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9-黄帝内经太素-第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及《太素》并同。”)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言血微邪也。平按∶《素 
问》外溢作水溢。《甲乙经》经有作络有。)黄帝曰∶补泻奈何?岐伯对曰∶血有余,则泻其盛 
经,出其血。不足,则补其虚经,(泻其盛经出血,所以不怒。正补其虚,今不泄血,所以不悲。 
有本视其虚经也。平按∶补其虚经《素问》作视其虚经,《甲乙》作视其虚。)内针其脉中,久 
留血至脉大,疾出其针,毋令血泄。(内针足厥阴脉中,血至针下,聚而脉大,疾出其针,无令 
血泄,所以称疾也。平按∶久留血至《素问》作久留而视,新校正云∶“《甲乙 
经》云∶久留之血至。《太素》同。”本书无之字。)黄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对曰∶视其血 
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病。黄帝曰∶善。(刺去血脉,遂无令恶血入经中, 
故无血邪微病也。平按∶《甲乙》刺留下无血字。其病《素问》作其疾。) 
黄帝曰∶形有余不足奈何?岐伯对曰∶形有余则腹胀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形者,非 
唯身之外状名形,举体皆名。溲四肢不随也。有本经溲者,经即妇人月经也。平按∶溲上《素问》、 
《甲乙》有泾字,《素问》新校正云∶“杨注泾作经,妇人月经也。”又按本注四肢不随上,恐 
有脱误,因原抄如此,故仍之。)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濡动,命曰微风。(濡动者,以体 
虚受风,腠理内动,命曰微风也。平按∶濡动《素问》、《甲乙》作蠕动,《甲乙》注云∶一作 
溢。《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甲乙》蠕作溢,《太素》作濡。”)黄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对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阳经络,足阳明经及络也。或为阳营,非也。) 
黄帝曰∶刺微奈何?岐伯对曰∶取分肉间,无中经,毋伤其络,(可中分肉之间卫气,不可伤足 
阳明经络之脉也。平按∶经上《素问》、《甲乙》有其字。)卫气得复,邪气乃索。黄帝曰∶善。 
(分肉之间,卫气行处,邪气已散,卫气复得也。索,散也。) 
黄帝曰∶志有余不足奈何?岐伯对曰∶志有余则腹胀 泄,(志,肾神气也。有余即少腹胀 
满,饮食不消,为 泄也。平按∶ 《素问》、《甲乙》作飧。注 袁刻误作食。)不足则厥, 
(足逆冷也。)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骨节动者,肾志病微也。平按∶《甲乙》动作 
伤。)黄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对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出其血,不足则补其复留。(然筋,足少阴营,在足内踝之下, 
名曰然谷。足少阴经无然筋,当是然谷下筋也。复留,足少阴经,在足内踝上三寸,此二皆是志 
之脉穴,故泻然筋之血,补复留之气。平按∶《素问》无出其血三字,新校正云∶“按《甲乙经》 
及《太素》云∶泻然筋血者,出其血。杨注云∶然筋当是然谷下筋。再详诸处引然谷者,多云然 
骨之前血者,疑少骨之二字,前字误作筋字。”复留《素问》、《甲乙》作复溜。)黄帝曰∶刺 
未并奈何?岐伯对曰∶即取之,毋中其经,以邪乃能立虚。黄帝曰∶善。(未并者,志微病。以 
病是微,未中于经,但刺经气所发之穴,邪气立虚者也。平按∶以邪《素问》作邪所,《甲乙》 
作以去其邪。) 

卷第二十四·补泻
虚实所生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七第六十二《调经论》篇,与上编相接,又见《甲乙 
经》卷六第三,亦接上编。 
黄帝曰∶余以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形,状也。虚实之状,已闻于上,虚实所生, 
犹未知之,故复请也。平按∶《素问》以闻作已闻。《甲乙》无余以闻三字。)岐伯对曰∶气血 
以并,阴阳相倾,气 
乱于卫,血留于经,(十二经气乱卫气也。十二经血留于营经也。或曰血流也。平按∶《素问》、 
《甲乙》血留作血逆。)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气相并,离于本居处,故各有虚实也。夫血 
气者,异名同类,相得成和。今既相并,一实一虚,虚实所生,是所由者也。)血并于阴,(血并足 
太阴脉及足少阴脉也。)气并于阳,乃为惊狂。(气并足阳明脉及足太阳脉也。血气皆盛,故发 
惊狂也。)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足阳明,气并足太阴,为热中病也。炅,热 
也。)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 喜怒。(血盛上冲心,故心烦闷而喜怒。 则闷同也。平按∶ 
《素问》作惋,《甲乙》作闷。喜《素问》、《甲乙》作善。)血并于下,气并于上,气乱心 
善忘。(气盛乱心,故善忘也。平按∶气乱心善忘《甲乙》作乱而喜忘,注云∶“《素问》作善 
忘。”今本《素问》仍作乱而喜忘。)黄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于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 
何者为虚?(血气离居相并,未知二经虚实何定也。平按∶于是《素问》、《甲乙》作如是。) 
岐伯对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 
为气虚也。(血之与气,皆恶于寒,故脉有寒则泣而不流者,温则消释而去。是以气寒则血来并 
之,以为血虚,则气为实也;若血寒则气来并之,以为气虚,则血为实也。平按∶是故,故字袁 
刻作知。)黄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毋实乎?(人 
之所生,唯血与气。今夫子但言血气有虚,不言其实,是为人之血气不足,请申其意也。)岐伯 
对曰∶有者为实,毋者为虚,故气并则毋血,血并则毋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血并则 
血有气毋,气并则气有血毋,是以言虚不无其实,论实不废其虚,故在身未曾无血气也。所言虚 
者,血气相 
并相失为虚,相得为实耳。)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大络孙络,俱输血气入于大经,则大经血 
气俱实者也。平按∶输《甲乙》作注 注云∶一作输。)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与气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厥则暴死,复反则生,不反则死。(大经血气皆实,走膈以上,以下无气,故手足逆 
冷卒暴死也。手足还暖复生,不还则死也。平按∶复反上《素问》、《甲乙》皆有气字。)黄帝曰∶ 
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血气何道来入此经为实,何道而去此经 
为虚也。)岐伯对曰∶夫阴与阳,皆有输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脏腑阴阳之脉,皆有别走 
输会相通。如足阳明从丰隆之穴,别走足太阴,太阴从公孙之穴,别走足阳明,故曰外也。)阴 
阳旬平,以充其形,(甲子一日一迎为旬。旬,迎也。阴阳之脉五十迎无多少者,名曰旬平。旬 
平和气,以充其身形也。平按∶旬平《素问》作匀平,《甲乙》作 平。)九候如一,命曰平人。 
(九候之动不先后,又不相反,故曰若一。和气若一,故人得和平。平按∶注九候袁刻作九脉。) 
夫邪之至生也,(平按∶《素问》无至字,《甲乙》作所。)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 
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起居,阴阳喜怒。(阴,五脏也。阳,六腑也。风雨寒暑 
外邪,从外先至六腑,故曰生于阳也。饮食起居,男女喜怒,内邪生于五脏,故曰生于阴也。) 
黄帝曰∶风雨寒暑之伤人奈何?(平按∶《素问》、《甲乙》无寒暑二字。)岐伯对曰∶风雨之 
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乃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 
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此先言风雨二邪也。人因饥虚汗出,腠理开发,风雨之气, 
因客腠理,次入孙络,次入大络,次入大经。客腠理时,所客之脉坚而且大,故 
得称实也。平按∶乃输《素问》作则输,《甲乙》作乃注。)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按之则 
痛。(所客之处外坚,按之则痛,以其气实故也。平按∶不可按《素问》作不可按之。)黄帝曰∶ 
寒湿之气伤人奈何?(平按∶《素问》、《甲乙》无气字。)岐伯对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收, 
肌肉坚,营血泣,卫气去,故曰虚也。(次论寒湿之气也。雨气上侵,湿气下入,有斯异也,略 
不言暑耳。寒湿中人,致虚有四∶皮肤收者,言皮肤急而聚也;肌肉坚者,肌肉坚而不迎也;营 
血泣者,邪气至于脉中,故营血泣也;卫气去者,邪气至于脉外,卫气不行,故曰去也。卫去之 
处,即为虚也。平按∶皮肤收《素问》作皮肤不收,新校正云∶“全元起云∶不收,不仁也。《甲 
乙》及《太素》作皮肤收,无不字。”坚下《素问》、《甲乙》有紧字。注故曰去也,袁刻去误 
作涩。)虚者,慑辟气不足,血泣。(慑,纸辄反。分肉间无卫气,谓气不足也。平按∶慑《素 
问》作聂,新校正云∶“《甲乙》作摄,《太素》作慑。”《素问》无血泣二字,《甲乙》作血 
涩。)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黄帝曰∶善。(分肉之间既无卫气故寒,按之益损, 
所以气足又温,故快然也。) 
黄帝曰∶阴之生实奈何?岐伯对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 
故曰实。(人有喜怒不能自节,故怒则阴气上,阴气上则上逆,或呕血,或不能食。阴气既上则是下 
虚,下虚则阳气乘之,故名曰阴实也。平按∶《素问》新校正云∶“经文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疑 
剩喜字。”玩下文喜则气下自知。)黄帝曰∶阴之生虚奈何?岐伯对曰∶喜则气下,(天寒则气 
聚,温则气散,怒则气上,喜则气下,此物理之常也。喜则气和志达,营卫之行通利,故缓而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