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48-经络全书-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属手太阳小肠经(《灵枢》曰∶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在小肠,取之育原以散之。李东垣曰∶凡脊痛 
项强,不可回顾,腰似折,项似拔者,乃手足太阳症也,当用防风。沈承之曰∶脊有三行,中行自大 下至尾 
端,属督脉,又属足少阴肾经;膂二行,去中行左右,各开一寸五分,属足太阳膀胱经、少阳胆经之会; 
膂三行,去中行左右各开三寸,属手足太阳小肠、膀胱之会)。兼属足太阴脾经(《灵枢》曰∶足太阴之筋, 
其内者着于脊,其病脊内痛)。 

前编·分野
四十九、〔胂〕
属性:(挟脊两旁陇起之肉也)属足太阳膀胱经(《灵枢》曰∶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 内左 
右别下贯胂,挟脊肉,过髀枢。《素问》曰∶腰痛,挟脊而痛至顶,头沉沉然,目 然,欲僵仆,刺太阳 
中出血络)。 

前编·分野
五十、〔胸〕
属性:(膺也,又曰臆)统属手少阴心经(《灵枢》曰∶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又曰∶手少阴之筋,挟乳里,结于胸中,其病内急,心承伏梁。《素问》曰∶南风生于夏,其脏心,俞在胸膈, 
其病内舍膺胁。又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又曰∶赤脉之至也,喘而 
坚。诊曰∶有积气在胸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又属手厥阴心包经(《灵 
枢》曰∶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是动则病胸胁支满,心中 
大动。又曰∶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络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 
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又属足少阴肾经(《灵枢》曰∶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 
中。又曰∶气在肾者,止之膺与背俞。《素问》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又属 
手足太阴肺经、脾经(《灵枢》曰∶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实下虚,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 
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灵枢》曰∶足太阴之脉,其支者,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所生病者烦心,心下急痛。 
又曰∶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兼属手太 
阳小肠经(《素问》曰∶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注∶巨阳之脉,从肩上入缺盆,络心,循 
咽,下膈,抵胃,属小肠。故心烦头痛,病在膈中也)。又属手足阳明大肠、胃经(《素问》曰∶邪客于手阳 
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 ,胸中热。《灵枢》曰∶足阳明,挟喉之动脉也,其俞在膺中。又曰∶胃 
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一曰∶阳明所谓胸满短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 
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轻者五苓散,重者用张子和法治之。沈承之曰∶胸有四行,中行自结喉下循 
钤骨,抵 ,属任脉;膺二行,去中行左右,各开二寸,属足少阴肾经;膺三行,去中行左右,各开四寸, 
属足阳明胃经;膺四行,去中行左右,各开六寸,属足太阴脾经)。 

前编·分野
五十一、〔膻中)
属性:(胸中两乳之间,即上焦之分也)属手厥阴心包经、任脉之会(《灵枢》曰∶膻中者, 
心主之宫城也。又曰∶膻中者,为气之海,其俞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 
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素问》曰∶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 
咽喉。又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注∶心主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气,以分布阴阳,故官为臣 
使也。气适志和,则喜乐由生矣)。兼属手少阳三焦经(《灵枢》曰∶营气合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 
又曰∶手少阳之脉,布膻中,散络心包。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又属足厥阴肝经(《灵枢》曰∶厥阴 
根于大敦,结于玉茎,络于膻中)。 

前编·分野
五十二、〔〕
属性:(臆前心蔽骨下尖头软骨,即鸠尾穴之分也,一名尾翳,言 象鸠鸟之尾而蔽心也。 
如人无蔽骨者,可在两岐骨下,增同身寸之一寸)属手少阴心经、任脉之会(《灵枢》曰∶五脏六腑,心为之 
主,缺盆为之道。 骨有余,以候 。无 者心高, 小短举者心下; 长者心下坚, 弱小以薄 
者心脆; 直下不举者心端正, 倚一方者,心偏倾也。又曰∶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 
又曰∶膏之原,出于鸠尾,肓之原,出于脖 )。 

前编·分野
五十三、〔乳〕
属性:属足阳明胃经(《灵枢》曰∶足阳明 
之脉,从缺盆下乳内廉。王启玄曰∶乳之上下,皆足阳明之脉也。《针灸经》云∶乳中二穴当乳,足阳明脉气 
所发。朱丹溪曰∶胃经见证,胸旁过乳痛。《妇人良方》曰∶乳痈者,由乳潼结聚,皮薄以泽而成。盖阳明之 
脉主血,其血又归厥阴之气,血涩不通,气结不散,故积聚成痈也)。又属足厥阴肝经(《乳痈论》曰∶乳房 
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凡乳母不知调养,忿怒所逆,郁闭所遏,浓味所酿,以致厥阴之气不行,故窍不得 
通;而汁不得出,阳明之血沸腾,故热甚而化脓。治法以青皮疏厥阴之滞,以石膏清阳明之热,以生甘草节行 
污浊之血,以栝蒌子或加没药、青橘叶、皂角刺、当归、金银花消肿导毒,随症消息。然须以少酒佐之,加以 
艾火两三壮于肿处,其效尤捷)。兼属足少阳胆经、太阴脾经、阴维脉之会。(《灵枢》曰,足少阳之筋,走 
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其病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又曰∶足太阴之筋,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 
。沈承之曰∶直乳下三寸五分,名期门穴,属足厥阴肝经、太阴脾经、阴维之会;下四寸,名日月穴,属足少 
阳胆经、太阴脾经、阴维脉之会)。 

前编·分野
五十四、〔虚里〕
属性:(乳根穴分也,俗谓之气眼)属足阳明胃经,(《甲乙经》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 
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手,脉之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 
《素问》曰∶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顾英白曰∶乳根二穴,左右皆有动气,经何独言左乳下?盖举 
其动之甚者耳,非左动而右不动也。其动应手,脉宗气也。《素问》本无二义,马玄台因仿刻之误,而谓应 
衣。应衣者,言病患肌肉瘦弱,其脉动甚,而应衣也,亦通。始读《素问》,则心窍疑之,至读 
《甲乙经》而疑遂释然)。兼属手少阴心经(《灵枢》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 
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张介宾曰∶虚里跳动,最为虚损病本,故凡患阴虚劳怯, 
则心下多有跳动,及为惊悸者,人但知其心跳,而不知为虚里之动也。其动微者病尚浅,动甚者病则甚。凡患 
此者,常以纯甘壮水之剂,填补真阴,活者多矣)。 

前编·分野
五十五、〔腋〕
属性:(臂下胁上际也)属手厥阴心包经(《灵枢》曰∶手厥阴之脉,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 
三寸,上抵腋下,是动则病腋肿。又曰∶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又曰∶手心主之筋,结腋下。 
又曰∶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其名天池)。又属手太阴肺经、少阴心经(《灵枢》曰∶手太阴之脉,从肺系横 
出腋下。又曰∶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又曰∶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暴瘅内逆,肝肺相 
搏,血溢鼻口,取天府。又曰∶手少阴之脉,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又曰∶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 
筋之间,属于心)。又属足厥阴肝经、太阴脾之大络。(《灵枢》曰∶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又曰∶脾之大 
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腹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沈承之 
曰∶腋间属手足厥阴心包、肝经,腋前属手太阴肺经,腋后属手少阴之经,腋下属足厥阴肝经,下六寸,属足 
太阴脾之大络)。兼属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灵枢》曰∶手太阳之筋,结于腋下,其病腋下痛。又曰∶ 
足少阳之脉,从缺盆下腋,所生病者腋中肿。又曰∶足少阳之筋,从季胁上走腋前廉。朱丹溪曰∶手足厥阴 
合生见证,曰腋肿,手厥阴、足少阳也)。 

前编·分野
五十六、〔腹〕
属性:(俗谓之肚,中脘穴分,即中焦也) 
统属足太阴脾经(《灵枢》曰∶足太阴之脉,循膝股内前廉入腹。是动则病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 
衰。又曰∶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 
皮毛焦而终矣。又曰∶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 
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又曰∶腹胀满,食不化,腹响响然不能大使,取足太阴。《 
素问》曰∶阴中之至阴,脾也。腹者,至阴之所居。又曰∶脾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又曰∶黄脉之至 
也,大而虚,有厥气在腹中。厥气,名曰疝厥,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又曰∶中气不足,谓之 
脾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又曰∶伤寒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又曰∶太阴之厥, 
则腹满 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又曰∶脾疟者,令人寒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