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97-冯氏锦囊秘录-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汤药俱呕者,死。大如贯珠,转出不流者,六阳气绝也死。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自汗盗汗合参
玉屏风散
属性:治自汗不止,气衰表弱,易感风。 
黄 (炙) 白术(炒,各二两) 防风(一两。) 
黄 补气专固肌表,故以为君;白术益脾,脾主肌肉,故以为臣;防风去风,为风 
药卒徒而黄 畏之,故以为使。以其益卫固表,故曰玉屏风。黄 得防风而功益大,取 
其相畏而相使也。卒中偏枯之症,未有不因真气不周而病者,故黄 为必用之君药,防 
风为必用之臣药,黄 助真气者也。防风载黄 助真气以周于身者也,且有治风之功 
焉,许胤宗治王太后中风口噤,煎二药熏之而愈,况服之乎?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自汗盗汗合参
调中益气汤
属性:治劳伤元气,肢体倦怠,脾肺虚弱,自汗盗汗,内热作渴等症。 
黄 (一钱) 人参 甘草(炙) 当归 白术(各五分) 白芍药 柴胡 升麻(各三分) 
陈皮(二分) 五味子(十五粒) 水煎温服。 
此方即补中益气加白芍、五味而已。补中益气,纯用甘温,但行春升之令,此加酸 
敛兼持秋肃之权,气虚多散,汗而不收,如夏气之蒸溽也。金商一奏而炎 如失矣。 
盖有升有降,能发能收,则天地交通菀 生遂,此东垣先生别行一路,以广补中之妙者乎!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自汗盗汗合参
大补黄汤
属性:治自汗虚弱。 
黄 (蜜炙) 防风 川芎 山茱萸 当归 白术(炒) 肉桂 甘草(炙) 五 
味子 人参(各一两) 白茯苓(一两五钱) 熟 (二两) 肉苁蓉(一两) 每服五钱,枣水煎温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自汗盗汗合参
附汤
属性:治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 
黄 (蜜炙) 附子(泡去皮、脐) 等分,每服四钱,水煎临卧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自汗盗汗合参
参附汤
属性:人参(三钱) 制附子(一钱) 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自汗盗汗合参
黄建中汤
属性:治气血虚而自汗。 
黄 肉桂(各一钱五分) 白芍药(三钱) 甘草(一钱) 煨姜(五片) 枣二枚,水煎一 
钟,入稠饧一大匙,再煎一沸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自汗盗汗合参
当归六黄汤
属性:治盗汗发热,火实阴虚之圣药。 
黄 当归 生地黄 熟地黄 黄芩 黄连 黄柏 水煎服。 
盗汗者,乘人之睡而出,有如盗也。阴虚而睡,则卫外之阳乘虚陷入阴中,表液失 
其固卫,故 然汗出。寤则阳气用事,卫气复出于表,汗即止矣。当归地黄滋阴之药 
也,芩连、黄柏降火之药也,盗汗之余,腠理不固,故以黄 补表,但既曰阴虚,则元 
气有降而无升?肃杀之气方深而复用肃杀之剂,毋乃犯虚虚之戒乎?惟火高气强者,不 
得已而暂用之,不然寒凉损胃,祸更深耳。 
(张)见阴虚不足,蒸蒸内热,津液妄泄为汗者,此方用之。 
熟地(七八钱) 丹皮(一钱五分) 山茱(二钱) 茯苓(一钱五分) 山药(二钱四分) 
泽泻(盐水炒,一钱) 麦冬(二钱) 五味子(八分) 地骨皮(一钱) 生白芍(一钱二分) 
加灯心莲子水煎,食前温服。虚极者,冲参汤服。 
(张)见阳虚不能敛汗者,此方主之。 
人参(二三钱) 炙黄 (一钱) 炒黄白术(三四钱) 五味子(八分) 水煎食前服。虚极者 
加熟附子八分,炙甘草六分。 
(张)见心气不足,脾气亦虚,津液妄泄为汗者,以归脾汤去木香加五味主之。以 
上三法,皆求本之治,不止汗而汗自止,所谓不治之治也。 
丹溪用二桑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调服,是止盗汗。 
x团参汤x 
方见前。 
x一方x 
治当心汗出,用人参当归各二两, 猪心一个,带血剖开,人参归缝好,煮熟去药食之。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自汗盗汗合参
盗汗良方
属性:麻黄根,牡蛎( 为粉),各二两,黄 (蜜炙),人参各二两、 龙骨(打碎), 
地骨皮各四两,大枣七个,水六钟,煎二钟半,分六服,一日饮尽。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方脉自汗盗汗合参
独胜散
属性:或治盗汗。用五偌子末,加枯矾津调, 
填满脐中,以绢缚定最效。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
消渴大小总论合参
属性:三消病者,消渴消中消肾是也。上消主肺,中消主胃,下消主肾,故曰消渴,燥干 
也。燥金又受热化而燥涩也。郁而成燥者,由风能除湿,热能耗液也。消中者,胃中蓄 
热,善食而瘦,燥热郁甚、消渴多饮,小便多出,此因狂阳心火,燥其三焦,而水液不 
能宣行,周身不得润泽,故瘦悴黄黑,虽消渴多饮,而水液不能浸润于肠胃之外,惟下 
注而为小便多出,俗未明此,妄为下焦虚冷,误人多矣。消肾者,燥热消渴,瘦弱面 
黑,小便浊淋,有脂液如膏者是也,此三者之论,与大人所犯俱同,至于小儿,则更有 
大渴、热渴、疳渴三症,大渴者起于吐泻之后,盖脾胃一伤,津液虚耗,则生邪热,愈 
致精华内涸,唇干舌燥而大渴也。热渴者,起于血气盛实,此是脏腑之燥热也。又有因 
胃触暑毒,因热脏燥,津液不生,唇裂口干,而为热渴者,疳渴者,好餐肥腻,恣 
食甘酸,骨蒸盗汗,黄瘦腹胀,口臭唇干而成疳渴,饮水最多,小便无度,然病久则发 
痈疽,或变肿病,盖消渴日久,小便无度,则精气不能外输,而津液愈竭,津液竭则经 
络涩,经络涩,则荣卫不行,血气凝滞,故成疳也。兼脾土虚,则肾水盛,肾水盛则反 
来克土,土虚不能渗湿而生热,湿热相搏,不能传化,故发于皮肤,遍身水肿胀满也 
又曰∶渴而饮不止,小便涩者,则成癖,治之之法,或补脾以生津,是补肺之母,滋肾 
以壮水,是顾肺之子,治燥金之至理也。若至目胞黑肿,皮下浮青,气促如锯,喉出烟 
焰,目白黄沉,唇肿白烂,肚腹膨胀而喘急,身肿满而浮紫黑斑者,并为凶候也。凡 
渴家不可发汗,虽有外邪,当从轻治,以津液之源竭也。 
渴而多饮为上消,肺热也。多食善饥为中消,胃热也。渴而小便数,膏浊不禁为下 
消,肾热也。皆火盛而水衰也。经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又曰∶二阳结,谓之 
消,(二阳者,阳明也)。手阳明大肠主津,病消则目黄口干,是津不足也。足阳明胃主 
血,热则消谷善饥,是血中伏火,血不足也。未传能食者,必发脑疽痈疮,不能食 
者,必传中满鼓胀,皆不治之症也。 
凡血症皆不饮水,惟气症则饮水,气分渴者喜饮冷水,宜寒凉渗剂,以清其热,血 
分渴者,喜饮热水,宜甘温酸剂,以滋其阴,上轻中重下危,如上中平,则不传下 
矣。故肾消者,乃上消之传变,肺胃之热入肾,消烁肾脂,饮一溲二,溲如膏油,令肾 
枯燥,盖肺主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束津液精微,使之上潮咽噎,荣养筋骨血脉,其余者 
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亦随溲下如膏油也。河间分论渴为上焦,岂中下二 
消,无渴可言耶!,但明下消小便浊而有脂液,治宜养阴,以分其清浊耳,肾消小便甜 
者为重,水生于甘,而死于咸,小便本咸而反甘,是生气泄,脾气下陷入肾中,为土克 
水也。 
上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逆调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者是也。以 
白虎汤加人参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叔和云∶口干饶饮 
水,多食亦饥,虚瘅成消中者是也,以调胃承气汤治之。下消者,烦燥引饮,耳叶焦 
干,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烦水易亏,此肾消也,六味丸治之。古人治三消之法如此, 
然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其间摄养失宜,水火偏胜,津液枯槁, 
以致龙雷之火上炎,熬煎既久,肠胃脂消,五脏干燥,令人四肢瘦削精神倦怠,故治消 
之法,无分上下中,先治肾为急,惟六味八味,及加减八昧丸,随症而服,降其心火, 
滋其肾水,则渴自止,否则燔灼脏腑,四脏皆消,心火自焚而死矣。白虎、承气,皆非 
所治也。娄全善云∶肺病本于肾虚,肾虚则心寡于畏,妄行凌肺故肺病消,仲景治渴而 
小便反多,用八味丸补肾救肺,后人因名肾消也。故渴者津液枯涸,干燥所使也。干燥 
者,真阴亏极,虚热所致也,是以渴症下消者,名曰强中,肾水亏,心火亢也。 
《经》曰∶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 。东垣曰∶善食而瘦者,胃中火 
伏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矣。 
《总录》谓∶不能食而渴者,未传中满,能食而渴者,必发脑疽背痈,盖不能食者, 
脾之病,脾主浇灌四旁,与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其津液,故渴, 
其间纵有能食者,亦是胃虚引谷自救,若概用寒凉泻火之药,如白虎承气之类,则内 
热未除,中寒复生,能不未传鼓胀耶?惟七味白术散,人参生脉散之类,恣意多饮,复 
以八味地黄丸,滋其化源,才是治法,及能食而渴发疽者,乃肥贵人膏粱之疾也。数食 
甘美而肥多,故其上气转溢而为消渴,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其气剽悍,能助燥热。 
《经》曰∶治之以兰,消陈积也,亦不用寒凉,其发痈疽者,何也?《经》曰∶膏粱之 
变,饶生大疗,此之谓也。其肾消而亦有脑疽背痈者,盖肾主骨,脑者髓之海,背者太 
阳经寒水所过之地。水涸海竭,阴火上炎,安得不发而为痈疽也。其疮甚而不溃,或赤 
水者是,甚则或黑或紫,火极似水之象,乃肾水己竭不治。苦峻补其阴,能食便调神 
安,无别恶症,或可救也。 
消渴本乎热也,而热有内外虚实之分,若传经之热,液耗而渴,气分受病,当与寒 
凉淡渗之剂,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