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渎(肘前五寸) 三阳络(寸) 支沟(腕后三寸) 外关(腕后二寸) 阳池
小海 支正(腕后五寸) 会宗(腕后三寸) 阳谷
x肩至肘一尺七寸x
r图ps35a8。bmpr
r图ps35a9。bmpr
大椎下至尾骸HT 二十一椎共长三尺
志肓胃意阳魂 关噫神膏魄附
室门仓舍纲门 膈 堂肓户分
白中胞小关大气肾三胃脾胆肝 膈督心厥肺风大
环旅肓肠元肠海俞焦俞俞俞俞 俞俞俞阴俞门杼
二十一 二十 十九 十八 十七 十六 十五 命门 十三 十二 脊中 十 九 八 七
六五 四 三 二 一
手 (阴阳)起 止
太阴(肺) 少商(在手大指内侧去爪甲韭叶大) 中府(在中部四行云门下一寸)
少阴(心) 少冲(在手小指内廉去爪甲一韭叶大) 极泉
厥阴(心胞) 中冲(在手中指内廉去爪甲韭叶大) 天池(在侧腋部乳下一寸)
阳明(大肠) 商阳(在手次指内侧) 迎香(在鼻孔傍五分直陷缝中)
太阳(小肠) 少泽(在手小指外廉去爪甲一分) 听宫(在耳珠)
少阳(三焦) 关冲(在手无名指端去爪甲韭叶大) 耳门(在耳前缺处)
足 (阴阳)起 止
太阴(脾) 隐白(在足大指内侧端去爪甲如韭叶) 大包(在腑下六寸)
厥阴(肝) 大敦(在足大指去爪甲一韭叶大) 期门(在乳下四寸不容傍一寸半)
少阴(肾) 涌泉(在足底心屈足第三缝中) 府(在膺部一行璇玑之傍二寸,巨骨之下。)
阳明(胃) 厉兑(在足次指端去爪甲一分) 头维(在眉上额角入发际陷中。)
小阳(胆) 窍阴(在足第四指端去爪甲一分) 童子 (在肩外尖尺处)
太阳(膀胱) 睛明(在目内泪孔中) 至阴(在足小指外侧去爪一分)
歌曰
脉起少商中府上,大肠商阳迎香二,足胃厉兑头维三,脾部隐白大包四,膀胱睛明至阴间,
肾经涌泉 府位,心包中冲天池随,三焦关冲耳门继,胆家窍阴
童子 ,厥行大敦期门已,手心少冲极泉来,小肠少泽听宫云。
卷之上
伤寒(九)
属性:x脉法x
大浮数动滑为阳也,沉涩弱弦微为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凡阳病见阴脉者死。
脉浮而数(阳脉也),能食不大便者,里实也,名曰阳结,期十七日当剧(为阳气固结,阴
脉不得而杂之,阳结为火,至十七日传少阴水当愈,水不能制火,故剧。)
脉沉而迟(阴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阴病也,名曰阴结,期十四日当剧(阴病
见阴脉当下利,今反硬者,是阴气结固,阳不得而杂之,阴结属水,至十四日传阳明土,当愈,
土不制水故剧,此病要死。)
脉霭霭如车盖者,名阳结也;大而厌厌聂也,为阳气郁结于外,不与阴杂也。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连连强直也,为阴气郁结于内,不与阳
杂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轻浮也),阳气微也,衰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萦萦惹之不利者至细也)。阳气衰也。
脉绵绵(缓而连绵)如泻漆之状者(前大后小也)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名曰结(结阴也)阴气胜而阳不能相续也。
脉来数,时一止复来,名曰促(促,阳也)阳气胜而阴不能相续也。
脉三部浮沉大小迟数同等,为阴阳和平,虽剧当愈。
脉浮而洪,邪气胜也;自汗如油,喘而不休,正气脱也;水浆不下,胃气尽也;形体不仁,
荣卫绝也;乍静乍乱,正邪交争,此为命绝。
汗出发润(津脱也),喘而不休(气脱也),此状为肺先绝也。
阳反独留,身体大热是血先绝,为气独在;形体如烟熏,身无精华,血不荣也;直视,心经
绝也;头摇,阴绝阳无根也,此为心先绝也,心主血。
唇吻反青,脾部见木色,四肢 习,手足振动,此为肝绝也。
环口黧黑,脾主口,无精华则黑;冷汗,阳脱也;发黄,此为脾绝也。
溲便遗屎,肾绝不能约制也;狂言,肾藏志,志不守也;目反直视,此为肾绝也。
脉阴阳(表里也)俱紧(紧为寒)口中气出,唇口干燥(阳气渐复也。)
倦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知阴独在也,勿妄治也,自解。到七日微发热,手足温者,
阴气已绝,阳气得复,解矣。到八日以上,反大热者,阴极变热,邪气胜正,此为难治,设使恶
寒者,必欲呕也,寒邪发于上焦,腹内痛者,必欲利也,寒邪胜于下焦。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乃安,为欲解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为
吐利后脾胃大虚,此为脱,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脾胃已和,寒邪已散)为欲解。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阳正胜也,大烦热也,)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则阴阳争胜
也,此欲解也。
脉和,其人大烦,目内 皆黄者,欲解。
脉不和者,病进。脉浮(阳也)而紧(阴也)按之反芤(虚也),此为本虚,当战汗出而解。
脉浮而数(阳也),按之不芤(阳实也),不战而汗解矣。
脉自微(邪气弱正气微),此以曾经汗吐下亡血,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不汗不战而自解。
风(伤阳),则浮虚(伤阴)则牢坚沉潜,水蓄支散也,饮急,弦动阴阳相搏则为痛,
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
人恐怖,脉形如循丝累累然,面白脱色者,血气不足。
人愧,脉浮,面色乍白乍赤者,神气怯也。
人不饮食,脉自涩,涩阴也,主亡津液,唇口干燥也。
下利三部无脉,冷气在胸中,令脉不通,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脾虚肾气所
以乘,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谷气实,紧者胃气阴气强特实,击强痛还自伤。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正虚,大为邪实,在尺为关(邪关下焦),在寸为格(邪格上焦),关则
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趺阳脉伏而涩,伏者胃气伏而不宣,则吐逆水谷不化;涩者,脾气涩而不
布,则食不入,名曰开格。
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下利者脉微小,今反紧者,邪胜也。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阴虚也发热,诸紧为寒。
诸寒乘虚,寒乘气虚,抑佚阳气,则为厥郁(昏也,胃不仁,强直不知人也),以胃无谷气,脾
涩不通(上下也),使口急不能言,战寒(在表也),栗寒(在里也)。病欠者(阴阳相引,故欠和也,)
无病言迟者,风也(风中经络,舌难运用,)摇头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邪中经络也)。坐
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一脚下者,腰痛也。裹实护腹如卵者,心痛也。
x伤寒证治x
冬时触冒杀厉之气,实时为病,名曰伤寒。寒毒藏于肌肤,伏留至春,再感乖戾之气,名曰
春温,至夏变为暑病。春湿者,至夏至以前也,脉数而大散,似太阳发热不恶寒,同中暑烦渴不
憎寒,治宜升麻葛根解肌类也;热多,小柴胡;发渴烦躁便秘,大柴胡微利之;脉实者可下之。
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遇于风,变为风温,以前热未歇,又感于风者也,又因发汗身犹灼
然,自汗喘息切忌再汗,亦不可下及烧针类也。又云∶寸尺俱浮,误则死矣。宜葳蕤汤、知母葛
根汤也。
热病者,夏时发也,热极重于温也,治宜寒凉解其内外之烦毒也。如头疼恶寒身热,脉洪盛
有汗,夏至前,阳旦汤;夏至后,桂枝加石膏升麻汤。无汗,夏至前后,麻黄加知母石膏汤,烦
躁大青龙汤加黄芩,大热栀子升麻汤。
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更遇温热,变为温毒,以前热未已,又感温热,以其表里俱热,病之
最重者也。
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温气,变为温疫。
卷之上
六经(十)
属性:x太阳x 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背强,脉尺寸俱浮。若阳浮而阴弱,为中风自汗;若骨节疼而喘,
脉浮紧,为中寒;或者下之太早,阳发为结胸,阴发为痞气。不渴,小便清,知邪气未入,本禁
利小便。下后脉促,为阳胜阴,故不作结胸,为欲解。脉紧,邪传少阴,令人咽痛。脉弦,邪传
少阳,令人胁拘急。脉细数,为邪未传里而伤气也。脉沉紧,邪传阳明,为里实,必欲呕也。脉
沉滑,传于肠胃,协热利也。脉浮滑,为气胜血虚,必下血也。
x阳明x 身热目疼,鼻干,不得眠,尺寸脉长,若能食,名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
(热传里也);发热恶寒,脉浮而紧(仍在表也);若下之腹满小便难也;若不能食,名中寒。小便
不利(寒则津液不化),手足自汗,此欲作固瘕(寒气结积),攻其热则哕,乃胃中虚冷故也。阳
明反无汗,小便自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冷,必苦头痛(寒邪发于外也)。阳明但头眩不恶
寒(风气攻内也),能食(风也),而咳必咽痛(胃也),此风气攻于内也。又呕多未入府也,虽有
阳明症,不可攻,攻之心下满硬(邪气消灭尚浅);不可攻,攻之利遂不止者死(正气脱也)。阳
明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
有潮热,虽脉迟,此外欲解,可攻里也,大便硬者,承气主之;不硬者,不可攻之。阳明自汗,
禁发汗;小便自利,禁利小便,为重亡津液也。
x少阳x 胸胁痛而耳聋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尺寸脉弦,禁下、禁汗、禁利小便,
治宜和解。耳聋目赤,胸满而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吐则气虚,下则血虚,邪在半表半
里故也。若脉弦细者,邪渐传里也,不可汗,汗之则谵语,调胃承气汤主之。
x太阴x 腹满咽干而吐,食不下,自利不渴,时腹自痛,尺寸脉沉细,(自利不渴寒
也,当温之,四逆也。)若下之,必作痞,若头痛(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