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促 经并无文。释曰∶其促有五。一曰气。二曰血。三曰饮。四曰食。五曰痰。但藏热
则脉
结 为痰。为饮。为血。为积。为气。释曰。气寒脉缓则为结。数则为促。虽缓数不
同。
散 经无文。释曰∶六腑气绝于外。则手足寒上气。五脏气绝于内。则下利不禁。甚者
不仁
革 为满。为急。为虚寒相搏。妇人半产漏下。释曰∶革者革也。固结不移之状。三部
应之
代 一藏绝他藏代至。释曰∶代真死脉。不分三部。随应皆是。
如前所列。皆本圣经。学人当熟读。令心开眼明。识取体状。然后交络互识。所谓六经
流注
如
卷四方脉总论
九道脉名
属性:一。长者有余而过也。故属于阳。其脉举按皆有余。冉冉寻之。往来流利。出于三关。
如持
法宜
二。短者不及之脉。故属于阴。凡物短长。各有所宜。适当其可。然后为中。夫长短未
始有
往来
搏。
三。虚者阴也。不实之象。阳为实。阴为虚。阳气自得传。肝气不胜。则少力多惊。故
其脉
原其
四。促者阳盛也。阳邪上忤。气有偏盛偏衰故也。其脉指下按之有余。举之洪数。下游
三关
阳邪
聚忧
死。
五。结者阴盛也。真阳已极衰弱也。夫脾布中和。因阳而发。阳衰阴盛。则脾气忤而不
能施
阴
结
六。代者阴也。内经曰∶代则气衰。盖心散则气衰。不能下应于土。脾不得安其常。故
脉代
形容
七。牢者坚也。固围之象。气之郁结故若是。仲景云∶寒则牢坚而沉结。指下寻之不见。
举
按
经脉之所本。而平人之常气皆禀于胃。今已脾胃不能符合。则生生之道。曷可全乎。法以牢
为水火相刑、必死之候。
八。动者阳与阴相搏也。仲景云∶阴阳相搏。名曰动。又曰∶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
厥厥
虚劳
女子
九。细者精气虚弱之极。而形容不足。内经曰∶细则气少。其脉之状。稍稍应指。往来
如绵
道由
缓也
卷四方脉总论
九道脉主治
属性:一。长者阳也。洁古云∶长法干。此阳明脉。故尺寸俱长。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当汗。
阳
长脉迢迢度三关。指下时来又却还。阳毒在脏三焦热。徐徐发汗始能安。
云岐曰∶阳毒在脏。何由言发汗。非在五脏之本。阳毒之气在五脏之标。何为五脏之本。
肝
为在标之深远也。急则邪不能出。发之以升麻汤。发在阳明标。一法加羌活麻黄。中治法以
地骨皮散。治浑身壮热。
地骨皮 茯苓(各半两) 柴胡 黄芩 生地黄 知母(一两) 石膏(二两) 如
汗已
多。加知母。 咀。入生姜煎。徐徐发者。汗之缓也。
二。短者阴也。主四肢恶寒。腹中生气。宿食不消。短法坤。腹中有宿食当下之。短主
阴成
短脉阴中有伏阳。气壅三焦不得昌。脏中宿食生寒气。大泻通肠必得康。
宿食生寒气。何由通畅。谓阴中伏阳故也。使三焦之气宣行于上下。故用巴豆动药也。
外药
三。虚者阴也。主少力多惊。心中恍惚。小儿惊风。虚怯离。虚脉者离火也。中虚之象。
心
恍惚心中多悸惊。三关定息脉难成。血虚脏腑生烦热。补益三焦便得宁。
恍惚者。阳主动之貌。脉难成。往来之象。烦热者。血虚也。欲令气血实。故补益三焦
命门
柴胡(去苗) 黄芩(各一两) 地骨皮 人参 知母 半夏(制) 茯苓(各一两) 炙
甘草(三
汤治之。
四。促者阳也。促脉象坎。主中盛满之象。遇坎而退。则是脉八九至并寸口。渐渐退则
活。
促脉前来已出关。常居寸口血成斑。忽然渐退人生也。若要痊除命在天。
升多而不降。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渐退者。以阳得阴则解。如散丝者、独阳脱阴。
知
五。结者阴也。主四肢气闷。连痛。时来结脉。象兑金。动而有止曰结。应腹中之右旁。
故
积气生于脾脏旁。大肠疼痛阵难当。渐宜稍泻三焦火。莫谩多方立纪纲。
生气。是三焦之气。旺于脾脏旁。脾受湿而反热。传至大肠。故发疼痛。乃大肠金受三
焦火
六。代者阴也。主形容羸瘦。口不能言。不因病羸瘦。脉有止曰代。代真死脉也。若暴
损气
人参 白茯苓 熟生黄 甘草(炙) 地骨皮(各半两) 黄 白芍药 桔梗 天门
冬
半夏
食前
服。
代脉时时动若浮。再而复起似还无。三元正气随风去。魂魄冥冥何所居。
浮甚阳太过。沉甚阴太过。浮甚八至九至死在外。沉甚一至二至死在内。脾脉居中土之
象。
七。牢者阴也。牢脉象震。其脉不来不往曰牢。其性紧而急。前后水火相乘之象。水能
克火
脉入皮肤辨息难。时时气促在胸前。只言水火相刑克。欲要痊除更问天。
牢者木也。前后有水火相乘之象。以牢为阴。助水克火。故云命在天。又云。水火并于
胸。
八。动者阴也。主四体虚。崩中血痢。动脉象艮山也。不来不往曰动。山止之貌。动而
不移
动脉根源气主阴。三关指下碍沉沉。血山一倒经年月。志士名医只可寻。
以卫为叶。荣为根。血去则根亡而叶凋。此脉寸有尺无。绝无根叶。此尺脉第三同断病
也。
当归 白芍药 地黄(熟用) 白术(各一两) 人参 干姜(炮) 茯苓 桂(各半
两) 上
咀
九。细者阴也。主腰酸髓冷。乏力折精。肾无所养。阳不荣于下。阴不荣于上。阴阳不
能相
乏力无精胫里酸。形容憔悴发毛干。如逢冬季经霜月。不疗其 必自痊。
细脉象巽风也。为木。风主发。阳气内不润于皮毛。致毛发干。至秋则失。秋时气平。
故不
解肌
葛根 黄芩(各一两) 麻黄(去节半两) 赤芍药(四钱) 上 咀。一两。生姜七
片。水
二盏
之。
卷四方脉总论
十怪脉名
属性:一。釜沸之状。如汤涌沸。指下寻按之。中央起四畔倾流。有进有退。殊无息数。但见
其为
火从
阳。
守也
流乎
来而
二。鱼翔之状。宛如鱼游于水面。但尾掉而身首俱不动。其脉浮于肤上。不进不退。指
下寻
者也
相使
知病
日中死。日中占夜半死。
三。弹石之状坚而促。来迟去速。指下寻之。至搏而绝。喻如指弹石。辟辟然坚而不可
入。
为可
素问云
脉独见
四。解索之状。指下散乱。息数无准。或聚或散。如绳索之解、而无收约。由肾与命门
气皆
包而
实者
形于
五。屋漏之状。如屋之漏。滴滴然不相连续。或来或止。时动时复。其诊亦如之。谓之
虚屋
脉
能
六。虾游之状。指下寻之。若虾游于水面。不进不退。瞥然惊掉而去。冉冉寻之。杳然
不见
须臾复于指下隐隐而来。应诊不动。倏尔还去。脉之异状。间忽有全类此者。故目之曰
虾游
相附
扬矣
则形
七。雀啄之状。来而急数。频绝而止。良久准前复来。若雀啄食之状。盖来三而去四也。
由
五
者
八。偃刀之状。寻之如循刀刃。责责然无进无退。其数无准。故曰偃刀。由心元血枯。
真火之象。无所归宿。而胃气独居。不能相为导续。是伤于真心者如此。心主血也。肺主气
也。
之为
而死
九。转豆之状。脉来应指。混然如豆之周旋展转。不进不退。殊无息数。故谓之转豆者。
不
象
十。麻促之状。应指如麻子之戚促。散乱分杂。殊无均和之意。盖麻之生也。其征不一。
谷
轻者三日而死。重者寅时死矣。
卷四方脉总论
辨脉动止投数法
属性:脉一动一止二日死。一经云一日死。脉二动一止、三日死。脉三动一止四日死。或五日
死。
动一
云立
云立
立秋
十动
脉来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藏无气。却后春草生而死。脉来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藏无气。却后
三岁
藏无
脉一来而久住者宿病在心主中。脉二来而久住者病在肝支中。脉三来而久住
下。脉四来而久住者病在肾间。脉五来而久住者病在肺支间。
五脉病。虚羸人得之者死。所以然者。药不得而治。针不得而及。如是壮盛人可治。气
全故
卷四方脉总论
五用乖违病脉
属性:察脉必以人迎气口分内外所因者。乃学诊之要道也。所以脉赞云∶关前一分。人命之主。
然
气
外
能
助发宿蕴。其所以应于气口者。正由七情郁发。因食助见。本非宿食能应气口。且如宿食脉
。有浮大而微涩者。有数而滑实者。在阴则涩。在阳则滑。宿食不化。脉则沉紧。宿食成瘕
脉则沉重。此等各证。皆曰伤胃。曾何关于气口耶。且如疲极筋力。其脉弦数而实。筋痛则
动。皆伤肝也。凝思则滑。神耗则散。皆伤心也。弦动耗气。脉濡而弱。叫呼走气。脉散而
急。皆伤于肺也。房劳失精。两尺浮散。男子遗精。女子半产。弦大而革。皆伤肾也。
况脏寒蛔厥。脉自微浮。及为紧滑。胃虚不食。其脉必缓。亦有微濡。五饮停伏。浮细
而滑
细滑
六聚
洪疾
而不
邪来
邪遁
如诊得此等脉证。虽与人迎气口相应。亦当分数推寻。三因交结。四句料简。所谓单内
单外
脉多
气。
卷四方脉总论
诊百病决死生法
属性:诊人温病。三四日不得汗出。脉大疾者生。脉细难得者死。诊人温病。穣穣大热。其脉
细小
见者
急螈
热病
得汗
也。
病已得汗。热未去脉微躁者。慎不得刺治也。热
不出。必不治。诊癫病。脉实坚者生。脉沉细小
者死。若腹大胀、四肢逆冷。其人脉形长者死。
大疾者死。诊人肠 下脓血。脉沉小流连者生。
浮者死。诊洞泄食不化下脓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