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阳主表。故先受邪。阳邪传入少阴之里。少阴经气。随太阳而逆上。)劳风法在肺下。(肾劳因风而得。故名劳风。
肾脉入肺。受风邪在肺下。)使人强上冥视。(头项强。好闭目。)唾出若涕。(肾为唾。肺为涕。肾热薰肺。故然。)恶风
而振寒。(阳气内伐。不能卫外。故内发热。而外恶寒。)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蕴热所结。)从口中若鼻
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有病肾风者。面 然。(头面足 。 然而肿。)壅害于言。(肾脉循喉咙。挟舌本。)
可刺不。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至必少气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
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
虚者。阳必凑之。(少阴气虚。太阳之热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热邪传入膀胱之府。)
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胃不和。则卧不安。)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肾中水气。上迫于肺。水热穴论。本在肾。
末在肺。示从容论。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
之所居。(背为阳。腹为阴。)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
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
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他脉亦有行足者。然胃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者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
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逼肺。(气。即火也。)心气不得下通。(心主血。)故月事不来也。(评热病论)
【素】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虚胀如鼓。亦名蛊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药病相知。)
二剂已。(其方用羯鸡矢。干者八合。炒香。以无灰酒三碗。煎至一半。滤汁。五更热饮则腹鸣。辰巳时行黑水二三次。
次日觉足面渐有皱纹。又饮一次。渐皱至膝上。则愈矣。吴鹤皋曰。朝宽暮急。病在营血。鸡矢秽物。从阴化。可入营
血。又气悍能杀虫。又说。羽虫无肺。故无前阴。其矢中之白者。精也。又云。醴乃熟谷之精。能补中土而行营卫。)有
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肝气臊。肺气腥。臭。气也。)出清液。(鼻流清涕。肺虚。)先唾血。(肝
肾虚。)四肢清。(冷也。脾虚。)目眩。(肝血不足。)时时前后血。(二便便血。)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
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肾主闭藏。肝司疏泄。酒色无节。故男为精血衰少。女为月事不来也。)
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曰伏梁。(此藏之阴气。诸注皆云。与心积伏梁不同。昂按。脉要精微论。以少腹有
形。为心疝。亦与此不同。)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冲带二脉部分。)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此下则因阴。(前
后二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生当作出。)侠(太素作使。)胃脘内痈。(以本有大脓血。在肠胃之外也。)此
久病也。难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脐下去心稍远。犹可渐攻。)人有身体髀股 皆肿。环脐而痛。
病名伏梁。(王注。谓亦冲脉为病。冲脉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髀股 皆其经脉所过。)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
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腔中空掖处名肓。肓之原出于脖 。一名气海。一名下肓。故曰脐下。)不可
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动之。以毒药攻之也。当渐施升散之法。此段与奇病论同。)(腹中论)
【素】人有重身。(怀妊。)九月而喑。(哑也。九月足少阴脉养胎。)此胞之络脉绝也。(为胎所碍。而脉阻绝。)胞
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无治也。当十月复。(十月分娩。则阻者通。)人有病头痛。以数岁
不已。此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为髓海。)脑逆(寒气上逆。)故令头痛。齿亦痛。(齿为骨余。)
病名曰厥逆。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五味之气。)名曰脾瘅。(热也。)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
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脾在味为甘。)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久则成消渴病。)治之以兰。(兰草。)除陈气也。(陈郁之气。)有病口苦者。名曰胆瘅。(胆热。)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胆脉挟咽。肝脉循喉。)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肝主谋虑。胆主决
断。虚故不决。)气上溢(胆热上逆。)而口为之苦。(吴鹤皋改胆虚作胆嘘。欠通。气上溢。即嘘字之义。)有癃者。一
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头膺如格。人迎躁盛。(经曰。人迎者。胃脉也。)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
如发者。此不足也。病在太阴。(右手气口。太阴肺脉反微细。病有余而脉不足。是脉与病相反也。)其盛在胃。(左寸口
人迎躁盛。热如炭。颈膺格。所谓三盛。病在阳明也。)颇在肺。(喘息气逆。偏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
五有余。(身如炭。颈膺格。人迎盛。喘息。气逆。)二不足也。(溲数。脉微。)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
不里。亦正死明矣。(欲泻则里虚。欲补则表盛。)人生而有病巅疾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
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王注作头首之疾。昂按。病由惊起。巅当作癫。若云巅顶。不知是何病也。)(奇病论)
【素】人病胃脘痈者。当候胃脉。沉细者气逆。(右关阳明。多血多气。不当沉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右
关胃本脉沉细。而左寸人迎反盛。所谓三盛。病在阳明也。)人迎者。胃脉也。(王注。结喉旁人迎穴动脉属胃经。今作
左寸口脉。)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肺者脏之盖也。(灵枢九针篇。五脏之
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肺火盛则喘促奔迫。)有病怒狂者。生于阳也。
治之奈何。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病能论)
【灵】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散。经络厥绝。脉
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人之欠者。(俗名呵欠。)何气使然。卫气昼日行于阳。
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夜卧之余。阳气未尽得上。)阳
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人之哕者。何气使然。
(说
文曰。哕。气牾也。辨者谓是呃逆。东垣以哕为干呕之甚者。人或非之。按素问宝命全角篇曰。病深者。其声哕。哕主
声言。则非呕吐明矣。古方书无呃字。或作咳逆。俗名呃忒。)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
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昂按。呃逆有实有虚。有寒有热。病原病候。种种不同。
此特言其一端耳。若以哕作呕吐。则呃逆亦病中要症。二经岂漫无一字及之哉。)人之噫者。何气使然。(俗作嗳。气阻
而嗳以通之。)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经曰。心为噫。阳明络属心。阴气盛而上走阳明。
故噫。)人之嚏者。何气使然。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鼻为肺窍。心脉入肺。嚏则肺气通。)人之哀而泣
涕出者。何气使然。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耳目皆宗脉之所聚。)上液之道也。(液上升之道路。)
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感则液道开。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
灌精濡空(孔。)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素
问言泣涕。见后解精微论。)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忧思则心系急。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人之涎
下者。何气使然。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廉泉。舌本穴名。阴维
任脉之会。昂按。风中舌本则舌纵难言。廉泉开而流涎沫。此云虫动。尚有未该。)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耳者宗脉
之所聚也。(此论他书不载。仅见于此。昂按。人夜卧之时。五官皆不用事。惟耳能听。岂非以宗脉所聚。故能有所警觉
也乎。又人在母腹中。仅一血胚。闻雷霆火爆之声。则惊而跳。此时五官未备。而闻性已与外物相通。故楞严二十五圆
通。独重耳根。孔子亦言。六十而耳顺。则耳之异于诸官也明矣。)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流。)脉有所竭者。
故耳鸣。(即下文上气不足。耳为之苦鸣之义。)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此厥逆走上。(火气上逆。)脉气使然也。(使
然。一作辈至。)少阴气至则啮舌。(舌为手少阴心之窍。)少阳气至则啮颊。(手少阳三焦脉下颊。足少阳胆脉加颊车。)
阳明气至则啮唇矣。(手阳明大肠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