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48-经络全书-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编·分野
七十六、〔股〕
属性:〔中间〕(髀之内也)属足厥阴肝经(《灵枢》曰∶足厥阴之脉,上 内廉,循股阴,入 
毛际中)。〔前廉〕属足太阴脾经〔后廉〕属足少阴肾经(《灵枢》曰∶足太阴之脉,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 
前,上膝股内前廉。又曰∶足少阴之脉,出 内廉,上股内后廉。所生病者,股内后廉痛。又曰∶肾胀者腹满, 
引背央央然,腰痹痛)。 

前编·分野
七十七、〔膝〕
属性:〔骸关附〕(股下 上,相接处也。膝解为骸关)统属足厥阴肝经、少阴肾经(《素问》 
曰∶厥阴之厥,好卧屈膝,阴缩肿, 内热。李东垣曰∶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肝肾二经伏热。王海藏 
曰∶木瓜入肝,故益筋与血,病腰肾脚膝无力者不可缺也)。又属足太阴脾经、阳明胃经(《灵枢》曰∶足太 
阴之脉,上膝股内前 
廉,入腹。所生病者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又曰∶足阳明之筋,上结于膝之外廉)。又属足少阳胆经 
(《灵枢》曰∶足少阳之筋,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病膝不可屈伸。《素问》曰∶少阳腰痛,刺成骨之端 
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沈承之曰∶膝外廉辅骨,属足少阳胆经;外前廉,属足阳明胃 
经;内廉膝曲横纹头,属足厥阴肝经;内前廉,属足太阴脾经)。 

前编·分野
七十八、〔膑〕
属性:(膝盖骨也,又名为连骸骨)统属足厥阴肝经(《素问》曰∶刺膝膑,出液为跛。注∶膝 
为筋府,筋会于膝中,液出筋干,故跛也)。〔内廉〕属足太阴脾经。〔外廉〕属足阳明胃经(《素问》曰∶ 
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 。注∶络外廉,则太阴之络,色青而见者也。《灵枢》曰∶足阳 
明之脉,抵伏兔,下膝膑中。所生病者,膝膑肿痛)。 

前编·分野
七十九、〔〕
属性:(膝之后曲处,委中穴分也)统属足少阴肾经(《灵枢》曰∶足少阴之正,至 中,别走 
太阳而合。又曰∶肾有邪,其气留于两 。《素问》曰∶膝痛若别,治巨阳、少阴荥。注∶痛而膝如别离者, 
则治足太阳、少阴之荥穴。足太阳荥,通谷穴也;足少阴荥,然谷穴也)。又属足太阳膀胱经(《灵枢》曰∶ 
足太阳之筋,循跟结于 。又曰∶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 如结。又曰∶ 中外廉,名曰委阳,足太阳络也。 
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阳之历络,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 肠,出于委阳)。兼属冲脉 
(《灵枢》曰∶冲脉与少阴之大络,循阴股内廉,斜入 中)。 

前编·分野
八十、〔〕
属性:(胫骨之近足而细于股内者也,亦名之为 
骨)。〔内廉〕属足太阴脾经(《灵枢》曰∶足太阴之脉,循内踝前廉,上 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 
《素问》曰∶脾脉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 肿,若水状。又曰∶太阴厥逆, 急挛,心痛引腹)。〔外廉〕 
属足阳明胃经(《灵枢》曰∶足阳明之脉,下循胫外廉。所生病者, 外廉、足跗上皆痛。又曰∶病始于足 
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素问》曰∶膝痛连 若折,治阳明中俞 。注∶阳明俞 ,三里穴也,在膝下三 
寸, 骨外廉,两筋间宛宛中是穴)。 

前编·分野
八十一、〔〕
属性:(腓肠也,俗呼为足肚)〔内廉〕属足少阴肾经(《素问》曰∶肾病,内舍腰脊骨髓,外 
在溪谷 膝。《灵枢》曰∶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 也,背三,五脏之俞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 
者死)。〔外廉〕属足太阳膀胱经(《灵枢》曰∶足太阳之脉,循髀外后廉,合 中,以下贯 内。是动则病 
如裂。又曰∶足太阳之筋,其别者结于 外。《素问》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 。注∶ 
三阳,谓太阳。 ,酸疼也。又曰∶刺 肠内陷为肿。注∶ 肠之中,足太阳脉也,太阳气泄故为肿)。 

前编·分野
八十二、〔内踝〕
属性:属足太阴脾经(《灵枢》曰∶足太阴之脉,循大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 
又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内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 
见者,皆络脉也)。又属足少阴肾经(《灵枢》曰∶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半中。《素问》曰∶刺少阴 
于内踝上二 ,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全元起曰∶内踝之上,阴交之出,通于膀胱,系于肾。肾为 
命门,有以取之,以明吉凶 
也。)又属足厥阴肝经。(《灵枢》曰∶足厥阴之脉,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 
沈承之曰∶内踝骨中央上至腰,属足厥阴肝经,上踝骨三寸,名三阴交穴。属足三阴脾、肾、肝经之交会。内 
前廉,属足太阴脾经;内后廉,属足少阴肾经)。又属阴跷脉、冲脉(《灵枢》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 
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又曰∶冲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难经》曰∶阴跷脉,起于跟中, 
循内踝,上行至咽喉)。 

前编·分野
八十三、〔外踝〕
属性:属足少阳胆经(《灵枢》曰∶足少阳之脉,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所生病者,外 
踝前及诸节皆痛。又曰∶足少阳之筋,上结外踝上。又曰∶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胫毛美长,外踝肥;血气 
皆少,则胫无毛,外踝瘦无肉。《素问》曰∶膝痛淫泺胫酸,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络,在外踝上五寸。注∶淫 
泺,谓似酸痛而无力也。外踝上五寸,乃足少阳之络,光明穴也。沈承之曰∶手足六经,散而为十二则,曰∶ 
自下臂,外廉之中,手少阳也;外之上廉,手阳明也;外之下廉,手太阳也。自髀下胫,外廉之中,足少阳 
也;外之前廉,足阳明也;外之后廉,足太阳也。自 下臂,内廉之中,手厥阴也;内之上廉,手太阴也;内 
之下廉,手少阴也。自股下胫,内廉之中,足厥阴也;内之前廉,足太阴也;内之后廉,足太阴也。统而为 
六则,曰∶外则三阳主之,中曰少阳,前曰阳明,后曰太阳;内则三阴主之,中曰厥阴,前日太阴,后曰少阴。 
约而为三则,曰∶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并居于前;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故并居于后;少阳与厥阴为表里, 
故并居于中。在手为手经,在足为足经。虽若不齐,而实则一贯,学人知此,则易晓而不忘矣)。又属阳跷脉 
(《难经》曰∶阳跷脉,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前编·分野
八十四、〔跗〕
属性:(足面也)〔中间〕属足阳明胃经(《灵枢》曰∶足阳明之脉,循胫外廉,下足跗,入 
中趾内间。又曰∶两跗之上,脉坚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素问》曰∶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故也。 
张三锡曰∶冲阳穴,在足跗上五寸陷中,暴厥脉伏者,有此可救,所谓有胃气者是也)。又属足太阴脾经(《素 
问》曰∶下部人,足太阴也,以候脾胃之气。注∶胃脉在足跗上冲阳之分,动应于手,以候胃,兼候脾。又曰∶ 
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痢,水闭,病本于脾。冲阳绝,死不治也)。〔内廉〕属足 
厥阴肝经(《灵枢》曰∶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又曰∶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 
于太冲。太冲,足大趾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输。《素问》曰∶丈夫 疝,妇人少腹痛,目眯 ,疡疮痤痈, 
病本于肝。太冲绝,死不治。沈承之曰∶跗上有太冲穴,一名冲阳,又名跗阳,在两跗上大趾次趾本节后二 
寸许,寻摸动脉陷中。穴中有脉则生,无脉则死。益由此穴乃足厥阴脉之所注,肝之输也,足阳明脉之所过, 
胃之原也。肝为生发之源,胃为五脏之本,以其能冲贯百骸,营养诸经,故谓之冲也。二经相须,未有肝死而 
胃独生,胃绝而肝犹在者。故异经而同穴,不必分其孰为肝、孰为胃也。然须诊太溪穴,以参决之。顾英白曰∶ 
太冲为足厥阴之输穴,冲阳为足阳明之原穴,二穴虽相近,而实则各异。至于胆经之跗阳,又在外踝之上,承 
之乃合而为一,此愚之不能解者也。冲阳本属胃,而兼以候脾之绝者,脾与胃相表里,后人何得师心而自用 
耶)。〔外廉〕属足少阳胆经(《灵枢》曰∶足少阳之脉,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 
入大趾之间。又曰∶足 
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上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 ,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又属冲脉(《灵枢》曰∶冲脉之别者,斜入踝,出属跗上,入大趾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前编·分野
八十五、〔太溪〕
属性:属足少阴肾经(《灵枢》曰∶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 
骨之上,陷者中也。为输。《素问》曰∶下部地,足少阴也,以候肾。注∶肾脉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太 
溪之分,动应于手。又曰∶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数点,病本于肾。太溪绝,死不治。吴鹤皋曰∶ 
太溪者,肾脉也,真元之气聚于斯。若此脉不衰,则元气犹存,病虽危,尚可治也。沈承之曰∶内踝骨下,略 
近后跟缘上,动脉陷者中,名太溪穴。此穴有脉则生,无脉则死。盖肾者生气之源,十二经之本,太溪则其输 
穴也。其脉动而不息者,真气充达于一身也。若真气惫,肾气绝,则其脉不动而死矣。纵冲阳有脉,尤能进食, 
亦主死也)。 

前编·分野
八十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