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赤石脂禹余粮汤。利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五苓散主之。凡痞胀泻心汤不愈。然后可与陷
胸丸下之。不可用陷胸汤。盖太猛。只用陷胸丸。大抵结胸与痞皆应。不然。表未解者。不
可攻也。仲景云。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黄芩汤。
外证未解。心下妨闷者。非痞也。谓之支结。柴胡桂枝汤主之。胸胁满。微结。小柴胡加干
姜牡蛎汤主之。若太阳证未除。而数下之。遂KT 热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
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十枣汤。大柴胡汤。皆治心下痞。此方尤难用。须是表证罢。不恶寒。
身凉。其人热汗出。发作有时。头疼。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疼。干呕短气者。乃可行十枣汤。
表未解者。甚不可用也。大柴胡汤。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非
大柴胡不可也。若发汗吐下后。心下痞硬。怒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有旋复代赭汤证
之人。其或咳逆气虚者。先服四逆汤。其胃寒者。先服理中丸。次服旋复代赭汤。为良。旋
复代赭汤。是解心下痞硬证。宜详察之。
又云。伤寒心下满者。谓正当心下高起满硬者是也。不经下后而满者。则有吐下之殊。
若下后者。又有结胸痞气之别。经曰。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满而烦乱。
饥
属腑者不令攻之。兹二者。为不经汗下。而心下满者。或吐之。看其邪气之高下。高者。
则因而越之。下者。则因而竭之。其要在泄其邪也。至如阳明病。虽心下硬满。又未可攻。
经曰。阳明病。心下硬满。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是气自表传里。至
于心下留结为实者。则不可下。乃吐之可也。若未全为实者。则不可下。故此戒也。又邪气
在表。未应下而强下之。邪气乘虚结于心下。实者硬满而痛。为结胸。虚者满而不痛。为虚
结。经曰。呕而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下之
。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下之。心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但满而不痛
者。此为虚痞。盖实邪留结。则为硬痛。虚邪留滞。则但满而不硬痛也。结胸热实。脉沉而
紧。心下痛。按之若硬者。大陷胸汤主之。明其邪实可知矣。脉浮而紧。而反下之。紧反入
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明其邪虚可知矣。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
病发于阴。而发下之。因作痞。表邪未罢。医反下之。胃中空虚。客动于隔。阳气内陷。心
中因硬。则为结胸。须陷胸汤丸攻之可也。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心下痞硬而满。医见心下
痞。为病不尽而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空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须诸
泻心汤散可也。二者。俱是心下满硬。一为虚。一为实。凡投汤者。大须详审。结胸虽为实
邪。众皆共知。当用陷胸汤丸下之。或脉浮大者。则不可。下之则死。即是犹带表邪。未全
结实。下之重虚其里。邪深结则死。设其结胸形证悉具。而加之烦躁者。又为不治之疾。药
之所以能胜邪者。必待胃气施布。药力始能温汗吐下以逐之。其邪气胜。胃气绝者。汤药纵
下。胃气不能施布。虽神丹难为效也。又云。伤寒腹满者。俗谓之肚胀是也。华佗曰。伤寒
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谓入腑也。是在腑也。
犹未全入里者。虽腹满为里证。故亦有浅深之别。经曰。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
热。则病不除。是其未全入腑。若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谓
之邪气已入腑也。伤寒邪入腑。是里证已深。故腹满。乃可下之。多矣。如经曰。其热不潮
。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本太阳
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
之。少阴病。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诸如此者。皆里证也。虽曰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
当下之。然腹满不减者。则为实也。若腹满时减者。又为虚也。则不可下。经曰。腹不减。
减不足言。当下之。金匮略曰。腹满时减。复如故。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和之。盖虚
留滞。亦为之胀。但比之实者。不至坚痛也。大抵腹属太阴证也。阳热为邪者。则腹满而
咽干。阴寒为邪者。则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痛。自太阴者。属脾土也。治中央
。故专主腹满之候。又发汗吐下之后。因而腹成满者。皆邪气乘虚内客而为之。而所生又各
不同。经曰。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伤寒吐后。腹胀者。调胃
承气汤主之。伤寒下后。心烦腹胀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有当温者。有当下者
。有当吐者何。邪气不一也。但发汗后腹满。当温之。邪气在表。因发散则邪去。胃为津液
之主。发汗亡阳。则胃所虚而不能敷布。诸气壅滞而为胀满。是当温散可也。吐后腹满。可
下之。邪气在胸者。则可吐之。则邪去人安。若吐后。邪气不去。加之腹胀者。是胸中之邪。
下传入胃。拥而实。故主胀满。当须下之可也。下后腹满可吐者。邪气在表。未传入腑。而
妄下之也。自表乘虚而入。郁于胸中而为虚烦。气上下不得通利者。腹为之满。故当吐之可
也。凡为医者。要识邪气所起所在。审其所起。知邪气之由来。观其所在。知邪气之虚实。
发汗吐下之不瘥。温补针艾之适。则十全之功。自可得也。
圣济总录论曰。伤寒心腹胀满者。以脏气不调。邪气入乘。正邪相搏。故令人心腹胀闷
而满。然脏有虚实。邪有冷热。若吐下以后。病不除。内外有热。心腹胀闷而痛者。此为实
也。若其素有冷癖。因病发热。服冷药。及饮水过度。水结心下动于痼滞。心腹胀满者。此
为虚也。
活人歌括云。问君腹胀是如何。只谓阴阳气不和。若是曾经汗吐下。根据方调治莫蹉跎。
腹胀者。何也。阴阳不和也。桔梗半夏汤最良。仲景太阳证。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
半夏甘草人参汤。太阳证。下后。心烦腹胀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吐后。腹胀满者。
调
又歌曰。胀满脾家及胃家。三阳合病心烦麻。入邪吐汗下之后。肾证便坚承气瘥。
如腹胀多属太阴。盖脾为中央土。所以主腹满之候。腹中常满者。里实而可下。时满时
减者。里虚不可下。当以温和药和之。其有吐汗下后。因成腹满者。此则邪乘气虚而入。或
疏利。或温散。或涌吐。条例又不同焉。审其邪气之所起。知其邪气之所在。可知矣。虽然。
太
不可以无别。若大腹满而涸。难以有瘳。太阴腹满。吐食。不可下。枳实理中丸主之。误下
太阳。因而腹满时痛。为太阴病。桂枝大黄汤。重者。桂枝加大黄汤。阳明发热。腹满微喘
。口苦咽干。或不大便。言语太迫者。亦有此证并小柴胡汤。哕而小便难。加茯苓。又阳明
复大满。不大便。小承气汤微下之。阳明脉迟。腹满时喘。潮热。亦用小承气汤。发黄证。
有本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谵言。口中不仁。少与白虎汤。吐后腹满胀不减
者。胸中之邪。下传入胃。拥而为实也。少与调胃承气汤。汗后腹胀满者。胃气虚而不能敷
布。诸气壅滞也。浓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汤。若满而痛。则小承气汤微下之。妄下后。腹胀
满。心烦。而卧起不安者。表邪乘虚而入。郁于胸中也。栀子浓朴汤。少阴病。六七日。腹
胀满。不大便。承气汤急下之。腹胀逆。用桔梗半夏汤。腹皮痛者。脾不胜水。故水与气博
于皮肤之间。观其肠鸣漉漉可知矣。半夏茯苓汤加官桂。腹胀满而短气者。邪在里而为实也
。腹濡满而短气者。邪在里而为虚也。见气短而腹满。用药皆去白术。以术温燥而闭气也。
x方x
x前胡散x(出圣惠方)x治伤寒心腹痞满。头痛。四肢烦疼。x
前胡(去芦头一两) 赤茯苓 赤芍药 桂心 白术(各三分) 柴胡(去苗) 枳壳
(麸炒
微黄去瓤) 诃黎勒(煨用皮各一两) 甘草(半两炙赤微锉) 上粗捣为散。每服四钱。
水一
中
x旋复花散x(出圣惠方)x治伤寒头痛。心腹痞满。痰壅。不下饮食。x
旋复花(半两) 半夏(汤洗七次去滑) 桂心(各三两) 前胡(去芦头) 石膏 赤
茯苓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各一两) 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上粗捣筛为散。每服三钱。水一
中盏。
入
x诃黎勒散x(出圣惠方)x治伤寒心腹痞满。咽喉噎塞。四肢不和。背膊壅闷。不x
x欲饮食。x
诃黎勒(煨用皮) 大腹皮(锉) 前胡(去芦头)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 川大
黄(锉碎
微炒各一两) 半夏(汤浸七次去滑) 枳实(麸炒微黄) 桂心(各三分) 木香(半两)
上粗
捣筛为散。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x附子泻心汤x(出圣惠方)x治伤寒心腹痞满。恶寒汗出者。宜服。x
附子(炮裂去皮脐) 黄连(去须) 黄芩 川大黄(锉碎微炒各一两) 上粗捣筛为
散。每
服三钱。水一中盏。煎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x陈橘皮散x(出圣惠方)x治伤寒心腹痞满。下之后。心腹转胀。宜服。x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 诃黎勒皮 赤茯苓 人参(去芦头) 白术(各一两) 浓
朴(去
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桂心(各三分) 木香 高良姜(各一两) 上粗捣筛为散。每
服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