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济生归脾汤。可益心神。可调荣血。身虽大热。而投之辄应。其神妙有如是
乎。彼犹且扬扬骄人曰。此太阳症也。此阳明少阳症也。汗之不愈。表未解
也。下之不愈。里未清也。直至败坏。而医者病者。终不觉悟。尚忍言哉。尚忍
言哉。但东垣补中益气汤。其加减法最详。独兼外感者。则慎用黄 兼停
滞者。则渐进参术。惟在用之得宜耳。
按内伤症。必自汗。必体倦。必唇口淡白。必饮食无味。必脉大无力。纵使
发热。即与补中。倘兼风食。则先与解散。而后补之。若骤补。则邪反炽而
难为疗矣。此又不可不慎也。
补中益气汤
人参 黄 (蜜炙) 白术(土炒各一钱五分) 甘草(炙五分) 当归(一钱)
陈皮(五分) 柴胡 升麻(各三分)
加姜枣水煎。空心午前服。
归脾汤
人参 白术(土炒) 白茯神 黄 (蜜炙) 枣仁(炒研各二钱)
远志肉(甘草汤泡净焙) 当归(各一钱)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龙眼肉(二钱)
加姜枣水煎服
卷之一伤寒
表症论
属性:伤寒之用表药。固其常也。而余独鳃鳃慎之。何欤。盖药性有刚柔。人质有
浓薄。喜用之则昌。不喜用之则危。匪细故也。即以麻黄论。味轻而浮。长于
驱寒者也。而失之太热。羌活独活。利关节为最胜也。而失之过燥。如太阴
之苍术。阳明之白芷。厥阴之川芎吴茱萸。少阴之细辛。太阳之 本。气味
辛烈。亦复如是。故仲景立麻黄汤。润以杏仁。和以甘草。果足敌麻黄桂枝
之辛热乎。易老九味羌活汤。汇诸燥味。以黄芩生地监之。寡不胜众。又岂
制方之善者乎。余独不然。漫立一方以平易易之。紫苏味之辛温者也。足
以去寒。防风荆芥。味之辛散者也。足以去风。柴胡性升。能除表热。葛根性
润。长于解肌。广皮辛苦。能散能降。甘桔味甘。合以生姜。辛甘发散。如是而
寒有不除。风有不解者乎。如是而有耗其津液。损其真阴。亡其元阳者乎。
若果脉紧无汗。则加麻黄羌活。脉细湿胜。则用苍术独活。如吴茱细辛白
芷本之属。倘或对症。暂投则可。否则感冒轻者。禀质薄者。及病后。劳后。
产后。酒色后。即恶寒发热。岂可一概不审。而漫执古方以恣浪投者邪。即
予所定之方。亦未必中肯綮也。
紫苏饮
紫苏(一钱五分) 防风 荆芥 柴胡 葛根 广皮 桔梗(各一钱) 甘草(炙三分) 山楂(一钱五分)
加生姜三片水煎。头痛。加川芎五分。夹食。加浓朴一钱姜制。枳壳一钱麸炒。如咳嗽。去柴胡。加前胡一钱。
按此方虽平易。虚者犹不能当。慎勿泛用多用。得汗即止。
卷之一伤寒
里症论
属性:伤寒传里。发热口干。胸满。烦躁。甚则谵语揭衣。皆里实也。攻之无疑。又何
慎焉。不知攻里之法。宜缓不宜速。宜平不宜峻。宜专不宜杂。宜升不宜降。
宜润不宜燥。何以言之。饮食入胃。消之者脾。腐之者中焦易易者。唯一为
所阻。而藉药以化之。则不能朝饮夕效。部分有上中下。用药有深浅次第。
如邪在上中二焦而遽下之。成结胸痞气是也。所谓宜缓不宜速也。人之
所籍以生者胃气耳。既为风寒饮食所伤。而复药以克之。是重伤也。惟用
辛温苦平之剂。令其克化足矣。非比大积大聚。必得蓬术大黄等峻厉以
荡之。庶胃气不大坏。而完复可俟也。所谓宜平不宜峻也。既伤于食。必审
何物受伤。何药能制。如山楂制肉。莱菔制面与豆。陈皮制蛋。杏仁制粉。葛
根制酒。茗制谷气之类。一物一治。用的为君。以他药佐之。庶易见功。不然
泛投取应。岂可得乎。所谓宜专不宜杂也。凡物之理。有升必有降。若降令
太过。则壅塞而不行。胃气喜升。葛根能鼓舞之。胆气欲升。柴胡能条达之。
而后加以内消之药。则升降之道得。而物易以化矣。所谓宜升不宜降也。
大肠主津。小肠主液。肾为胃关。又主五液。其所以能变化传导者赖此耳。
若辛热躁烈之药。有以竭之。则烦躁斑黄谵妄之所由作也。如平胃散中。
浓朴。苦温者也。同以葛根则润。青皮枳实。苦而下降也。缓以甘桔则不峻。
楂肉味酸。能调五味而化油腻。广皮枳壳。能理气而快膈。若妇人多怒。加
香附以调之。故伤寒里药。发表在前。汗液外泄。不可又用苍术木香草果
豆蔻之属。复竭其液也。观其燥结。独用胆汁蜜导。又可知矣。所谓宜润不宜燥也。
枳朴汤
枳壳(麸炒) 浓朴(姜汁炒) 桔梗 柴胡 广皮(各一钱)
山楂 葛根(各一钱五分) 甘草(二分炙)
加砂仁生姜。水煎。如寒未除。加紫苏一钱。伤面。加卜子一钱。邪在下。加
青皮枳实各一钱。去枳壳服四五剂。邪已变化。如未大便。用猪胆或蜜煎导之。
按上表里二法。最为稳当。惟不竭其津液也。岂待清火而后愈乎。盖寒
凉一早。食便不消。其热愈炽。所谓点沸不如抽薪也。
卷之一伤寒
热症论
属性:伤寒热症烦躁口干。耳聋目昏。唇焦舌赤。甚则发斑发黄。谵语狂妄。皆火
为之芩连栀柏大黄之属。非正治之药乎。然而未可以骤也。如太阳表未
解而脉浮数。火郁则宜发之也。少阳寒热呕而口苦。木郁则宜达之也。阳
明胃实而热者。上郁则宜夺之也。惟邪热已深。蓄而不解。脉洪且数。长而
有力。上焦。凉膈散。中焦。白虎汤。三焦。黄连解毒汤。虚烦。栀子豆豉汤。斑毒。
三黄石膏汤。发黄。茵陈栀子汤。导赤散。皆治火之剂也。殊不知有虚火实
火之分。上焦虚渴。生脉散。中焦血虚发热。症类白虎。当归补血汤。下焦真
水已竭。屡清不解。六味地黄汤。仲景恐肾水干。急下以存津液。何不亟亟
滋阴。尚恐不及。反用承气以下之乎。余每治伤寒发热不止。脉来虚数。大
便或行或结。口燥咽干。耳聋目瞀。胸中觉饥无所胀满。即股六味地黄大
剂饮之。无不应手获效。真百发百中之神剂也。若以芩连栀柏。大苦大寒。
反伤真气。赵氏所谓以有形之水。沃无形之火。适足以伤生耳。安见其有济也。
按清火。有直折。从治。升散。甘缓。壮水诸法。须看其形色脉候虚实。及进
寒凉而弥甚者。不可不知变计也。东垣升阳散火。内经导火归元。固有
采其微者矣。
凉膈散
大黄 朴硝 甘草 黄芩 山栀 薄荷(各二两) 连翘(四两)
各为末。每服五七钱。水煎服。
白虎汤
石膏 知母(各三钱) 甘草(五分炙) 粳米(半合)
水煎服
黄连解毒汤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各等分)
水煎。
栀子豆豉汤
肥栀子(四枚) 香豉(五钱)
水二钟。煎栀子一钟。入豉煎至七分。去渣服。
三黄石膏汤
黄连 黄芩 大黄 石膏
水煎。
茵陈栀子汤
茵陈(三钱) 山栀 大黄(各二钱)
水煎。
导赤散
生地黄 木通 甘草(炙各一钱)
为末。每服一钱。竹叶汤调服。
升阳散火汤
升麻 独活 羌活 防风 柴胡 葛根 人参 甘草 白芍药
水煎。
生脉散
人参(二钱) 麦门冬(一钱半) 五味子(三分杵)
水煎。
当归补血汤
黄 (六钱蜜炙) 当归(四钱)
水煎。
卷之一伤寒
舌论
属性:凡看伤寒传变。首辨舌色。则寒热虚实之理。昭然可见。如口之渴与不渴。
津之有亡枯润。色之红赤淡白。苔之黄白焦黑。刺之多少。或易刮。或刮不
去易生。肿之大小浓薄。伸缩之难易。饮之喜热喜冷。皆不可不细审也。仲
景云。邪在表不渴。传里则渴。直中三阴则口不渴。蓄血者口亦不渴。此渴
与不渴之宜辨也。汗多则液亡舌干。燥热妄投。舌亦干。湿家气不化。舌亦
干。热甚则津枯。阴竭津亦枯。此津之有无枯润宜辨也。心火旺。则舌色赤。
脾气虚。则舌淡白。此色之红赤淡白宜辨也。胸中有寒。则苔白而滑。有食。
则苔黄。热甚则苔黑。肾水竭。则苔亦焦黑。此苔之黄白焦黑宜辨也。邪热
浅则刺少。深则刺多。真阴衰亦刺多。又刺易刮者可治。刮不去易生者难
治。此刺之多少难易宜辨也。湿热甚。则舌肿大。肾液亡。则舌亦肿大。若干
且浓语不清者难治。此肿之大小浓薄宜辨也。舌虽干。易伸如常者可治。
舌缩不能伸不能言者不治。此伸缩之难易宜辨也。实渴则喜冷冻饮料。恣而
无厌。虚渴则喜热饮。少与即止。此饮之寒热多少宜辨也。以上分别。最宜
详细。而其尤要者。在兼脉与症。而察其虚实。施其补泻。他不具论。只如舌
黑焦枯。或肿或刺。群工视之不辨。而知其热症。非黄连解毒。则大小承气
下之也。殊不知脉虚数。或微细。胸腹无胀满。舌虽黑虽焦枯。虽肿虽生刺。
乃真水衰竭。不能制火。惟以六味地黄大剂饮之。虚寒。加桂附五味子。则
焦黑肿刺。涣若冰释。若芩连花粉。愈投愈甚。此予所屡见。而亲信其必然
者也。又尝治二人。入水发热。湿气大胜。舌干无津。与平胃散加葛根饮之。
舌遂生津。乃知脾胃受湿。则气不化。津无以生。用苍术以燥其湿。则气化而津生耳。
x治验x
一妇人发热旬余。舌干生刺。诊其脉。微细而软。按其胸腹无苦。予曰。此过
用克伐而胃气虚也。急进米饮。俟三日胃气当复。枯者可润。而刺自去
矣。且闻药则呕。若复攻之。死在旦夕。其母从之。遂以米饮进。觉甘美而
呕止舌稍和。三日而津果生。原医者来视。犹嘱曰。未可与米汤。尚宜消
导。真所谓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此辈是也。
一柴客往上海取帐。劳役而过啖。遂发寒热。及归。医与消导药三剂。舌干
而不得卧。胸中如芒刺。比余诊之。脉细而数。予曰此得之劳后使内。非
关食邪也。与六味汤二剂顿愈。
附金镜录辨舌黑治法
曾禧治郑汝东妹婿。患伤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