿香正气等辛温 
燥烈以重劫其阴乎。东垣虚谷之言,误人不少。 
又按∶观汗火下三禁,则虽未立方,而甘凉撤热存津之当用,已不言而喻矣。赵氏、方氏拟用白虎加人参 
法,殆从三阳合病比例而出,似亦近理。 
沈尧封曰∶此条言精气素亏而中 者。 

卷上
附注仲景兼感湿温证治各条
属性: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沈尧封曰∶伤寒既以头痛、胃实等项分六经,即以汗字判 
风寒,渴字认燥热,小便不利认湿气,纵横辨别,邪无遁形矣。学人当于此等处,着实留心。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倪冲之曰∶此湿家为病之总纲也。前条湿在关节而疼,故曰痹。此则一身尽疼而表有热,故成氏谓之在经 
。熏黄与橘子黄,同是湿热;彼以热胜者黄而明,此以湿胜者黄而晦,宜茵陈五苓散。王海藏以熏黄为阴黄, 
盖既湿胜,则次传寒中,小便自利者有之(王梦隐按∶此由治病者,但清其热,不治其湿所致),宜术附汤。 
沈尧封曰∶丹溪云∶如造麴然,湿热郁久则发黄也。 
王梦隐曰∶湿热发黄,名曰黄瘅,皆是暴病,故仲景以十八日为期。其余所因甚多∶有谷疸,酒疸,女劳 
疸,黄胆,黄汗,及冷汗、便溏、气虚之阴黄,身面浮肿、睛白能餐、劳倦之弱黄,神志不足、猝受恐吓、胆 
气外泄之惊黄,肝木横肆、脾胃伤残、土败而黄色外越之痿黄;皆与暴病不同,不可概目为湿热病。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复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 
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王梦隐曰∶胸中有寒之寒字,当作痰字解。胸中有痰,故舌上如苔。其津液为痰所阻,故口燥烦。而痰饮 
乃水之所凝结,故虽渴而不能饮也。 
尤在泾曰∶寒湿在表,阳气不得外通,而但上越,故头汗背强,欲得被复向火也。是宜用温药以通阳,不 
可用攻药以逐湿。乃反下之,则阳更被抑,而哕乃作矣。或上焦之阳不布而胸中满,或下焦之阳不化而小便不 
利,随所伤之上下而为病 
也。舌上如苔者,本非胃热,而舌上津液燥聚如苔之状,实非苔也。盖下后阳气陷于下,而寒湿聚于上,于是 
丹田有热而渴欲得水,胸中有寒而复不能饮,则口舌燥烦而津液乃聚耳。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尤在泾曰∶湿病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利小便。苟非湿热蕴积成实,未可遽用下法。额汗出微喘,阳已离 
而上行;小便利,下利不止,阴复决而下走∶阴阳离决,故死。一作小便不利者死,谓阳上浮而阴不下济也, 
亦通。 
王梦隐曰∶张石顽云,由此推之,虽额汗微喘,若大小便不利,则阴气未脱而阳之根犹在也。虽大小便利 
,而无额汗微喘,则阳气不越,阴之根犹在也。阴阳不至离决,尚可随其虚实而救之。至于下利不止,虽无喘 
汗阳脱之候亦死。又小便反闭,而额上汗出者谓之关。经云∶关格不通,头无汗者可活。有汗者死。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 
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 
去也。 
汪谢城云∶古人即表汗,亦有节度如此;奈何今人动发其汗,且逼令其多耶?此与伤寒论桂枝汤后注,可 
以互参。 
湿家病身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晕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 
塞,内药鼻中则愈。 
章虚谷曰∶此所谓雾露清邪,中于上也。三阳经脉,上头而行于身之表∶头中寒湿,则表气不宣,故身疼 
发热。肺开窍于鼻,而行气于皮毛;邪从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