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外科选要-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补 石斛 牡蛎 甘草梢 
泻 木通 赤茯苓 车前子 紫苏 羌活 本 槟榔 大黄 瞿麦 
温 巴戟天 茴香 乌药 砂仁 益智仁 
凉 滑石 木通 栀子 茅根 车前子 猪苓 泽泻 芒硝 
引经 羌活 本 黄柏 
足厥阴肝经 
补 当归 熟地黄 酸枣仁 阿胶 木瓜 沙参 薏苡仁 枸杞子 菟丝子 山茱萸 白术 莲肉 甘草 蒺藜 
泻 白芍药 赤芍药 柴胡 青皮 枳实 青黛 羌活 木贼 甘菊 蒲黄 桃仁 蔓荆子 常山 五灵 
脂益毒草 前胡 
温 木香 肉桂 香附子 
凉 黄连 黄柏 胡黄连 龙胆草 草 
决明 牛黄 羚羊角 车前子 甘菊花 地榆 
引经 川芎(行上) 青皮(行下) 柴胡 乌梅 
足少阳胆经 
补 当归 酸枣仁 山茱萸 五味子 
泻 柴胡 青皮 黄连 白芍药 川芎 贝母 栝蒌 钩藤 天竺黄 
温 干姜 肉桂 陈皮 半夏 
凉 黄连 黄芩 柴胡 竹茹 甘草 
引经 川芎(行上) 青皮(行下) 柴胡 
足太阴脾经 
补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白芍药 山药 莲肉 白扁豆 木瓜 蒺藜 当归 黄 薏苡仁 芡实 
陈皮 大枣 眼圆肉 
泻 枳实 大腹皮 山楂 麦芽 神曲 半夏 南星 槟榔 三棱 莱菔子 升麻 防风 石膏 猪苓 
元胡索 桑寄生 
温 砂仁 白豆蔻 藿香 破故纸 黑干姜 官桂 大附子 苏叶 肉果 木瓜 苍术 吴茱萸 丁香 
凉 黄连 元明粉 竹沥 连翘 大黄 
引经 白芍 麻黄 大枣 莲肉 
足阳明胃经 
补 人参 白术 黄 石斛 山药 莲子 芡实 薏苡仁 糯米 白糖 
泻 枳实 浓朴 大腹皮 前胡 三棱 莪术 槟榔 大黄 石膏 礞石 
温 肉桂 肉果 大附子 砂仁 藿香 半夏 苍术 白豆蔻 川芎 香附 干姜 
凉 葛根 知母 石莲子 栀子 滑石 竹茹 胡黄连 
引经 葛根 升麻 白芷 
手太阴肺经 
补 人参 沙参 黄 麦冬 阿胶 五味子 紫菀 百部 知母 款冬花 木瓜 山药 茯苓 蒺藜 
泻 防风 苏梗 羌活 前胡 生姜 
桑白皮 苏子 橘红 石膏 杏仁 贝母 栝蒌 南星 枳壳 薄荷 白芥子 白芍 元胡索 葶苈 鼠粘子 
莱菔子 香薷 荆芥 
温 干姜 生姜 半夏 白豆蔻 缩砂 木香 藿香 桂枝 香附 麻黄 
凉 枯芩 竹叶 竹沥 童便 羚羊角 马兜铃 山栀 天门冬 元参 桔梗 藕节 枇杷叶 元明粉 地骨皮 
引经 白芷 升麻 葱白 生姜 
手阳明大肠经 
补 莲肉 糯米 白砂糖 薏苡仁 粟壳 木香 肉豆蔻 龙骨 牡蛎 
泻 大黄 芒硝 枳实 桃仁 槟榔 葱白 麻仁 
温 人参 干姜 半夏 肉桂 吴茱萸 
凉 黄芩 槐花 大黄 地榆 胡黄连 连翘 石膏 秦艽 
引经 葛根 升麻 白芷 
足少阴肾经 
补 杜仲 菟丝子 蒺藜 破故纸 山茱萸 山药 石斛 巴戟天 人参 白术 当归 熟地 枸杞 五味 
牛膝 龟板 淫羊藿 何首乌 鳖甲 鹿茸 鹿角 龙骨 牡蛎 续断 肉苁蓉 韭子 覆盆子 
泻 泽泻 猪苓 知母 元胡索 甘草 茯苓 木通 
温 大附子 桂心 破故纸 黑干姜 缩砂 仙茅 沉香 
凉 黄柏 知母 丹皮 天门冬 地骨皮 山栀 元参 竹沥 
引经 独活 肉桂 牛膝 盐 酒 
足太阳膀胱经 
补 龙骨 续断 益智仁 橘核 
泻 猪苓 泽泻 滑石 车前子 木通 瞿麦 茯苓 
温 茴香 乌药 沉香 山茱萸 桂枝 麻黄 缩砂 
凉 胆草 石莲子 防风 羌活 蔓荆 
子茵陈 葶苈 大黄 黄柏 石膏 
引经 本 羌活 黄柏 
手少阳三焦经 
补 人参 黄 白术 藿香 
泻 柴胡 枳壳 枳实 青皮 山慈菇 
温 大附子 浓朴 干姜 沉香 
凉 连翘 滑石 胆草 地骨皮 
引经 柴胡 川芎 青皮 

卷下
散品
属性:凡药之性轻虚者,诸脏腑皆能发散,是以不属经络也。 
羌活 独活 升麻 防风 荆芥 细辛 本 麻黄 秦艽 防己 牛蒡子 香薷 夏枯草 山豆根 五灵 
脂射干 青蒿 葱白头 漏芦 蝉蜕 

卷下
走品
属性:凡药之体重浊者,诸脏腑皆能走泻,是以不属经络也。 
川乌 草乌 三棱 莪术 威灵仙 穿山甲 葶苈 海藻 昆布 五加皮 抚芎 常山 青黛 巴豆 
益母草 桑寄生 

卷下
标使治宜
属性:如肿疡初起,审症处分,必以一药为标使。如神授卫生散,用金银花、当归、苍术。 
复煎散,用苍术。十全大补汤,用夏枯草。蜡矾丸,用菊花汤。通圣散用漏芦之类。每用 
一两煎汤,复煎群药,其应如响,此飞霞子之秘廖也。丹溪云∶阿胶饮,牛胶丸,属金 
属土,实大肠,壮胃止泻,黄蜡丸入大肠有补,国老膏化毒行经,远志酒,金银花酒,皆 
有补性,归血归心,善用者以之配入,肿疡之散结,溃疡之补虚,亦奏捷效,宜触类而 
长之可也。又如诸毒生于巅顶者,诸药俱宜 
酒浸、酒炒、酒煎、酒服,为使为因,所为在上者,因而越之也。 

卷下标使治宜

属性:书云∶汗之则疮已,为外有六经之形症,内无便溺之阻隔,饮食如故,两便自调,知 
不在里也。左脉洪缓,关脉带弦,外感客邪也,故宜汗之,使荣卫通,邪气去矣。如冬 
月寒致腠理,必用辛温之剂以托之,如托里温中汤,绀珠丹之类。又云∶助表不以取汗 
为功,为蟾酥朱砂雄黄等解毒之类,乃取汗之峻剂也。又云∶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 
汗之则痉,为无表症也。即有表症,然亦不可大汗,大汗则表虚不脓,后必难治。汗出 
不利小便,汗止则阳气复,小便自利也。 

卷下标使治宜

属性:肿疡时见五实者,为邪气在里,宜寒凉药攻利之。如内疏黄连汤之类,次以托里排 
脓之药补之,溃疡时虽有口干便闭等症,由内亡津液所致,必脉细而数,口和而干,食 
少喜热,乃虚火也。惟补气血,养津液,健脾胃,则二便自和,庶无变症,如小便闭,虽 
肿疡时不必猪苓泽泻以导水。惟用参 归芍及托里消毒散消息之自效。疮疡面赤,火郁 
也,发之。见风脉风症者,散之。大便燥急者,润之。郁冒者,为昏迷也,俱宜汗之。以 
上之症,慎不可下,是以疮疡惟在闭而不结,通而不泻为规。 

卷下标使治宜

属性:疮疡作渴,不问肿溃。但脉数发热而渴,用竹叶黄 汤。脉不数,不发热,或脉数无 
力而渴,或口干,用补中益气汤。若脉数便秘,用清凉饮。尺脉洪大,按之无力而渴,用 
加减八味丸。若治口燥舌黄,饮水不歇,此丸尤妙。(大法) 
疮疡作渴,若 痛发热,便利调和者,上焦热也,用竹叶石膏汤。肿痛发热,大便秘 
涩者,五内热也,用四顺清凉饮。 肿痛甚者,热毒蕴结也,用仙方活命饮。漫肿微痛 
者,气血虚壅也,用补中益气汤。若因胃火消烁,而津液短少者,用竹叶黄 汤。若因 
胃气虚,而不能生津液者,用补中益气汤。若因胃气伤,而内亡津液者,用七味白术散。若 
因肾水干枯作渴,或口舌干燥者,用加减八味丸。或先口干作渴,小便频数,而后患疽, 
或疽愈后,作渴饮水,或舌黄干硬,小便数而疽生者,尤恶候也,苟能逆知其因,预服 
加减八味丸,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可免后患。(薛氏) 
痈疽发渴,乃气血两虚,用参 以补气,归芍以养血,或忍冬丸,黄 六一汤(丹溪)。疮 
作渴甚急,与神仙追毒丸。取下恶毒,清膻汤,千金漏芦汤,五香连翘汤,六味车螯散, 
万金散,皆可选用。利后仍渴,却用生津补气药,津液生,气血完,渴自止(伍氏)。大渴而 
与利药,非明示脉证,何以知其当下!后言利后仍渴,却用补药,又不明示脉证,恐是 
但有大渴,必下。下后尚渴,方与补药,古人治未病如此,用药可乎?况渴属上焦,当 
肿疡时,犹或可用。若溃后渴,多因气血之虚,何待利后方议其虚也?(丹溪) 
口干与口渴不同,不宜用丹溪镇坠,用之其祸如反掌。用桑枝煎,五味汤,以救阴 
水(《精要》)。丹溪曰∶此妙方也。而不言食味起火,怒气生火,房劳激火,吾恐渴亦未易除也。 
病疽愈后发渴,多致不救,惟加减八味丸最妙。盖痈疽多因虚而得,疽安而渴者,服 
此丸则渴止。安而未渴者,服此丸永不发渴。或未疽而先渴者,服此不惟渴止,疽亦不作。(李氏) 
前证属肾水枯涸,虚火上炎,口干作渴,饮水无度,或舌黄作裂,小便频数,或痰气 
上壅,烦躁不宁,或二三年先作渴饮水,或口舌生疮,两足发热,痰气上壅,或疮愈三 
四年,而口干作渴,小便频数,急用前药,多 
有复生者,能逆知其因?预服前丸,可免此患。若兼手足厥冷,真阳虚也,宜服八味丸。 
大凡疮后审其肾水不足,用加减八味丸。中气虚弱,用补中益气汤。气血虚弱,用十全 
大补汤。阳气虚寒,加姜桂。如不应,用八味丸。(薛氏) 
x托里消毒散加减法x 
饮冷作渴,热毒也,加赤小豆知母。如不应,暂用竹叶黄 汤。善食作渴,胃火也, 
加石膏山栀天花粉。如不应,暂用竹叶石膏汤。食少体倦作渴,胃气虚也,去连翘金银 
花,加人参白术。如不应,暂用补中益气汤。脓多作渴,气血虚也,去三味,加熟地五味 
子。如不应,暂用十全大补汤,加五味子麦门冬。口干舌燥,肾气虚也,去三味,加熟 
地山茱萸山药。如不应,兼六味丸。又不应,佐以补中益气汤。自汗内热口干,胃气虚也, 
去三味,加参 归术。如不应,暂用六君子汤。盗汗内热口干,阴血虚也,去三味,加 
熟地麦冬五味子。如不应,暂用当归六黄汤。 
x竹叶黄 汤x 治痈疽大渴,发热或泻,或小便如淋。薛氏曰∶渴乃七恶中之一也。此 
方治之,其功甚捷。亦有左手脉浮大而热,或渴者,宜发散表邪。右手脉沉实而热,或渴 
者,宜疏去内邪。若溃后作渴,或小便如淋,或脉大无力者,属气血虚也,宜大补气血。亦 
有溃后热不止,或作渴,遂以为败证不治。若素有胃火,或胃经热毒未尽,胃脉尚数者,仍 
宜服前汤,服而脉反大,热渴愈作,斯为败证,盖因真气虚而邪气实也。今之溃疡,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