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的六种证候,因以疾病反映出的症状为辨证、治疗依据,不把疾病分为内伤和外感。治疗时多宗扶正祛邪,如太阳病的麻黄汤、桂枝汤温中解表、少阴病的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温阳解表、太阴病的理中汤温中祛寒邪等。
伤寒名家刘渡舟高度赞赏胡希恕先生的伤寒临床水平:“群贤会诊,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立方遣药,效果非凡!”中医大家任应秋教授则评价胡希恕先生“临床善用经方,出神入化”。当代名医任继学教授也曾在与谢海洲教授谈话中,追忆胡希恕先生的经方疗效,称赞不已。而身为伤寒大家的陈慎吾先生,在其母亲高龄患病之时,数次邀请好友胡希恕先生诊治,胡老运用经方,药到病除,传为美谈。
那么,让诸多中医名家对其临床疗效称赞不已的胡希恕先生,其“经方理论与临床”有哪些突出特点呢?
和很多常见的经方应用体系不同的是:胡希恕先生在经方应用时,舍弃了“脏腑经络辨证”,走出了一条和以刘渡舟先生为代表的“学院伤寒派”不同的经方之路:
胡希恕先生认为:经方临床的核心,是“八纲六经”以及由此细化的“方证对应”。
具体来说:
“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其中,病位主要在于八纲中的表里。胡希恕先生提出:其实表、里的中间还应有个“半表半里”。
病情主要在于八纲中的阴、阳(具体包括寒、热、虚、实)。
那么,胡希恕先生认为:上述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和病情(阴阳)的结合,则构成了“万病的总纲”——六经。
胡希恕先生认为:“其实六经即来自于八纲,乃万病的提纲”。所以,胡老不赞同“六经缘自经络”的观点,认为六经与经络、脏腑、气化无对应关系,只与八纲密切相联。从更深的理论层面来看,胡老提出振聋发聩的观点:《伤寒论》六经并非《内经》经络概念,《伤寒杂病论》并非依据《黄帝内经》撰著,而是张仲景主要依据《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撰成。有些人临床上运用经方不能得心应手,可能与其把《伤寒》、《内经》硬要“结合”的缘故。因为《伤寒》、《内经》作为最为优秀的中医经典之一,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而各有所长,犹如火车和飞机各司其职,很难于“有机结合”。除非是博学卓见的临床大家,能够“兼收并蓄、触类旁通”,融众家所长于一炉。而普通的中医学习者往往会因为“有机结合”而降低临床的疗效。
那么,胡希恕先生取得众口皆碑的临床卓效,有没有什么独家特色呢?
胡希恕先生这样告诉我们:六经八纲虽然是辨证的基础,但在实际应用远远不够。例如表阳证/太阳病,依法当发汗,但发汗的方剂为数很多,是否任取一种发汗药即可用之有效呢?我们的答复是不行,绝对不行。
必须具体落实到某方,如桂枝汤、或麻黄汤、或桂枝加桂汤等才可以。而这就要从“六经八纲”继续辩证,直到辨到具体方药,即“方证对应”。冯世纶教授最初跟随胡老抄方时,常听胡老说:“这个哮喘病人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证,这个肝炎患者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证”,并见其方总是《伤寒论》上原方、原剂量,很少加减,疗效却很好。感到很奇怪,于是请教胡老,胡老笑曰:“辨方证是辩证的尖端。”并继续解释:“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
请读者特别注意的是:胡希恕先生为了临床应用的方便,把“八纲”进行扩展,增加了“半表半里”、“水证”、“血证”等临床常用的重要纲目,八纲扩展成“多纲”。如此以来,才取得了“豁然开悟,而临床疗效从此则大有提高”的佳效。
那么,临床上是如果运用“六经多纲、方证对应”的呢?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举个最简单的实例:
临床上见到患者:脉浮,恶风,汗出,项背强几几 。
那么,可以按照“辨六经、辨多纲、辨方证”的经方运用法则,进行诊治:
一、 辨六经。
由“脉浮、恶寒(恶风)”为太阳病的提纲,可以辨别:该患者患有“表阳证/太阳病”。
二、 辨多纲。
由“汗出”的症状,可以辨别:该患者的“表阳证”为虚证;还可以辨别:该患者还有“项背强几几”的主症。
三、 辨方证(药证)。
由上述“表阳虚证+项背强几几”,可以辨别:该患者的方证为:“桂枝汤(治疗表阳虚证)+葛根(治疗项背强几几)”,即“桂枝加葛根汤”方证。
那么,既然“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怎样才能将成为“辨方证”的临床高手呢?
其实,“方证”是由“六经多纲”组合而成,只要能够把“六经、多纲”的每一项能够清晰准确地辨别,那么,辨方证也就很容易了。所以,最关键的就是要对“辨六经”、“辨多纲”有着深刻地把握。
'作者按:中医辨证论治,通常都会以“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及其细化的“寒、热湿、燥、风;阴、阳、气、血、津”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运用或脏腑经络,或六经,或其他辩证方法。比如,通过前面例子可以看出:胡希恕先生的伤寒辩证体系即为:多纲+六经。
由于历次版本的大学教科书对于基础辩证命名并不统一,比如,邓铁涛教授主编的大学教科书《中医诊断学》将通用的基础辩证命名为“八纲辩证、病因辩证(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等)、气血津液辩证”三大类辩证方法;朱文锋教授主编的新版大学教科书《中医诊断学》,则将通用的基础辩证命名为“八纲辩证、病性辩证(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阴阳虚损、气血、津液)”两大类辩证方法。
既然这几种基础辩证方法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笔者受胡希恕先生的理论与实践启发,使用“多纲”这个概念进行统一:“多纲”就是“八纲”及其细化的“寒热湿燥风;阴阳气血津”。这是几乎所有中医流派都要使用的基础辩证体系。当然,不同的中医流派,还会在“多纲”这个通用辩证体系基础上,再增加自己独特的辩证体系。
时方派:在“多纲”辩证基础上,增用“脏腑辩证”或“经络辩证”;
伤寒派,在“多纲”辩证基础上,增用“六经辩证”;
温病派,在“多纲”辩证基础上,增用“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
无论中医哪个流派,也无论采用哪种辩证体系,都曾经诞生过影响医学界的一代临床名医。比如,采用“六经辩证”的张仲景;采用“卫气营血辩证”的叶天士、“三焦辩证”的吴鞠通;采用“脏腑辩证”、“经络辩证”的张锡纯。
当然,也有伤寒临床家博采众家所长,同时运用多种辩证体系,比如,刘渡舟先生、范中林先生临床会采取“多纲辨证+六经辩证+脏腑辩证+经络辨证”的多种体系(而胡希恕先生在临床中纯粹采取“多纲辩证+六经辨证”)。
“诸法平等,无有高下”。——关键是看这种辩证方法,是否更加适合你在临床应用;看这种辩证方法,是否更加适合临床上的这个病症。
内容简介
胡希恕先生作为临床效果卓著的经方大家,被中医名家刘渡舟高度评价:“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胡希恕先生之所以取得公认的临床卓效,源于先生提出的“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学说。先生临床治病,常说:“这个病人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证”;“这位患者是柴胡桂枝千姜汤合当归芍药散证”。并且其方常是原方原剂量。先生治病,先辨六经,后辨方证,方证对应,疗效显著。
胡希恕先生曾经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作为经方临床家、思想家、教育家,先生力倡对《伤寒杂病论》执简驭繁、惟求疗效。其“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学术体系,成为中医人士“一透百通用伤寒”的高效捷径。
目录第一部分 太阳病(表阳证)篇
第一章 桂枝解外类方
1.桂枝汤方
2.桂枝加桂汤方
3.桂枝加葛根汤方
4.瓜蒌桂枝汤方
5.桂枝加黄芪汤方
6.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7.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9.桂枝甘草汤方
10.桂枝救逆汤方
1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1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13.桂枝去芍药汤方
14.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
15.小建中汤方
16.当归建中汤方
17.黄芪建中汤方
18.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三两新加汤方
19.桂枝人参汤方
20.当归四逆汤方
2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力
22.苓桂术甘汤方
23.苓桂枣甘汤方
24.茯苓甘草汤方
25.茯苓泽泻汤方
26.苓桂五味甘草汤方
27.五苓散方
28.防己茯苓汤方
29.蜘蛛散方
30.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31.桂枝茯苓丸方
第二章 麻黄解表类方
第三章 其他解表类方
第二部分 阳明病(里阳证)篇
第一章 表里双解类方
第二章 和解清里类方
第三章 清里实热类方
第三部分 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篇
第四部分 太阴病(里阴证)篇
第一章 温中祛饮类方
第二章 养血利水类方
第五部分 少阴病(表阴证)篇
第六部分 厥阴病(半表半里阴主下)篇
书摘插图第一部分 太阳病(表阳证)篇
第一章 桂枝解外类方
1.桂枝汤方
【辨证要点】表阳证汗出、恶风、发热、脉浮缓者。
歌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