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74-普济方-第4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胸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 
硬满 
(下利呕逆。里受邪也。邪在里。可下。亦须待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 
作有 
而有 
x十枣汤x 
芫花(熬味辛苦) 甘遂(苦寒) 大戟(苦寒) 大枣(十枚擘甘温) 
(辛以散之。芫花之辛。以散饮。苦以泄之。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水者。肾所主 
也。 
升 
平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 
独。 
(太阳病。因发汗。遂发热恶寒者。外虚阳气。邪复不除也。因复下之。又虚其里。表 
中虚 
为阴 
肤肉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心下硬。按之痛。脉关沉者。实热也。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虚热也。大 
黄黄 
x大黄黄连泻心汤x 
大黄(二两味苦寒) 黄连(一两味苦寒) 
(内经曰。火热受邪。心病生焉。苦入心。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寒。以导泻心下之 
虚热 
绞去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者。虚热内伏也。恶寒汗出者。阳气外虚也。与泻心汤攻痞。加附子以固阳。)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本因下后成痞。当与泻心汤除之。若服之痞不解。其人渴而口躁烦。小便不利者。为 
水 
者。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 
者。 
(胃为津液之主。阳气之根。大汗出后。外亡津液。胃中空虚。客气上逆。心下痞硬。 
金匮 
腹中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 
心 
上 
(伤寒中风。是伤寒。或中风也。邪气在表。医反下之。虚其肠胃。而气内陷也。下利 
日数 
中空虚 
生姜。此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 
之。 
便。 
(伤寒服汤药下后。利不止。而心下痞硬者。气虚而客气上逆也。与泻心汤攻之。则痞 
已。 
焦虚 
所以 
不分 
x赤石脂禹余粮汤方x 
赤石脂(一斤碎味甘温) 禹余粮(一斤碎味甘平) 
(本草云。涩可去脱。石脂之涩。以收敛之。重可去怯。余粮之重。以镇固。) 以上 
二 
味。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 
经脉 
(伤寒吐下后。发汗。则表里之气俱虚。虚烦。脉甚微。为正气内虚。邪气独在。至七 
八日 
邪气留结而不去。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大邪虽解。以曾发汗吐下。胃气弱而未和。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与旋 
复代 
x旋复代赭石汤方x 
旋复花(三两味咸温) 人参(二两味甘温) 生姜(五两切味辛温) 代赭石(一两 
味苦寒) 
大 
(硬则气坚,咸味可以 之。旋复之咸。以 痞硬。怯则气浮。重剂所以镇之。代赭之 
重。 
之甘。 
日三服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前第三卷。廿六证云。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为与此证治 
法同 
下。若吐后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 
人参 
(外证未除。而数下之。为重虚其里。邪热乘虚而入。里虚协热。遂利不止。而心下痞。 
若 
攻 
x桂枝人参汤方x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白术(三两味甘平) 干姜(三两 
味辛热) 
人 
(表未解者。辛以散之。里不足者。甘以缓之。此以里气大虚。表里不解。故加桂枝、 
甘草 
升。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 
攻痞 
(大下后。复发汗。则表里之邪当悉已。此心下痞而恶寒者。表里之邪俱不解也。因表 
不解 
之内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伤寒发热。寒已成热也。汗出不解。表和而里病也。吐利。心腹濡 为里虚。呕吐而 
下利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 
有寒 
(病如桂枝证。为发热。汗出恶风。言邪在表也。头痛项强。为桂枝汤证具。若头不痛。 
项 
里 
硬。 
满 
x瓜蒂散方x 
瓜蒂(一分熬黄味苦寒) 赤小豆(一分味酸温) 
(其高者越之。越以瓜蒂、香豉之苦。在上者涌之。以赤小豆之酸。内经曰。酸苦涌泄 
为阴 
作稀糜。 
瓜蒂散。 
(素有宿昔之积。结于胁下为痞。今因伤寒。邪气入里。与宿积相助使脏真之气。结而 
不通 
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 
(若吐若下后。七八日则当解。复不解。而热结在里。表热者。身热也。里热者。内热 
也。 
热未 
知表 
未为 
散热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无大热者。为身无大热也。口燥渴。心烦者。当作阳明病。然以背微恶寒为表未全罢。 
所 
寒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 
汤主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渴者。宜麻黄汤。渴者。宜五苓散。非白虎汤所 
宜。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慎勿下之。 
(心下痞硬而眩者。少阳也。颈项强者。太阳也。刺大椎肺俞。以泻太阳之邪。以太阳 
脉下 
半表 
胃。 
少阳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为在表。当与葛根汤发汗。阳明、少阳合病。自下利为在里。 
可 
以 
x黄芩汤方x 
黄芩(三两味苦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芍药(二两味酸平) 大枣(二十枚擘 
味甘温) 
(虚而不实者。苦以坚之。酸以收之。黄芩、芍药之苦酸。以坚敛肠胃之气。弱而不足 
者。 
滓。温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湿家下后。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是邪气入里。而为下热上寒也。此 
伤寒 
寒。 
黄连汤方 
黄连(味苦寒) 甘草(炙味甘平) 干姜(味辛热) 桂枝(去皮味辛热各三两) 人 
参(二 
两味 
(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下寒者。散之以辛。桂、姜、半夏之辛。以 
升阴 
煮取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 
汤主 
(伤寒与中风家。至七八日。再经之时。则邪气多在里。身必不苦疼痛。今日数多。复 
身体 
则浮 
知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桂发汗。走津液。此小便利。大便硬。为津液不足。去桂加术。) 
x桂枝附子汤方x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生姜(三两切辛温) 甘 
草(二 
两炙 
(风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辛甘。行营卫。 
通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 
去衣 
(风则伤卫。湿流关节。风湿相搏。两邪乱经。故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 
剧也 
或 
x甘草附子汤方x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味辛热)白术(二两味甘温) 桂枝(四 
两去皮 
味辛 
(桂枝、甘草之辛甘。发散风邪而和卫。附子、白术之辛甘。解湿气而温经。) 上四 
味。 
以 
五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浮为在表。滑为在里。表有热。外有热也。里有寒。有邪气传里也。以邪未入腑。故 
止言 
x白虎汤方x 
知母(六两味苦寒) 石膏(一斤碎味辛寒) 甘草(二两味甘平) 粳米(六合味甘 
平) 
(内经曰。热淫所胜。佐以苦甘。知母、石膏之苦甘。以散热。热则伤气。甘以缓之。 
甘草 
服。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结代之脉。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由血气虚衰。不能 
相续 
x炙甘草汤方x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人参(二 
两味甘 
温) 
(半升味 
甘平) 
(补可以去弱。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之辛。以益正气。 
圣济 
之甘 
滓。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 
名 
(结代之脉。一为邪气留结。一为真气虚衰。脉来动而中止。若能自还。更来小数。止 
是邪 
极。 

卷一百二十七伤寒门
释音
属性:x辨脉法x 
见(音现。下同。) 谵(职廉切。病患寐而自语也。) 剧(竭戟切。甚也。) (音 
硬。下 
往来也。) 
(匹灭切。) 
转索(上株恋反。下苏合反。) (阻立切。汗出和也。) 趺(音夫。) 腐(音府。烂 
也。) 燥(苏到切 
(直立切。) 侠( 
哕(于月切。逆气也。 
困切。浊乱也。) 怫郁(上音佛。下音熨。) 痈(于容切。) (乙骨切。 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