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末。水丸。有血积者。加桂五钱。
禹余粮丸
蛇含石(三两铁铫盛烧通红钳取出倾入醋中候冷取出研极细) 禹余粮石(三两)
针砂(五两淘净炒干用醋二钟同余粮铫内煮干更用铫并药烧红倾净砖地上候冷研极细) 羌活 川芎
木香 茯苓 牛膝(酒浸) 桂心 白豆蔻 大茴香 蓬术(炒) 附子(炮) 炮姜 京三棱(炒)
青皮 白蒺藜(焙研去刺) 当归(酒浸各五钱)
共为末。入前三味拌匀。蒸饼丸如桐子大。食前白汤下三十丸。至五十
丸。前三味。非甘遂芫花之比。又有各药扶持。虚人老人。亦可服也。是忌
盐。一毫入口。发疾愈甚。服药后。即于小便内旋去。不动脏腑。每日三服。
更以温补药助之。
金匮肾气丸 治脾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或肚腹肿胀。四肢浮肿。喘
急痰盛。已成蛊症。其效如神。此症多因脾胃虚弱。治失其宜。元气复伤
而变症者。非此药不能救。
白茯苓(三两) 附子(五钱制) 牛膝 桂 泽泻 车前子 山萸肉 山药 牡丹皮(各一两) 熟地黄(四两)
上为末。和地黄加炼蜜丸。如梧子。每服三钱。空心米饮下。
卷之二杂症
积聚论
属性:越人谓五脏为积。六腑为聚。积属阴故静。聚属阳故动。静则易伏。而动则
易散也。然有所征验于外谓之 。假物而成谓之瘕。痞塞不快谓之痞。藏
于幽辟谓之癖。或云 主食而瘕主血。痞主气而癖主痰。四者分而言之
可。合而言之亦无不可。惟在疗之者。察其脏腑之阴阳。部分之高下。气血
之多寡。新久之浅深。元气之浓薄。或十攻而一补。或半攻而半补。或十补
而勿一攻。握一定之算。然后能取决于必胜也。近时士材立国中末三法。
未尝不善。而余则尤有商焉。积聚之生也以渐。匪朝伊芳夕之故。使苟元气
充。脏腑调。分布周列。何隙可容其蹯踞。令积聚实逼处此。妨碍于升降往
来。惟其萌于有渐。始尚不觉。日以益大。渐至猖狂而不可遏。斯时缓攻之
邪不去。峻攻之邪亦不去。即去矣。而邪之聚者。复散而变他症。盖攻积之
药。必由脏腑肠胃。而后达病所。其清纯之气。有不伤乎。余立一法。以攻积
丸累累加用。倍入人参汤监之。贫者以白术膏代之。必使元气胜乎邪气。
而邪自无容留地。否则专补元气。复其健运之常。则所积者。所聚者。将不
攻而自走。又必须其人。善自珍摄。爱护生命。而后可与施此术也。苟不然
者。亦终无如何矣。
攻积丸
人参 京三棱(醋煮) 蓬术(醋煮) 菟丝子(酒煮) 桃仁 当归 香附(醋煮) 黄连(土炒) 青皮(醋
炒) 枳实(麸炒) 茯苓 半夏(各一两) 炮姜(五钱) 泽泻(七钱) 肉桂(一两不见火)
上为末。神曲为丸。浓煎人参汤下。每服二钱。不拘时服。
一肝之积曰肥气。左胁下。如覆杯。呕逆。胁痛。引小腹。宜扶脾抑肝。
逍遥散
加连制吴茱萸醋制鳖甲青皮抚芎桃仁以破其血。
一肺之积曰息奔。右胁下。如覆杯。气逆。背痛。喘咳。宜人参茯苓广皮苏子
款冬花半夏旋复花桔梗炙甘草。兼脾弱。六君子以补其母。
一心之积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烦心。用人参川连远志菖蒲
茯神肉桂柏子仁丹参干姜。
一脾之积曰痞气。在胃脘。大如覆杯。痞塞。吐泻。不为肌肤。用四君子汤加
麸炒枳实山楂炮姜藿香黄连蓬术神曲麦芽。
一肾之积曰奔豚。棱于少腹。上至心。若豚状。上下无时。久则骨痿少气。宜
安肾丸。地黄膏子丸。八味丸。或茯苓肉桂泽泻苦楝子杜仲玄胡索香附茴香桃仁。
安肾丸
肉桂 桃仁 乌头(各一分) 白蒺藜 巴戟 山药 茯苓 白术 石斛 肉苁蓉 萆 补骨脂(各三分)
蜜丸。每服三钱。盐汤下。
地黄膏子丸
血竭 沉香 木香 广术(泡) 玄胡索 人参 蛤蚧 当归 川芎 白术(土炒) 续断(酒炒)
川楝子(麸炒) 全蝎 茴香 柴胡 没药 青皮 吴茱萸 桂(以上分两无定数随症加减用)
为末。地黄膏子丸。如梧子大。空心温酒下二十丸。日加一丸至三十丸。
卷之二杂症
痿痹
属性:痹之与痿。二者近似而实不同。盖痹者从外而入。经谓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是也。痿者自内而出。经谓诸痿皆生于肺热是也。痹从外入。则
风寒湿之三气。由皮肤。而筋骨。而脏腑。其留皮肤间者易已。其留连筋骨
间者疼久。其入脏者殆。然风寒湿之中。又分风胜为行痹。则走注疼痛。风
自火出也。湿胜为着痹。则重着而关节不利也。寒胜为痛痹。则周身疼痛
无已时也。三者之邪。既以杂合而至。即以杂合治之。又云痛属火。肿属湿。
尤须察其所胜。而散风之中。间以清火。除湿之内。间以养血。理气之中。间
以豁痰。丹溪不一其治。殆深得病情者与。虽然。此未入于五脏也。若久而
不已。内舍五脏。则喘呕上气。尻肿脊蜷。筋急肢懈诸症见焉。则邪已侵入
阴分。而非复风寒湿之可驱除也矣。经所以即继之曰。阴气者。静则神藏。
躁则消亡。虽不言及治法。而已明示阴气将欲消亡。不可复躁动之。而当
静养之。则所存一线之阴气。不几危且殆哉。且又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又明示患痹者须薄滋味。以饮食居处为其病本故也。若痿则不然。当其
发也。非有风寒湿之三气为患。而唯一本于肺热。又不独一肺热。而心肝
脾胃四脏之气。亦皆热而上熏于肺。肺由是叶焦而生痿 。原其由来。皆
因于思想无穷。所求不得。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或远行劳役。坐卧湿地。
种种侵犯。五脏之阴日耗。五脏之热日炽。于是而为脉痿。为筋痿。为肉痿
骨痿。而肺失治节之令矣。然治之独取阳明。又何也。阳明总宗筋之会。主
束骨而利机关。为五脏六腑之海。合冲脉而渗灌溪谷。又属于带脉。而络
于督脉。盖阳明属燥金喜润。手太阴属兑金。恶燥。明乎此则知治痿之法。
以润燥为第一义。试以天时观之。秋令主燥。则草木黄落。地坼风劲。非假
雨以润之。则亢旱可虞。所以五脏之痿不同。未有不因精血亏损而得。非
此痹症有风寒湿之杂合也。故以治痿之法治痹。则初终不同。以治痹之
法治痿。则断乎其不可。孰谓痹之与痿。可一视之哉。
按余向患行痹。每过劳及饮酒。便肢节肿痛。屈伸不利。手臂痛。用威灵
仙当归秦艽。酒芩枳壳生地陈皮干葛茯苓甘草。足胫痛。加牛膝木瓜
米仁黄柏苍术。投一二剂即减。以之治诸患痹者。有红肿甚。入连翘花
粉。痛甚。入羌活独活。便闭。加桃仁红花。出入加减。亦罔不效。至戊申初
春。二人患此。痛不可忍。用前法。足能伸缩。独手臂拳挛不开。周身大痛
异常。非人抚摩。便不能安。如此者四五旬寻愈。余自二月中旬。亦构此
疾。其痛倍甚。诸药罕应。惟玄武膏瘥妥。痛至五十日。肌肉尽去。日饮粥
数盏。若进人参荤菜则反剧。一友以木通汤进。服之腹中 闷。小便不
利。大便反泻。当晚昏昏默默。气与俱脱矣。越二日。手足拘挛。有死无生。
会一友原梅曹子。先数日诣余商定膏脂药。以痛伤精血。用苁蓉枸杞
当归生地远志茯神枣仁石斛麦冬五味桂圆肉煎就。入玄武膏收贮。
此时幸已煎成四五日矣。亟索饮之。连进三四盏。筋脉顿舒。其痛稍定。
又煎三料。每日清晨饮一大盏。自后饮食倍增。阅月而起坐。又阅月而
起立。又阅月而始步。肌肉方长。后进八味加苁蓉为丸。调理半载余乃
痊。此虽周痹症而以痿法治。向使不与峻补。焉能有更生之日哉。嗣后
永不再发。
虎潜丸
龟板 黄柏(各四两) 知母 熟地黄(各二钱) 牛膝(三两半) 芍药(一两半) 锁阳 虎骨(酥炙) 当
归(各一两) 陈皮(七钱半) 干姜(五钱)
为末。洒糊丸。加附子更妙。
蠲痹饮
秦艽(一钱) 酒芩(一钱) 羌活(六分) 苍术(七分) 酒柏(一钱) 独活(八分) 威灵仙(一钱酒炒)
木瓜(一钱) 米仁(一钱) 红花(三分) 当归(一钱) 桃仁(七粒研) 枳壳(一钱)
加姜三片。水煎。
卷之二杂症
消症
属性:闻之一毫窍中。皆有生气。所云生气者。则津液也。皮毛得之以润。肌肉得
之以滑。筋骨得之以柔。血脉得之以和。其所以充周一身者。固无乎不至
也。然以含而不露者为生气。出而不反者为死气。故东坡谓涕泪汗溺皆
咸。而惟舌下廉泉则甘。故藏而不竭。以灌溉于五脏六腑。则何上中下三
消之有。然从何而生。从何而发源乎。或曰肾主五液。则生之者肾也。上焦
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则发之者三焦也。而不知越人所谓肾间动气
者是。乃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
神。是气之动。则上而蒸津液。肺得之而不渴。胃得之而不饥。膀胱得之而
气化。惟真火衰而真水竭。则不能上输于肺。而肺反欲借救于水矣。不能
中养于胃。而胃反欲借助于食矣。不能下调膀胱。而膀胱反欲扰动于精
府矣。于是引饮无度。多食肌虚。小便如膏。皆水火之不能相济。乃至此将
至自焚而死矣。故治之者。急宜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兼进生脉散。滋其化
源。此大法也。而尤恐寒水不能上达。立斋以大料六味。内肉桂一两。益水
中之火。使之蒸动而上布。所谓地气上为云。天气降为雨。而后甘霖沛遍。
生气盈宇矣。又何必分肺消膈消肾消。纷纷求治为哉。总之津液者。人之
所赖以生。一日而不可竭者。人亦何苦自焦自烦。百计以竭之。迨竭矣。而
假资放药饵。又不窥其原本。譬之树之滋膏既竭。欲灌其枯萎而复生之。
不亦难之难哉。
上消麦门冬汤
人参(一钱) 麦门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