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太阴x 腹满咽干而吐,食不下,自利不渴,时腹自痛,尺寸脉沉细,(自利不渴寒
也,当温之,四逆也。)若下之,必作痞,若头痛(风也)四肢(风淫未入)阳微(表邪少也)阴
涩(里和也)而长(阳也,以阴得阳则解)者为欲愈,名曰中风,脉浮者可汗,宜桂枝。太阴禁下。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表邪乘虚传太阴也)属太阴,桂枝加芍药主之。大实痛者,
桂枝加大黄主之。若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亦宜减之。脉弱者,胃气尚弱易动利也。
x少阴x 口燥舌干而渴,或口中和而恶寒,尺寸脉沉,始得之反发热(少阴病当无热恶
寒,反热者邪在表也,)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汗之,若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汗之亡
阳,里虚故也。尺弱涩,复不可下,虚也。若脉紧(紧寒也)至七八日(传经时也)自下利,脉暴
微(寒气得泄)手足反温,脉紧反去(阳气缓,寒气去也)者为欲解,虽烦
下利,必自愈。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寒极而阴胜也),手足温,阳气复者,可治。若恶寒蜷
卧,自烦欲去衣者,亦阳气得复也,可治。少阴中风,阳脉微(表解也)阴微(里和也)者,为欲
愈,若吐利手足不冷(阳气不衰)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凡少阴之为病,脉微
细但欲寐也,若脉阴阳俱紧(寒也,法当无汗,)反汗出者,亡阳也,法当咽痛而复下利,少阴
病但厥无汗(热行于内)而强汗之,必动其血,上出,名下厥上竭,为难治。少阴恶寒而蜷而利,
手足冷者(阴极无阳)不治,若吐利四逆(寒甚也)烦躁(阳欲绝也)者不治。若利止(水谷竭也)
而头眩时时自冒(阳气脱也)者死。若六七日息高(生气绝)死,治法,邪在表汗之,口中和、背
恶寒与下利,当温之;若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
x厥阴x 厥阴烦满囊缩,尺寸脉微缓,若浮缓而囊不缩,外症又发热恶寒似疟者,欲
愈,桂枝麻黄各半汤;若尺寸沉短者,囊必缩,毒瓦斯入脏,承气汤下之;若手足寒,脉细欲绝者,
当归四逆汤主之。久有寒,加茱萸、生姜。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焦气
虚,阳气内陷)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亡津液成肺痿),泄利不止(大虚也)者为难治,
与麻黄升麻汤。伤寒本自寒下(邪自传里为本),医反吐下之(损伤正气),寒格(吐也)为逆,
吐下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又云∶厥阴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皆热矣),饥不欲
食(胃虚客热),食则吐蛔(胃中
无食则动,此热在厥阴也,)下之利不止(胃虚也);若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禁下禁汗。
卷之上
时行疫疠(十一)
属性:时行者,春应暖而寒,夏应热而凉,秋应凉而热,冬应寒而湿,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
俱相似也。疫者,暴厉之气是也,治法与伤寒不同,又不可拘以日数,疫气之行,无以脉论。
春应温,而清折之邪在肝,身热头疼,目眩呕吐,长幼率似,升麻葛根解肌类也。
夏应暑,而寒折之邪在心,身热头疼,腹满自利,理中汤、射干半夏桂甘汤也。
秋应凉,而热折之邪在肺,湿热相搏,多病黄胆,咳嗽喘急,金沸草散、白虎加苍术;发黄,茵陈五苓。
冬应寒,而温折之邪在肾,多病咽痛,或生赤疹,喘咳挛痛,葳蕤汤、升麻
葛根汤;咽痛甘桔汤、败毒散之类。
卷之上
湿(十二)
属性:x湿家x 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又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湿内流也),脉沉而细,此名
湿痹。其候大便反快,小便不利,头汗,背强(寒湿相搏),反欲近火,寒湿在表,若下之早则
哕而胸满(伤动胃气),小便不利(下后内虚也),舌上如胎,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水
而不能饮,则口烦燥也,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又有身上疼,
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阳也,表也,)脉大(阳也),自能饮食,腹中无病(不在内也),病
在头中,内药鼻中则愈,湿宜利小便。
x风湿x 一身尽疼,日晡热剧(风也),脉浮身重,恶风汗出,此先客湿而后感风也,
治宜麻黄薏苡仁杏子甘草汤,又宜五苓散。
x湿温x 吐利,大烦大渴,冷汗转筋,但尺脉沉弱,手足微厥,先伤于湿,因而中暑,
治宜五苓。又胫冷胸满,头目痛,妄言,多汗,阳脉濡弱,阴脉小急,治宜茯苓白术汤、白虎加
苍术汤,忌汗,汗之 死。
x一 x 发热恶寒身重,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手足冷,劳则热,口
开,前板齿燥,白虎加参;小便不利及赤,五苓散;不恶寒,竹叶石膏汤;昏愦不省,葱饼熨法。
中之候,自汗面垢烦热脉虚,若脉洪浮,伏暑也,宜辛温散之。若病如痫者,风暑也。
x一 x 状与伤寒相似,但项背反张强硬,口噤,如发痫状,头摇,此太阳中风,重
感寒湿而然。无汗,脉弦长劲急,名曰刚 ,为表实感寒也,治宜葛根麻黄,便秘宜大承气;有
汗,脉迟濡弱弦细,名曰柔 ,为表虚感湿也,治宜桂枝栝蒌葛根汤,便秘宜大承气,二症通用
小续命。大发湿家汗,亡阳亦作 。
卷之上
寒热往来(十三)
属性:往来寒热者,日至四五套或十套也,皆正邪分争也。
表也,寒热,热多寒少,无里证,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半表半里也,寒热宜小柴胡,有里证宜大柴胡。
亡阳也,脉微弱,热多寒少,不可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血少也,尺脉迟涩,热多寒少,宜建中汤加 。
已汗已下,寒热往来者,桂枝干姜汤。
卷之上
恶寒(十四)
属性:不待风而寒,虽身大热而不欲去衣,浓衣犹言冷也,向火不能遏其寒。又云∶身大热不欲
去衣,表热里寒也;身大寒不欲衣者,表寒里热也。
有虚实之别∶汗出恶寒表虚也,可解肌;无汗恶寒,表实也,可汗。
有阴有阳之别∶恶寒而蜷,脉沉细而紧者,发于阴也,可温之;寒热相继者,发于阳也,可发汗。
有气虚,因吐下、因发汗后,反恶寒,脉微弱,宜芍药附子甘草汤。
卷之上
背恶寒(十五)
属性:有阴盛阳盛。
阴寒气盛,阳气不足则口中和也,处以附子汤。
阳气内陷,阴气不足,口中干燥,白虎加参,复津液。
卷之上
恶风(十六)
属性:见风至则恶矣,得以居密室帐中则坦然自舒无畏,或扇或当风则淅淅然而恶矣。又云∶天本
无风,病患自恶,谓无风而皮毛粟起也。盖三阳有恶风,三阴并无也。
有伤寒、中风之别∶无汗伤寒,有汗中风。
有亡阳、风湿之别∶发汗多,亡阳漏汗不止,外不固也,以附子桂枝汤,温经固卫也。风
湿相搏,骨节烦疼,湿胜,自汗腠理不密恶风也,以甘草附子汤。
卷之上
发热(十七)
属性:日三四五发者,谓之发热。寅卯太阳表也,桂枝麻黄;巳午少阳柴胡。
热在外也,若翕翕覆热而不炽,即风寒怫郁阳气所致。
热在内也,若火之蒸灼然而热,即阳气下陷入阴中,热先自里而表。
表里俱热,则半表半里也,但热有轻于纯在表者也。
x不治症x
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
下利热不止者死。
汗后复热而脉躁疾,狂言不能食,名曰阴阳交死,乃肾虚感邪,则阴邪与真阳交合,伏入于
心包络之间,先用三黄泻心汤加参附三服,和其心包。病若静,次用知母麻黄汤三服,开泄心包
之邪,又次用竹叶石膏汤,复其津液。
卷之上
潮热(十八)
属性:一日一发,止于未申之时,属阳明也,可下之,热已入胃故也。
卷之上
烦热(十九)
属性:无时而歇,非比发热时发时止。
烦热与发热,二者俱表也。
曰病患烦热汗出而解;又曰发热已解,半日许复烦,再与桂枝汤;又曰,服桂枝反烦不解,
先刺风池、风府,再与桂枝。
卷之上
汗后热(二十)
属性:发汗不入格病不解,宜再汗,汗后再伤风寒而热,宜再汗。
汗后温温而热,脉弦小而数,有余热也,宜和解之。
汗后温温而热,脉静身无痛处,虚热也,宜平补之。
汗后温温而热,或渴,或胸满,或腹急,有里证,脉沉数,宜下之。
卷之上
自汗(二十一)
属性:风邪干卫,自汗表虚,脉浮而无力,桂枝和之。
暑邪干卫,中 自汗,恶寒身热而渴,脉虚,白虎主之。
湿邪干卫,多汗而厥,脉濡沉,此其风湿甚者,白虎加苍术。
风湿自汗,脉弦,宜葳蕤汤,彻其热也。
寒渐入里,传而为热,亦使自汗。
以上皆表邪未解也。
漏不止而恶风自汗亡阳,脉沉细,宜桂附汤温经,此表之虚也。
阳明发热,其汗如雨,则胃汁内干,急下之,下迟津液内涸,黑斑而死。
自汗脉沉数有力,宜下之。
柔 自汗,脉沉,宜小续命,散其风邪。
霍乱自汗,脉细紧,宜四逆回阳也。
少阴病反自汗,脉沉细,宜四逆汤,补其肾也。
卷之上自汗(二十一)
不治证
属性:汗出发润及如油,或大如贯珠,着身出而不流者死。
发湿温汗,名曰重 死。乃人素有湿,因而中暑,暑温相搏。
自汗属太阴脾经,脾之真气随汗而泄,复以热药汗之,两热相攻,热旺脾
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