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4-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脉自明矣。凡左右二间。其相反与尺寸同。吴注。反。变也。诊。候也。诸不应者。岁运经候之常也。今乃见者。其 
候变也。变则不应者。斯应矣。)尺候何如。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司天曰上。 
在泉曰下。)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吴注。惟少阴所在则不应。以少阴君也。 
有端拱无为之象。然善则不见。恶者可见。犹无道而失君象也。)(至真要大论) 
【素】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脉至如火薪然。(瞥瞥不定。)是心 
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脉至如省客。(省问之客。倏去倏来。)省客者。脉 
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枣华于夏。)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秋深。)脉至如 
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王注。胞脉系于肾。 
肾脉挟舌本。胞气不足。当不能言。今反善言。是真气内绝而外出也。)脉至如交漆。(交当作绞。)交漆者。左右旁至也。 
微见三十日死。脉至如涌泉。(有出无入。)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气不足而口无味。长夏韭 
英。马注。以少气为句。味韭英而死为句。谬。)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死。 
(瘾疹见于肌上。)脉至如悬雍。(人上 。名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背有十二经之俞 
穴。)水凝而死。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脏菀(郁热。)热。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 
坐。立春而死。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初夏。)脉至如华 
者。(虚弱之意。)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小肠脉入耳中。)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此篇脉名脉状。 
不必强解。以意会之可也。)(大奇论) 

卷下
诊候第五
属性:(诊。非独脉也。有自脉言者。有自证言者。有自形言者。有自色言者。有自声言者。经中五过四失。皆言诊也。 
故分诊候另为一门。此篇皆出素问。故文上不加别识。)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过。差也。 
即病也。)切脉动静。(脉诊。)而视精明。(神诊。精气神明。王注。作目 睛明穴。未确。)察五色。(色诊。)观五脏有 
余不足。六腑强弱。(证诊。)形之盛衰。(形诊。)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 
彼春之暖。为夏之暑。(阳生而之盛。)彼秋之忿。为冬之怒。(阴少而至壮。)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脉因时变。)以 
春应中规。(圆滑。)夏应中矩。(方大。)秋应中衡。(涩平。)冬应中权。(沉石。)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 
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脉与时不相应。与藏不相应者。皆曰相失。分其生克之期日。则可以知死时矣。)微妙 
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 
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心欲虚。神欲静。)春日浮。如鱼之游在 
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以气渐降。如虫之欲蛰藏。)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知内者按而纪之。(内而在脏在腑。)知外者终而始之。(外而在表来经。)此六者。持脉之大法。(四时表里。必须明辨。 
王注。知外谓知色象。似与持脉不合。)尺内两旁。则季胁也。(肋骨尽处名季胁。季胁近肾。尺主之。)尺外以候肾。尺 
里以候腹。(少腹。王注。外谓外侧。里谓内侧。李士材曰。外谓前半部。里谓后半部。)中附上。(中部关脉。)左外以 
候肝。内以候膈。(左手关脉。膈谓膈中。)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右手关脉。)上附上。(上部寸脉。)右外以候肺。 
内以候胸中。(右手寸脉。)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左手寸脉。)前以候前。后以候后。(关前以候前。关后以候后。 
吴注。前指候前。后指候后。亦此义也。)上竟上者。(由尺至寸。)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自寸至尺。)少腹腰股膝胫 
足中事也。(此内经诊法也。吴注曰。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小肠膀胱。居少腹也。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不及胆者。 
寄于肝也。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膻中即心包也。高阳生以大小肠列于寸。三焦配于左尺。命门列于右尺。而膻中 
则不与焉。特以心与小肠为表里。肺与大肠为表里耳。不知经络虽为表里。而大小肠皆在下焦。焉能越中焦而见脉于寸 
上乎。滑伯仁以左尺主小肠膀胱前阴之病。右尺主大肠后阴之病。可称只眼。又灵枢云。宗气出于上焦。营气出于中焦。 
卫气出于下焦。上焦在于膻中。中焦在于中脘。下焦在脐下阴交。故寸主上焦。以候胸中。关主中焦。以候膈中。尺主 
下焦。以候腹中。今列三焦于右尺。不亦妄乎。又肾虽一脏。而有左右两枚。命门穴在督脉第七椎两肾之间。一阳居二 
阴之中。所以成乎坎也。内经并无命门之经。何以循经而见脉于寸口乎。)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吴注。 
浮取之而脉沉。为病在里。)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沉取之而脉浮。为病在表。)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 
清也。(上部盛而下无阳气。升而不降。故腰足冷。)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下部盛而上无阳气。降而不升。 
故头项痛。甲乙经作推而上之。下而不上。推而下之。上而不下。文尤顺而义同。昂按。此即五常政大论所谓上取下取。 
内取外取。以求其过是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脉少血少。故有腰痛脊痛。不仁不用等病。)(脉 
要精微论)诊病之始。五决为纪。(以五脏之脉。为决生死之纲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始。病源也。母应时旺气也。) 
所谓五决者。五脉也。(即五脏之脉。)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相。犹色也。)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 
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赤(色赤。)脉之至也。喘(脉来喘急。)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 
(心 
肺藏高。故皆言喘。喘为心气不足。坚为病气有余。痹者。藏气不宣行也。)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 
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金火相战。)得之醉而使内也。(酒味辛热。助火 
克金。加之使内。则肾气虚。虚必盗母气以自养。肺金益衰。而不能行气。故气积于胸中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 
(长而弹手。为弦紧为寒。)有积气在心下。支 。(支主 胁。肝主胁。胁近心。故曰心下。)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 
疝同法。(肝脉络阴器。故疝亦属肝病。)腰痛足清头痛。(肝脉所过。阴脉者。下行极而上。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 
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王注。若肾气逆上。则为厥疝。不上则但为脾积。)女子同法。(女子亦有疝。 
但不名疝而名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脾主四肢。风木克土。)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上字未详。马注。尺 
脉之上。坚而且大。)有积气在少腹与阴。(阴器。)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湿气趋下。必归于肾。)(五脏生成 
论) 
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气血。通决死生。为之奈何。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九为奇数之极。)一者天。 
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 
疾。上部天。两额之动脉。(额两旁动脉。王注。足少阳脉气所在。)上部地。两颊之动脉。(鼻之两旁。近巨 之分动脉。 
足阳明脉气所行。)上部人。耳前之动脉。(耳前陷中动脉。手少阳脉气所行。)中部天。手太阴也。(谓肺也。寸口中经 
渠穴动脉。)中部地。手阳明也。(谓大肠。手大指次指歧骨间。合谷之分动脉。)中部人。手少阴也。(谓心脉。掌后锐 
骨之下。神门之分动脉。)下部天。足厥阴也。(谓肝脉。毛际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里之分阴股中动脉。女子取太冲。 
在足大趾本节后二寸陷中。)下部地。足少阴也。(谓肾脉。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太溪之分动脉。)下部人。足太阴也。 
(谓脾脉。足鱼腹上。越两筋间。阴股内箕门之分动脉。)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天以候 
肺。地以候胸中之气。(肠胃。)人以候心。上部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而成天。三而 
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王注。肝藏魂。肺 
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志。是谓神藏五。一头角。二耳目。三口齿。四胸中。是谓形藏四。张注。形藏四。谓胃 
大小肠膀胱。藏有形之物也。胆无出无入。三焦有名无形。皆不藏有形者也。于理亦通。但于本文欠贯。马注。古人诊 
脉。凡头面手足之动脉。无不诊之。犹伤寒论多以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