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48-经络全书-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部地,足少阴也(谓肾脉也,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太溪之分,动应于手),以候肾;下部人,足太阴也 
(谓脾脉也,在鱼腹上趋筋间,直五里下,箕门之分,宽 足单衣,沉取乃得之,而动应于手),以候脾胃之 
气(脾脏与胃,以膜相连,故以候脾,兼候胃也。候胃气者,当取足跗之上冲阳之分穴中,动脉乃应手。次第 
《三部九候论篇》文)。 
(顾英白曰∶轩岐之所谓三部九候者,亦非如后世之谓三部九候也。人有三部,部有三候,是总人之一身, 
而分为上中下三部耳,岂第以气口之一脉,而命为寸关尺之三部乎?一部之间,自有天地与人,三候之动脉耳, 
岂复以寸关尺之脉,而分为浮中沉之三候乎?若后人之说为是,则轩岐之说为非;轩岐之说为是,则后人之说 
为非矣!故不得不置一喙于其间也。浮之与沉,固无庸义矣,中则止有浮之中耳,奚能有沉之中乎?浮而无中, 
固曰无根,沉则必无中矣,何仅 
以为沉脉主里,而无必死之证乎?盖人但知有中正之中,而不知有中和之中。经言∶真脏脉见者必死。脉无胃 
气者,谓为真脏脉也。是除诸怪脉之外,皆得谓之有胃气,皆得谓之有中脉耳。何弃其彰明较置之经文,而反 
以浮沉与中,索摸于不可知之陋习乎?此事之不能解者也。况诊脉之法,或以手测,或以目视,而非徒事于按 
也。脉之缓者,其皮肤亦缓;脉之急者,其皮肤亦急;脉之滑者,其皮肤亦滑;脉之涩者,其皮肤亦涩;脉之 
大者,其皮肤亦贲而起;脉之小者,其皮肤亦减而少气。圣人恫 乃身,爰谆谆以诏后世,而反置之不讲,何 
不智若是耶?夫滑脉者,可以望,可以按,均不失夫脉之真者也。至于涩脉,则望之为甚易,按之则甚难,何 
也?但视其色之黑而悴者为涩脉,则孩童可以知矣。如必切其,沾沙刮竹而为涩,则虽有明智,若望洋焉。自 
扁鹊、仓公、仲景而下,沿袭至今,讹以传讹。予尝缔绎经文,人迎止隶于喉旁。三部须兼乎首足,脏则候 
之于左手,腑则候之于右手,寸以候上,尺以候下,脏腑皆然,庶不使有纤毫之疑而容惑于其间也。彼七表八 
里九道之纷然,智又出扁鹊下矣。世多识之,故不赘焉)。 

后编·枢要
诊脉篇第十
属性:《素问》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 
有过之脉(过,谓脉之异于常候者),切脉动静而视精明(精明,谓视病患之目,旧注指睛明穴者非),察五 
色,观五脏有余不 
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决死生之分(《脉要精微论篇》)。 
王海藏曰∶凡诊必先扪手心手背,手心热则内伤,手背热则外伤。次以脉别之,内伤手足不和,两胁俱热, 
先少阳也,从内之外者,先有形也;外伤一身尽热,先太阳也,自外之内者,先无形也。人迎、气口俱盛,或 
举按皆实大,表发热而恶寒,腹不和而口液,此内外两伤也。 
《素问》又曰∶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 
阴,数者为阳(《阴阳别论篇》)。又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通两尺脉而言,季胁近肾,尺脉主之),尺 
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里,亦内也。凡言外者,皆指臂之外侧;凡言内者,皆指近臂筋。季胁之上,肾之 
分也,故以候肾。肾候有二,左尺以候肾、膀胱,右尺以候命门、三焦。季胁之内,腹之分也,故以候腹中)。 
附上,左(近手为上两关脉,在尺之上。左,左关脉也)外以候肝,内以候鬲(鬲,与膈同,贲也,肝主贲); 
右(右关脉也,不言附上者,蒙上文)外以候胃,内以候脾(脾居中,故以内候之,胃为市,故以外候之)。 
上附上,右(上,谓寸脉,又在关之上也。附上,即关也。右,右寸脉也)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肺叶垂外, 
故以外候之,胸中主气管,故以内候之);左(左寸脉也)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心,心主,鬲中也。膻中, 
上焦也,在两乳间)。前以候前(上前,谓左寸口。下前,谓胸之前膺及气海也),后以候后(上后,谓右寸 
口,下后为胸之后背及气海也)。上竟上者(竟尽也。上竟上,谓至鱼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谓尽尺 
脉动处),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脉要精微论篇》)。娄全善曰∶《内经》 
以寸关尺脉候脏腑者,止于如此。至《难经》始定寸关尺为三部,浮中沉为九候云。《难经》曰∶脉有三部, 
寸、关、尺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下部法地,主脐下至足之 
有疾。部有三候,浮中沉也,总为九候( 括《十八难》篇文)。 
朱丹溪曰∶肺主气,其脉居右寸,脾胃、命门、三焦各以气为变化运用,故皆附焉。心主血,其脉居左寸, 
肝、胆、肾、膀胱,皆精血之遂道 库,故皆附焉。男子病右脉充于左者,有胃气也,虽重可治。女子病左脉 
充于右者,有胃气也,虽重可治。反此者虚之甚也。 
陈无择曰∶左手心部在寸,属手少阴经,与小肠手太阳经会;肝部在关,属足厥阴经,与胆足少阳经合; 
肾部在尺,属足少阴经,与膀胱足太阳经合。右手肺部在寸,属手太阴经,与大肠手阳明经合;脾部在关,属 
足太阴经,与胃足阳明经合;肾部在尺,属手厥阴心包络,与三焦手少阳经合。 
《难经》又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太阴、阳明属金,生足太阳、少阴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 
在下部;足厥阴、少阳属木,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在上部∶手心主、少阳属火,生足太 
阴、阳明土,土主中营,故在中部,此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稍节《十八难》篇文)。又曰∶脉有阴阳,呼 
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涩短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 
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四难》)脉有轻重,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胃者,肺部也(菽, 
大豆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 
肾部也,是轻重之谓也(《五难》)。 
《素问》又曰∶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病在足阳脉之中,阳为火气,故为热);其有躁者在手(病 
在手阳脉之中)。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细沉而躁,则病生于手阴脉之中,阴主骨,故骨痛);其有 
静者在足(静而不躁者,病生于足阴脉之中,《脉要精微论篇》)。又曰∶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头,谓人迎脉,在结喉两旁一寸五分。手,谓气口脉,在手鱼际之后一寸。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 
小齐等,名曰平人,故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识气定期,故知病忌。审明成败, 
故知死生之期。《阴阳别论篇》)。《灵枢曰》∶气口候阴,主中,盛坚者,伤于食,人迎候阳,主外,盛坚 
者,伤于寒( 括《四时气》、《论禁脉》、《五色》三篇文)。 
《内经》曰∶人迎一盛(一盛,谓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也。余盛法同)病在足少阳(胆经),一盛而躁 
病在手少阳(三焦经);二盛病在足太阳(膀胱经),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小肠经);三盛病在足阳明(胃 
经),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大肠经);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四倍以上,阳盛之极,故格 
拒吐逆,而食不得入)。脉口(即寸口)一盛,病在足厥阴(肝经),一盛而躁病在手厥阴(心包经);二盛 
病在足少阴(肾经),二盛而躁病在手少阴(心经);三盛病在足太阴(脾经),三盛而躁病在手太阴(肺经); 
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阴盛之极,故关闭而溲不得通也),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 
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脉口,亦太阴也, 
手太阴肺脉所行),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赢,与盈通。阴阳俱盛,盛极则衰而不相营, 
故名曰关格,言兼二病也。兼二病则不得尽期而死)。(合《灵枢·终始》、《素问·六节藏象论》两篇文; 
庞安常曰∶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二脉相应,如两引绳,阴阳均则绳之大小等。凡平人之脉,人迎 
大于春夏,寸口大于秋冬。何谓人迎?喉旁取之,《内经》所谓别于阳者也。秦越人但取手太阴之行度,鱼 
际后一寸九分,以配阴阳之数,而得关格之脉,然不尽取之穴之脉,不先求喉手引绳之义,则昧尺寸、阴阳、 
关格之所起矣。夫寸四倍于尺,则上鱼而为溢;溢者,寸倍尺之极也。溢之脉,一名外关,外关者,自关以 
上外脉也;一名内格,内格者,阴拒阳而外出也;一名阴乘之脉,阴乘者,阴生于寸,动于尺。今自关以上 
溢于鱼际,而关以后脉伏行是为阴,壮乘阳,而阳竭则死,脉有是者死矣。此所谓寸口四倍于人迎,为关阴 
之脉者也。关以后脉当一寸而沉,过则尺倍于寸,至四倍则入尺而为覆,覆者,尺倍寸之极也。覆之脉,一 
名内关,内关者,自关以下内脉也;一名外格,外格者,阳拒阴而内入也;一名阳乘之脉,阳乘者,阳生于 
尺,动于寸。今自关以下,覆入尺泽,而关以前,脉伏行,是为阳元乘阴,而阴竭则死,脉有是者死矣。此 
所谓人迎四倍于寸口,为格阳之脉者也。虽然独覆独溢,则补泻以生之。尺部一盛,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