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97-冯氏锦囊秘录-第1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汁之类。 
有等肾虚,不能行水,以致水湿上浮,郁久则热,湿热上蒸,亦乃目睛面色俱黄, 
此宜以金匮肾气,加麦冬作汤饮之,其两尺必迟缓无力,腿脚酸软可验,故小便色白 
自利,及有虚寒脉候,非大温补不可,盖阳气宣扬,阴黄自退,若误用凉药分利,水枯 
面黑而死。 
夫黄胆者,暴病也,仲景以十八日愈,若食劳疳黄,俗名黄胖乃久病也。甚有久不 
愈者,古人以针砂醋矾之类,伐肝,以术米枣肉之类助脾,实人及田家作苦之人宜之, 
若禀质柔脆,以补为攻可也。惟秦艽一味,诸黄常用极妙,以能逐阳明经湿热,从外而 
散其功效既臻,而性复和平,不险峻也。不可妄投凉药,愈伤脾胃。小便不利,无汗为 
实。小便自利自汗为虚。小便色白,不变为无热。小便色变黄赤为湿热。年壮气实, 
脉大易愈。脉小溺利,不渴者生,脉洪泄利,而渴者死。寸口近掌处无脉,口鼻冷有 
黑色起者死,疸病渴者难治,不渴者易治。疸毒入腹,喘满者死。老人气虚脉微难瘥, 
黄胆日久,变为黑疸,死不治,气实者,急以土瓜根捣汁六合,顿服,黄水从小便出即愈。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黄胆大小总论合参
茵陈五苓散
属性:治酒积黄胆,小便不利,清热去湿。 
茵陈 猪苓 茯苓 泽泻 白术(土炒,各一钱) 桂(三分) 水煎服。去茵陈即 
五茯散原方。 
土虚则受湿,湿生热,湿热乘脾,中央之黄色乃见,酒亦湿热,故并治之。茵陈专 
理湿热,发黄者所必用也。佐以猪苓、泽泻则水液分于膀胱,佐以白术、茯苓则土旺可 
以胜湿,桂之为用,能令诸药直达热所,为向导之兵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黄胆大小总论合参
小温中丸
属性:治黄胖。宜藜藿者,以内无浓味,但燥湿而已。 
针砂(一斤,醋炒为末) 苦参 山楂 吴茱萸 白术 苍术 川芎 神曲 香附 
为末,醋糊丸,桐子大,米饮下五十丸,宜忌口。轻者不过五六两即愈。 
x又方x 
皂矾不拘多少,砂锅内烧赤醋点之,蒸烂枣肉为丸,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送下,最佳。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黄胆大小总论合参
三黄散
属性:治三焦湿热发黄。如目黄是上焦湿热,胃疸是中焦湿热,溺黄是下焦湿热。 
大黄(炒,一两) 黄连 黄芩(各五钱) 为末,用二钱,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黄胆大小总论合参
茯苓渗湿汤
属性:治黄胆寒热呕吐。 
茯苓 泽泻 茵陈 猪苓 黄芩 山栀 黄连 防己 白术 苍术 陈皮 青皮 
枳壳 水煎服。 
《千金翼》治黄黑疸。 
当归(三钱) 桂心(六钱) 干枣(十七枚,去核) 麦冬(一合) 大黄(一钱) 茵陈 
黄芩 干姜 茯苓 芍药 黄连 石膏 人参 甘草(各二钱) 一方有黄 。水煎作四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黄胆大小总论合参
赤茯苓散
属性:治黑疸。 
赤小豆(三十粒) 茯苓 女萎(各六铢) 雄黄(一铢) 瓜丁(四铢) 甘草(一铢) 
水三升,煮豆,茯苓取八合,余四味为散,和服,令吐黄水。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黄胆大小总论合参
小温中丸
属性:治疸。又能去积食。 
苍术中 川芎中 香附上 神曲下 针砂(醋炒红)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黄胆大小总论合参
黄散
属性:治黄汗。 
黄 (蜜炙) 赤芍药 茵陈(各二两) 石膏(四两) 麦冬(去心) 豆豉(各一两) 
每服四钱,姜水煎温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黄胆大小总论合参
葛根汤
属性:治酒疸。 
枳实(麸炒) 栀子仁 豆豉(各一两) 甘草(炒,五钱) 葛根(二两) 每服四钱, 
水煎,食远温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五
脉位法天论
属性:夫色以候天,脉以候地,故脉形者,可以候天地阴阳也。圣人以左寸为心,左关为 
肝,左尺为肾,右寸为肺,右关为脾,右尺为命门者,法乎天也。盖天之北为坎,南为 
离,东为巽,西为兑,包乎外者为干,居乎中者为坤,人生与天地相似,左手天之东 
也,巽位在焉。巽为木,故肝水居乎左关。左关之前为心者,法南之离也。左关之后为 
肾者,法北之坎也。右手天之西也。兑位在焉。兑为金,金者肺,《易》曰∶干为天, 
为金,是肺为金,而有干象,故居右手,而位乎高。右关为脾者,脾为坤土,奠位乎 
中,以之而承乎肺下,此天高地下之义,乾坤象也。右手为命门,命门者,火也,以水 
位而位火,此一阳生于二阴之义,正所以成坎也。 
夫胃纳谷气,脾乃化之,其精微之气,先出于中焦,升则行于上焦,由肺而行五脏 
六腑,所以灌溉五脏也。其降则中焦行于下焦而营气生,其升则下焦至于上焦而卫气 
生,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即宗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上焦,(即胸中,又名 
膻中),命曰气海,(主气海),主出于胸,循咽喉而出入之。鼻中出气为呼,则气从是 
出,入气为吸,则气从是入,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积 
至一昼一夜,计有一万三千五百息,则脉之一十六丈二尺者,亦积行八百十丈矣。但谷 
化之精气,呼则出之,天地之精气,吸则入之,其大数谷化之精气,出之者三分,则天 
地之精气,入之者三分,惟其出多入少,故入半日不再用谷,则谷化之精气衰,至一日则气少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五
脉论
属性:夫脉禀二五之精以为体,藉水谷之所输而为用,所以符阖辟之机,动息而有准,显 
逆顺之理,断吉凶而有灵。其源也,由乎脐下肾间之动气,如橐龠鼓之于下。其流也, 
得乎胃饮食之精气,协呼吸应之于上,是以呼出心与肺,脉动二至,吸入肾与肝,脉亦 
二至,一呼一吸为一息,脉动四至。夫脾胃属土,万类资生,饮食入胃,谷气沸腾,上 
冲膈间,清者化荣血,浊者为卫气,肺先受之,循经出于两寸口,涌跃顺循,而济诸 
经,土性和顺,故脉本缓,则参于四藏之中,故无专名,以为中和之主宰,则四脏四 
时,有不致独见之偏也。故人以胃气为本,然脉之动形,即系气血营运涌跃之状。《经》 
曰∶血无气则滞而不行,气无血则散而无根据,气如橐龠,血如波澜,风行水动,气行 
血流,故脉皆此气此血而神之者也。血气生于脾胃饮食之多少,胃气根乎元气之盛衰, 
饮食之延纳,赖乎肺与大肠之传送,即十二经皆有动脉者,莫不宗此胃气也。谷气冲 
上,肺先承受,形如华盖,空而舍气,盖十二经脉皆叙于斯,为百脉之宗。所以饮食入 
胃,其气血即乘胃气,通贯于十二经之脉, 
如潮涌注百浦,其清者为荣血也。心主之,则先出于左手寸口人迎,而下三部也。其浊 
者为卫气也,肺主之,即充于右手寸口、气口而下三部也。《经》曰∶脉会于太渊。太 
渊者,肺之穴名,在两手寸口之位也。然十二经皆有脉动,如大肠脉,动于结傍之人 
迎,胃脉动于冲阳,脾脉动于箕门,心脉动于神门,小肠脉动于听宫,膀胱脉动于委 
中,肾脉在于太溪,心包脉在于天池、劳宫,三焦脉在于禾 ,胆脉在于听会,肝脉 
在于太冲,此十二经皆有动脉也。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生死吉凶者,以其众脉 
皆会于手太阴之经,而为脉之大会也。然脏气不能自致手太阴,必因胃气以致于手太 
阴。又曰∶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往来息均,踝中不歇,如此之流,何忧殒灭,以此 
观之,则肺为气之主,脉为气之体,胃为脉之用,肾为气之根也。 
《灵枢》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肺脉动之不休 
者,以营气随宗气而行诸经,其诸经之脉朝于肺也。胃脉动之不休者,以卫气出于胃, 
而行之不已也。肾脉动之不休者,以冲脉与肾脉并行,而行之不已也。此其所以异于诸 
经也欤! 
左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肝胆之位,以候六淫所伤, 
(六淫者,风寒暑湿燥火也。)及起居失宜,感冒时行不正之气。凡脉紧盛者,伤于寒,皆为外 
感有余之证。 
右肺、大肠、脾胃、命门、三焦,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脾胃之位,以候七情所 
伤,(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惊恐。)及房劳动作勤苦,与饮食无节。凡脉紧盛者,伤于食,皆为内伤不足之证。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五
七诊之法
属性:一静其心,存其神也。二忘外意,无思虑也。三均呼吸,定其气也。四(轻指于皮 
肤之间,探其腑脉)浮也。五(微重指于肌肉间,取其胃气)中也。六(沉指于骨之 
上,以取其脏脉)沉也。七察病患脉息来数也。 
浮法天象,于皮肤间,候太过。 
中法人象,于肌肉间,候胃气。 
沉法地象,于筋骨间,候不及。 
浮太过,为大、为长、为实、为紧、为弦、为浮、为芤、为滑。 
中胃气,凡脉不大、不细、不长、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涩、应手中和, 
意思忻忻,难以名状者,胃气也。 
沉不及,为细、为短、为虚、为濡、为弱、为沉、为涩、为伏。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五
诊五脏动数止脉
属性:诊心部脉∶一动心,二动脾,三动肺,四动肾,五动肝。 
诊肝部脉∶一动肝,二动心,三动脾,四动肺,五动肾。 
诊肾部脉∶一动肾,二动肝,三动心,四动脾,五动肺。 
诊肺部脉∶一动肺,二动肾,三动肝,四动心,五动脾。 
诊脾部脉∶一动脾,二动肺,三动肾,四动肝,五动心。 
以上不过明其生生循环不息之义,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而 
无间断一息不运也。 
六动 七动 八动 九动 十动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