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衰其大半而止。故药之性味。本以药治疾。诚能处以中庸。以疾
疑于致治哉。此之谓也。故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
注曰。夫病生其类有四焉。一者。始因气动。而内有所成。为积
之类是也。二者。始因气动。而外有所成。谓痈肿疮疡。痂疥疽
肿痛痒之类是也。三者。不因气动而生病于内。为留饮 食。
喜怒。想慕忧结之类是也。四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为瘴气
坠堕。风寒暑湿。斫射刺割。捶扑之类是也。如此四类者。有独治内而可愈。大小承气。陷
胸。抵当汤。三化。神 。藏用之类是也。有兼治内而愈者。大小柴胡。通圣。洗心。凉膈。
黄连解毒之类是也。有独治外而愈者。万应膏。拔毒散。点
外而愈者。拨云散。苦参散。千金内托散之类是也。有先治内后治外而愈者。 疹丹毒疮疡
疹麸疮之类。悉因三焦相火。热甚于内。必先疏启其中。清凉苦寒之剂。荡涤脏腑。或以砭
射敷扫涂抹于外者是也。有先治其外后治其内而愈者。伤
之内。先以发散其外。发之不已。量其浅深峻泄之。有齐毒
胎死。坚积。满胀之类是也。复有无毒而调引者。痰滞。气
通经利其气之药之类是也。凡此之类。方法所施。或胜或复
之。散者收之。高者抑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
之。留者攻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温。养也)结者散之。燥者濡之。损者温之
补也)逸者行之。劳者动之。惊者平之。(平。常也。常见常闻)上之吐之。下之泄之
之。
炙之。浴之薄之。劫之。燔针劫刺其下。开之发之。适可为治。各安其气。必清
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是以圣人法无定体。体变布施。药不执方
故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
者。热之而寒。二者在。新病复起奈何。治诸寒而热者取之以阴。热而寒者取
求其属也。王注曰。谓治之而病不衰退。反因热寒而
以消阴翳
但益心之
呼。圣人
明也如此。
也。方有七
剂不蠲疾
不可以一二味治之
是也。小方之说有二
在上而近者。宜分两微
方者。为糖蜜甘草之类。
故也。有品味群众之缓方者。盖药味众多。各不能骋其性也。有无毒治病之缓方者。盖药性
无毒、则攻自缓也。有气
为补上治上之法也。急方
有急风荡涤之用急方者
药有毒之急方者。如上
直趋于下。而力不衰也
也。有病近而宜用奇方
说有二。有两味相配而
四臣六。数合于阴也。
越婢一汤之类是也。
方相合而用也。反复之
者。谓郁而不散为壅。必宣剂以散之。如痞满不通之
散之。如姜橘之属。攻其里则宣者上也。泄者下也。涌
同。通者。留而不行为滞。必通剂以行之。如水病痰癖
防己之属。攻其滞则通者行也。甘遂滑石茯苓芫花大戟
必补剂以扶之。如气形羸弱之类是也。本草曰。补可
经所谓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故形不足
疾。药石蠲疾。五谷五畜为能补养也。泻。有余为
本草曰。泻可去闭。即葶苈大黄之属。经所谓浊
所以葶苈大黄。味苦大寒。专能泻热去湿下气。
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故
而能泻胃强也。轻者。实则气壅。欲其扬也。
本草曰。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经所谓
曰。阳实则发散。重者。怯则气浮。欲其镇
镇之。本草曰。重可去怯。即磁石铁粉之
故使其体重之物。则下涎而用之也。涩
必涩剂以收之。本草曰。涩可去脱。
气着。欲其利也。如便难内闭。必滑剂以利之。本草曰。滑可去着。即冬葵榆皮之
养窍。故润利也。燥者。湿气淫胜。肿满脾湿。必燥剂以除之。本草曰。燥可去湿。即桑白
皮赤小豆之属。所谓湿甚于上。以苦吐之。以淡泄之。是
荣卫涸流。必湿剂以润之。本草曰。湿可去枯。即紫石英之属。故痿弱者用之。王注曰。心
热独盛。则火光上炎,肾之脉常不行。令火盛而上炎用事。故肾脉亦随火炎烁。而逆上行也。
阴气厥逆。火复内炎。阴上隔阳。下不守位。心气通脉
相提挈。胫筋纵缓而不能任用也。可下数百行而愈。故此七方十剂者。乃太古先师。设绳墨
而取曲直。何叔世方士。出规矩以为方圆。王注曰。人之死者但曰命。不谓方士愚昧而杀之。
是以物各有性。以谓物之性有尽也。制而用之。
使之无穷。夫惟性无穷。用无穷。故施于品剂。以佐使斯人。其功用亦不可一而具也。于是
有因其性而为用者。有因其所胜为制者。有气同则相求者。有气相克则相制者。有气余而补
不足者。有气相感则以意使者。有质同而性异者。
有名异而实同者。故蛇之性窜而引药。蝉之性脱而退翳虻饮血而用以治血。鼠善穿而用
以治
因
也。麻木谷而治风。豆水谷而治水。所谓气相同则相求者也。牛土畜。乳可以止渴疾。豕水
畜。心可以镇慌惚。所谓因其气相克则相制也。熊肉振羸。兔肝明视。所谓因其气有余补不
足也。鲤之治水。 之利水。所谓因其气相感则以意使者也。蜂蜜成于蜂。蜜温而蜂寒。油
本生于麻。麻温而油寒。兹同质而异性也。蘼芜生于芎 。蓬 生于覆盆。兹名异而实同者
也。如此之类。不可胜举。故天地赋形。不离阴阳。形色自然。皆有法象。毛羽之类。生于
阳而属于阴。鳞介之类。生于阴而属于阳。空青法木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
云母法金。色白而主肺。磁石法水。色黑而主肾。黄石脂法土。色黄而主脾。故触类而长之。
莫不有自然之理也。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愈人
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涉。动致颠殒。而欲愈疾者。未之有也。
医学发明论云。病有逆从。治有反治。夫曰反治者。是明四经各经之病源。一经分手足。
四
法
如
不
夫圣人立通因通用之意。谓少阳春也。生化万物之始也。金石草木。羽毛鳞介。乃阴阳
生化
之端
序则
以发
证多
可戒
阴经
在内
煎。
法也。
太阳标有阳之名。无阳之实。谓其将变阴也。其脉紧而数
而内有真寒也。故仲景以姜附汤久久热煎。不温服而顿服之。
之久久热煎。重阳之热。泻纯阴之寒。是治其本也。不温服而
治太阳标之假阳也。故为
寒之气。外显热证。然大渴引
所逐。而欲先绝其燥。欲坐井
又况内伤饮食。其物有形。亦
但脾胃有痞气。仲景治痞有五
类。亦以大黄枳实阴寒之药以下泄之。举斯二者。是塞因塞用。又为寒因寒用。可以明知之
矣
虽
正治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直折之也。又经云。为有阳明厥阴。不从乎中也。启玄
子注
殆不
在卯
后
病
两阳合明。故曰阳明。在辰巳之间。是生化之用也。两阴交尽。故曰厥阴。在戌亥之间。是
殒杀之用也。其厥阴心包。乃包络十二经之总也。经曰。中有阳明生杀之本。足阳明为水谷
之海。又经云。万物生于土而终于土是也。标本俱阳。诸经中皆有之。故不能从标。亦不能
从其本。且手阳明喜热而恶清。足阳明喜清而恶热。足厥阴为生化之源。宜温而恶清。而手
厥阴心包不系五行。是坤元一正之土。虽主长生。阴静阳燥。禀乎少阳。元气乃能生育也。
若独阴不长。以此明之。是标本俱阴也。足厥阴肝亦标本俱阴。肝为五脏之一也。受胆之气
乃能生长。标蒂茅甲于地中。其经乃阴之尽也。阳明纯阳。厥阴纯阴。此二者标本不相及也
。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正治之法也。当临病斟酌。若热病以寒治。寒病以热治。故曰从
其中也。今明正治。假令手阳明有余。足阳明不足。当以热治寒。若足阳明有余。手阳明不
足。当以寒治热。故曰以寒治热。以热治寒。谓就正治言之。从中者。以从合宜酌中处用药
也。手足厥阴二经。以此通而算之。是手足周身十二经反正之治法也。
济生拔粹云。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属是也。此大略言之。盖外感六经之邪。欲传入里。
三阴
有
。未深入胃中。以生姜橘皮治之。或以藿香丁香半夏枳壳之类投之必愈。此天分气分虚无处
。一无所受。今乃窒在。仲景谓膈之上属上焦。于表或有形质之物。因而越之则可。若气壅
则不可用破气药也。(辛泻气。越之者吐也。亦无下之理)若阴虚哕气逆上。窒塞呕哕不定
之
病。此地道不通也。正当用生地黄当归桃仁红花之类。和血凉血润血。兼用甘药以补其气
。微加大黄芒硝以通其闭。大便利。邪气去。则气逆呕哕自不见矣。复有胃中虚热。谷气久
虚。发而为呕哕者。但得五谷之阴以和之。五谷皆属阴。或食或饮。白汤皆止呕哕则呕哕自
止。且如小儿斑后。余热不退。痂不收敛。大便不行。是谓血燥。则当以阴药治血。因而补
之。用清凉饮子。通利大便。而泻其热也。洁古云。凉风至而草木实。夫清凉饮子乃秋风彻
热之剂。伤寒家邪入于里。日晡潮热。大渴引饮。谵语燥狂。不大便。是谓胃实。乃可攻之
。夫胃气为湿热所伤。以承气汤泻其土实。元气乃得周流。承气之名于此见矣。今衰世人以
苦寒泻火。故备陈之。除热泻火。非甘寒不可。以苦寒泻火。非徒无益。而反害之。故谆谆
及此。至如孙真人言生姜呕家之圣药。谓上焦气壅表实而言之。非以泻气而言之也。若脾胃
虚弱。谷气不行。荣卫下流。清气不上。胸中闭塞。惟益气推扬谷气而已。不宜泻也。若妄
以泻气泻血下之。则转增闭塞疼痛。或变作结胸。复不缓下其膈。由此至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