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滑
尺脉
数。
经络
便脱
小便
卷二方脉总论
脉法赞
属性:肝心出左 脾肺出右 肾与命门 具出尺部 魂魄谷神 皆见寸口 左主司官 右主司
府
后
病治
有三
时动
寸参
为具
衡铨
循环
急弦
亦然
若神
卷三方脉总论
辨七表八里脉法
属性:浮、芤、滑、实、弦、紧、洪。为七表。迟、缓、涩、微、沉、伏、濡、弱。为八里。
浮为中风。左手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关脉浮。腹胀胃虚。尺脉浮。大便难。右手
寸口
芤为失血、及血实。左手寸口脉芤。吐血或衄血。关脉芤。大便下血。尺脉芤。小便赤
及下
滑为吐逆。寸口滑。胸满气逆。关滑。胸中寒、吐逆、不欲食。尺脉滑。为下痢。妇人
月信
实为下痢。寸口实。胸中热。关脉实。腹中满。寒疝。气急下痢。尺脉实。小腹满痛。
小便涩。弦为拘急。寸口脉弦。胸中急痛。关脉弦。胃中寒。心下拘急。尺脉弦。小腹急满。
左右弦
紧为痛。寸口脉紧。头中痛。关脉紧。心下痛。尺脉紧。脐下痛。左右紧。皆主痛也。
洪为热,寸口脉洪。胸胁热满。关脉洪。胃中有实热。吐逆无常。尺脉洪。小腹满。阴
中痛
迟为寒。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关脉迟。中焦有寒。尺脉迟。下焦有冷。左右迟、皆主
寒。
缓为风结。寸口脉缓。皮肤不仁。关脉缓。腹中有风结。尺脉缓。下焦有寒。左右缓、
皆主
微为气结。寸口脉微。上焦寒。气痞结。关脉微。胃中寒。心下痛、 然。尺脉微。
小腹
涩为血滞。寸口脉涩。阳气虚。卫气虚不足。关脉涩。心血气虚。荣气不足。尺脉涩胫
逆
沉为水。寸口脉沉。胸中有寒饮。关脉沉。心下满、短气。尺脉沉。腰痛、脚弱。急有
水气
伏为物聚。寸口脉伏。胸有物聚。关脉伏。有水气溏泄。尺脉伏。水谷不化。左右伏。
皆有
濡为虚损。寸口脉濡。气少、虚损、多汗。关脉濡。苦下重、虚弱。尺脉濡。发热、恶
寒。
弱为筋痿。寸口脉弱。阳气虚。汗自出。关脉弱。胃气不足。小热大虚。尺脉弱。骨肉
酸疼
浮芤相搏。中风衄血。浮滑相搏。中风吐逆。浮实相搏。中风、下痢。浮弦相搏。中风
拘急
卷三方脉总论
论七表形候歌
属性:浮如指下捻葱叶。 浮者,阳也。主风虚运动之候。浮应东方木。木生风。故脉高虚而
浮泛
下捻
紧。
关浮
芤则中虚有两头。 芤者阳也。荣卫妄行。失血之候也。气则关膈不能续。故脉来指下
寻之
气既
谓
血
滑似动珠往来利。 滑者阳也。主气交并。逆动之候也。滑应北、方壬癸水。故脉往来流利
。圆滑如珠。象水貌也。其状指下寻之。三关如珠动。按之则定不出。圆圆凑指滑利。若按
动珠之状。谓之滑。滑者。阴气壅阳气虚。滑而数者。主寒热。滑而洪者。主吐逆翻胃。紧
滑者。主体倦小肠急痛。微滑上部或冷逆。下部则下痢气痛。寸滑、主上吐逆。关滑、胃中
积冷。尺滑、主上热下冷而虚躁也。
实向浮中取次求。 实者、阳也。象中央戊己土之位。故体来实。高下取之皆有。主三
焦满
沉。
中
弦若筝弦时带数。 弦者阳也。象东方木位。气血收敛之貌。指下寻之、脉若筝弦而小
直。气血收敛。筋脉不能舒畅。故脉象弦貌。按之不足。举之有余、若筝弦小直。时带数、
曰弦。主拘急、劳急。体痛、乏力、虚汗。寸弦。头目痛。关弦。胸积冷。胃中时逆、恶寒。
尺
紧伏琴弦促轸留。 紧者阳也。主三阳并盛。风气搏击。伏于阳络之候也。故寻之三关
通度
。紧急如促琴轸。此由阴阳相搏。气血交争。指下寻之有余。举之指下数而并非洪也。紧脉
形大于弦。故似琴弦状、曰紧。紧主狂躁。而神乱不定。或紧滑。则吐逆寒热。紧而甚数。
主热体疼。寸紧。主头疼。关紧。主胸膈疼。尺紧。主丹田急痛。
洪举有余来极大。七阳为表定其由。 洪者阳也。应南方火。主荣络大热而气灼烁之候。
脉
实
吐
卷三方脉总论
七表病脉
属性:浮为在表。 为风(应人迎)。为气(应气口)。为热。为痛。为呕。为胀。为 。为喘。
为厥
浮大、为鼻塞。浮大长、为风眩、癫疾。浮滑疾为宿食。浮大而涩为宿食滞气。浮短为
肺伤
小便
芤为失血。微芤、为衄血。寸芤。为吐血。关芤。为大便出血。尺芤。为下焦虚。小
便出
滑为吐。为满。为咳。为热。为伏痰。为宿食。为蓄血。为经闭。为鬼疰。为血气俱
实。
滑散。为瘫缓。滑大。为结热。滑实。为胃热。和滑。为妊娠。滑而大小不匀。必吐。
为病
实为热。 为呕。为痛。为气塞。为喘嗽。为大便不禁。
实紧、为阴不胜阳。为胃寒。为腰痛。
弦为寒。 为痛。为饮。为疟。为水气。为中虚。为厥逆。为拘急。为寒癖。
弦紧。为恶寒。为疝瘕。为癖。为瘀血。双弦。为胁急痛。弦而钩。为胁下刺痛。弦长。
为
紧为寒。 为头痛、骨内痛。为咳。为喘。为满。
浮紧。为肺有水。紧滑。为蛔动。为宿食。为逆吐。紧急。为遁尸。紧数。为寒热。
洪为胀。 为满。为痛。为热。为烦。
洪实。为癫。洪紧。为痈疽、为喘急。亦为胀。洪大。为祟。洪浮。为阳邪来见。
卷三方脉总论
七表脉名
属性:一。浮者风虚运动之候。浮脉应金。于时为秋。万物至秋而终。草木华叶皆落。其枝独
在
虚
虚
二。芤者失血之候。芤之为物。两旁有。中间虚。脉之应于诊者有若是。古人因取以名
之也
然后经脉流通、而无间断。芤脉之诊则不然。盖阳邪所盛。血与气失其道路。不能相继续
故其脉之状。举指浮大而软。按之两头实而中间虚也。凡诊见之皆失血。
三。滑者气血相并逆动之候。滑脉属水。故往来滑利如珠。而中有力。按之即伏。不进
不退
胜。
四。实者三焦气满之候。实应土之象。脾主中州。而属土焉。实本脾虚之诊。而以实名
之者
脾居
阳伏而
五。弦者血气收敛之候。血荣气卫。脉之所根据也。气卫于外以充皮肤。血荣于中以营经
络。
滞
紧直
于温
六。紧者寒激搏伏于阳络之候。指下寻之。三关通度。来往速利。按之有余。举指甚足。
状
之
。阴阳未尝不和也。及有所感触。在阳受之。则为阳邪。而以阳并阴。在阴受之。则为阴邪
。而以阴并阳。阴阳并毗。血气所以不得其平者、此尔。紧脉之诊。则以阳邪并于阳络。而
三阳并壅。故其证身热。体痛。内烦躁扰复痞逆也。
七。洪者荣络大热、血气燔灼之候。洪应南方丙丁火。于时为夏。万物至夏。盛极长大。
脉
也
暴
皆
物
卷三方脉总论
论七表脉变例
属性:七表脉者是客邪伤。乃阴乘阳也。其证身热恶寒。是外阳而内阴见也。七表脉。但热而
不恶
如七表证自汗恶风。却得八里脉者。当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如八里证自汗恶风。得七表
脉。
脉如
三阳
有阴
说非谓
受客阴
里。是
此乃
阴者
三阳
为三
此
染
略说八里乃阳乘阴也。其证身凉四肢厥恶热。是外阴而内阳。但寒不热不渴者。是内外
皆阴
下者
一说六脉交变。浮滑长为三阳。乃阳中有阴。沉涩短为三阴。乃阴中有阳。当审察表里。
分
标热
惟阳
脉。
阳脉
长曰
碍。故长脉发之。
短脉下之。是滑与涩交。滑
皆损气血。滑居尺寸、皆助
卷三方脉总论
七表脉主治
属性:云岐子云∶左手三部寸关尺受邪。非谓主位之脉。皆客邪之脉也。
一。浮者阳也。主咳嗽气促。冷汗自出。背膊劳强。夜卧不安。按之不足。举之有余。
阴
柴胡 黄芩 五味子 半夏制(各半两) 白芍药 人参 桑白皮(各二钱半) 上
咀。
每服
按之不足举有余。冉冉寻之指下浮。脏中积冷荣中热。欲可生精要补虚。
脏中积冷。按之不足。荣中有热。举之有余。阳有余阴不足也。治之宜地骨皮散。
人参 地骨皮 柴胡 黄 生地黄(各一两半) 白茯苓(半两) 知母(一两) 石
膏(二两)
服生
精补虚
寸浮中风头热痛。 主脉浮客脉又浮。主客同宫。主太阳中风头痛。有汗脉浮缓桂枝汤。
无
太
关浮腹胀胃虚空。 主脉弦客脉浮。风寒热相合。致胃中虚空。何谓胃虚?夫脉浮者风
邪也
为寒
制浓朴 陈皮(去白) 制半夏(各一两) 白术(一两半) 人参(五钱) 甘草(炙
三钱)
上
尺部见之风入肺。大便干涩故难通。 肾脉沉反见浮脉。为风火所乘。肺气虚而不能生
水。
肺者何
肺。燥
薄其
槟榔 木香 羌活 川芎 桂(各半两) 大黄 郁李仁(各一两) 上为细末。蜜丸
桐子
大。
二。芤者阳也。主淋沥。气入小肠脱血。病者皆从太阳。在寸则吐血。在下泻血。在中
者
芤脉在上。加减栀子汤。
栀子(四个碎) 香鼓(半两) 先以水二盏煮栀子仁。至七分入豉。煮三五沸。去滓、
温
服。
芤脉在中。宜泻黄散。
藿香叶 山栀子仁 甘草(各半两) 防风(三两) 石膏(一两) 上 咀、水二盏。
煎一
盏。
芤脉在下。宜猪苓汤
猪苓 滑石 泽泻 阿胶(炒各等分) 上 咀。水二盏。用前味煎至一盏、去滓。后
入
阿胶
指下寻之中且虚。邪风透入小肠居。患时淋沥兼疼痛。大作汤丸必自除。
云岐子云∶芤主血凝而不流。凡人之十二经络。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