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之一--阿德-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他从他的妻子那里知道孩子们又做错了事,—尤其是和花钱有关的事,例如很快就穿坏一双靴子时,他就把他们往死里打。
    这种虐待主要是体罚。.’
    所以不难理解,孩子们十分害怕父亲,同时对母亲没有信任。
    
如果连与父亲和母亲的合作都学不会,那么让孩子们去哪里学习与人合作呢?这个女孩还是表现出了一些合作精神的,因为她还能够和人结婚。但是这并不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而是从她的伙伴那里学到的。
    但是当事人仍然坚持认为他是一个好父亲,除了在星期六的晚上,那时他常常喝得烂醉回家。
    
这说明她更喜欢她的父亲。对于这一点,我印象深刻,我读到这里会猜想她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一般来说,家里最大的孩子,不管男孩还是女孩,一般都跟父亲更亲一些。因为当第二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大孩子和母亲间的关系被打断,于是就给了父亲亲近大孩子的机会。但是这还只是一个猜想,我们必须通过事实证明它。
    父亲喝醉的时候既打孩子也打老婆,并且会然宣称要割断他们的喉呢。
    在这一点上,当事人模拟了她的父亲:用刀杀人—孩子,或者丈夫。正如我说过的,父亲给她指引了追求优越的目标和途径。
    注意,她父亲仅仅是在要挟咒骂,他并没有真的割断孩子们的喉咙。现在我相信我的想法是对的,就是她声称她要杀人仅仅是一种想法、一种咒骂:“我要杀了你!”
    在许多方面,当事人的神经症症状都是对她父亲特征的模仿。她经常没有理由地责打自己的孩子。
    
对于这一点我们不能同意,她并不是没有理由地责打孩子。她的理由是希望优越,正如他父亲采取的方式那样。“假如我想要支配谁的话,我可以利用我的孩子,他们软弱又不能反抗。”
    虽然事后她往往很后悔自己的残暴……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自己很后悔,觉得负罪,诸如此类。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往往怀疑地看待这些说法。对此我们并不认为它真的代表什么,这其实是空洞无用的。当孩子已经被狠狠地打了一顿以后,悔恨已经无足轻重了。母亲的后悔和责打,无论哪个对于孩子来说都够受的,何况还是一块儿!如果有人打了我之后又表示很后悔,我对此是憎恶的。我认为这种自责感无非是一个小把戏,掩盖其欺压别人的残酷真相,表示出“我还是一个正直的人,我为此后悔。”我认为现代社会应该仔细认真地对待这样的悔过。在小孩中也常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他们承认错误,痛哭流涕,乞求原谅,然后一犯再犯。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他们不作出检讨继续干坏事的话,就没人理他们了。这是谁也无法忍受的。他们承认错误,给自己制造出一个没有人干扰的小天地,这让他们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这个女人也是这样,她残忍,她悔过,但又怎么样呢?已经发生的不再改变。
    ……后悔的情绪却并不能队止她继续对孩子们一次次的爆发。
    我们已经预知这一事实,因为反悔不过是一个把戏。就像忧郁症病人的内疚一样,这是一个骗人的伎俩。这没有用。我们猜对了
童年的记忆
    A是家里八个孩子中的老二—家里的孩子老大到老四是女孩,老五到最小的孩子是男孩。
    
我们知道,一般老二更加努力争取优越。这倒不是什么规律,我们说的只是大多数情况。这就像一场竞赛,他们必须努力超过前一个孩子。前面我猜想她是老大,因为她更喜欢她的父亲;但是也有这样的情形,老二也转向父亲寻求支持,尤其是又有第三个孩子出现时。
    关于老二怎样努力和老大竞争,圣经中雅各和以扫的故事 
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很有趣的是,美国的统计数据表明,在青少年犯罪中,老二占了大多数。老二总是努力试图超过老大。也许在这个案例中也是这样,但是我们得继续看。
    她说自己小时候无忧无虑,快乐又健康……
    如此说来,那时候她很受宠爱,是家里生活舞台的中心人物。
    ……和她的姐姐很不同。据她描途,她姐姐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她解释说这是因为自私。
    
自然,说一个沉默的人自私有道理,因为这样的人只顾着考虑自己。这个女人很幸运,她在和姐姐的竞争中赢了。我们知道她在竞争中是怎样取胜的,由于姐姐放弃竞争,她很容易像家长那样指挥别人。
    父母也有类似的看法,他们对老大格外严厉。
    现在父母也在竞争中帮她,压制老大。
老大在家时常被责打,父亲对姐姐的残酷鞭答让当事人也觉得恐怖。
    姐姐被打得那样厉害,她吓坏了。
    对家里的其他人,当事人都很有感情,除了一个例外,就是她的大弟弟。
    
也就是说,家里的第一个男孩,让我们的当事人不太舒服,很可能是因为他出生的时候集众人宠爱于一身。尽管我们还得通过事实证明,我们可以下结论,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因为第一个男孩的出生受到了威胁。
    她认为这个弟弟就跟自己的姐姐一样自私,不关心别人。她说:“他跟我们其他的孩子都不一样,当然除了T(老大)。”
    她和其他的孩子保持一致,那是因为她可以统治他们,他们都听她的。她不喜欢姐姐和大弟弟,那是因为他们给她带来了麻烦。
    在个人成长史方面,如前所述,A身体十分健康。14岁到17岁的时候,她有些甲状腺疾病,后来痊愈了。
    正如许多神经症患者一样,这里出现了器质上的缺陷。这一点对她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只能从她姐姐那里了解,对于老大我们所知甚少。
    虽然后来她没有再犯,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她时常会觉得呼吸困难。这是由于焦虑引发的一个症状。
    
这可能并不是甲状腺的问题,否则应该已经被医生诊断和治疗了。这很可能是心理问题。当她觉得自己被不公正地对待时,她就呼吸困难。不过事先要小心检查,确认是否是甲状腺导致的呼吸不畅。
    她在学校的生活相当愉快,也交了不少朋友。
    
不要忘记,像这种自私的人,他们极力想获得优越的处境,并不是一点都不与人合作的。她很可能做到在一开始表现得很讨人喜欢,在学校成为风云人物。因此,对她能在学校容易地交到朋友,我们并不感到惊讶。她的朋友们也许都愿意臣服于她。
    A在14岁毕业以后,仍然与家人同住了几个月;她每天上班,从事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
    那时候她可能觉得自己过得很愉快,也许那是一个她可以无顾忌地发表见解或者颐指气使地指挥别人的地方。
    后来她离家独处,开始为人料理家务时,新的麻烦出现了。
    
对她来说,做家务就等于向人屈服,这个女人是不肯低头的。她不肯向任何事低头,哪怕有时明明是与人平等合作,而非俯首称臣。她只想指挥别人,这一点我们又看到了新的证据。她不能忍受别人指挥她。有些女孩不得不做家务琐事,但不甘心情愿。我记得有一个女仆,当女主人叫她去清理一下鹦鹉笼子,她说:“您应该征询我的意见,问我今天下午打算做点什么,我将回答您说我很乐意去清扫鹦鹉笼子。”这样,就显得那好像是她自己的意愿,是她在发号施令。
    在她回家养病的一周前,她的后背上长了许多可怕的疗子,医生不得不让她回去休养。
    
我不会贸然宣称这些疔子是她怨怒的凝结,但是说每当她在生活中感到不顺心,就会造成点事,这却是一桩事实。我女儿是一名精神病医师,她研究过意外事故的发生,发现其中一半的肇事者都是不喜欢自己从事的工作的人。他们出车祸、不慎跌落或者碰了什么不该碰的东西伤害自己的时候,无异于在说“我并不喜欢这份工作,是我父亲强迫我来的!”想想看,一半的事故都是如此!因此,我相信如果一个人对他的境遇并不满意的话,长疔子这样的事是会发生的。
    但是她对自己疾患并没有忧虑,因为她记得,她姐姐也曾经因为得了严重的传染病,类似地被医生送回家。
    她已经学会了怎样不着痕迹地达到自己的目标!
    
无论如何,她在家的生活一度风平浪静。但是不久之后,她父亲就开始不满,说她在家白吃闲饭。这怒气发展到高潮,有一次她去厨房吃早饭,父亲竟然二话不说冲上去就给了她一铲子,明显是想砸她的脑袋。
    这还是早上,他没有喝醉的时候!
    她在恐惧中逃出家门,一整天都没有回来。这天大部分时间她都躲在教堂墓地中,后来她对棺材、殡仪人员以及与死有关的事情的恐惧也许与此不无关系。
    
现在有了新的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可以将这个女人的神经症症状看作是对其父亲的谴责,无论这个女人自己是否意识到。我们研究了这个女人的成长史和生活史,我们可以在其中发现一条主线:正如其神经症病症所表明的,那就是父亲对她的影响。她也许会这样想:“父亲毁了我,是他让我变成现在这样的。”没错,是父亲做得不对,但是女儿也一定要跟着错下去吗?这真的就像因果报应吗?难道父亲犯了错,女儿就非得跟着发疯犯错?这
个问题十分重要。因为当事人就是认为父亲错了,她也得跟着错下去。这不是一个臆想的因果,而是由她自己亲自实现的因果。她做了一个推断,虽然其中的原因并不成其为原因。
    
傍晚的时候,母亲找到了她,劝她回家。回家之后父亲完全将早上发生的事当作一场玩笑,嘲笑女儿是个笨蛋。但女儿并不像他那样若无其事,她发誓以后也不回家住,从此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没有住在家里。
    
她应该还做了另外一个决定,“我将再也不待在别人管制我的地方”。我们经常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