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儿科要略-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在此例。(七)发热时或吐或泻,此毒邪奔越分泄也。若精神不减为吉,吐泻即止为吉。若见点后犹吐泻 
不止,宜四苓散加枳壳、橘皮、山楂。虚者宜异功散加藿香、木通。(八)发热时唇口上下紫黑,燥裂 
疼痛者,此毒攻脾脏,宜急投犀角消毒饮加石膏、玄参。(九)发热时切牙窜视者,此心经热甚也,宜导 
赤散加黄连、赤芍。若切牙闷瞀,为肝经风热,宜羌活汤加青皮、柴胡。(十)发热时声音变易者,宜消毒 
饮加连翘、桔梗。咽喉痛者,甘桔汤加牛蒡子。(十一)发热时小便黄赤短涩者,此热毒不透,渗入膀胱 
也,宜导赤散加荆芥、连翘、牛蒡子。(十二)发热时衄血者,邪从衄解也。若血不止,宜犀角地黄汤。 
(十三)身不热者宜审其兼证是虚是实,热深厥冷者,宜大寒之剂,气弱邪不能透而身不热者,宜补中益 
气汤、保元汤之类。(十四)发热一日,遍身即现红点,稠密如蚕种,摸过不碍手者不治。头面一片红如胭脂 
者,遍身有成红块者皆不治。(十五)发热时即烦闷呕吐,舌下常流清水,或时沉默喜睡,或时躁扰不宁, 
或腹痛狐疑,频频叫唤,须验其舌下青筋,或下唇有黑白细点者,此属虫,宜先与椒梅丸诱入虫口,即以紫草 
承气汤下之。(十六)发热时痰喘气急,或目闭神昏,眩晕颠仆,闷乱搐搦者,此属痰,宜大黄甘草 
汤,使上吐下泻,以涤其痰。 
(乙)报点至起胀之变化∶点红而稀,顶尖而碍手,胀则头圆根红,光泽绽实,自属顺症。若(一) 
痘初发热即报点如丹,身热如烙,渐至干焦紫黑,烦躁闷乱,唇焦口臭者,虽在冬月,亦须大剂白虎化斑汤, 
石膏非数两不应。(二)身无大热,见点细如白 ,气怯无力,目闭无神,面色及口唇反鲜泽娇艳,光彩 
倍常,此气虚无阳,肺胃之精华涣散于外,宜重用人参二三两,生 两许,以升麻、五味,续续灌下,或保 
元汤加减。(三)痘疹腹痛,多属食积,宜透表之中佐以消积。若腹胀泄泻,不可骤止,又不可任其多泻, 
只宜和之。(四)杂痘一齐涌出者,水杨柳、桃枝、槐枝各三条,同紫背浮萍,煮汤遍洗,即出痘毒,而 
正痘现。(五)痘疮红紫干滞,黑陷焦枯者,此表热而实,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身热鼻干,唇燥烦渴者, 
此里热而实,治宜凉血解毒,用紫草、红花、连翘、牛蒡、木通、蝉蜕、荆芥,或芩、连之属。如表热者, 
则宜清凉解表而分利次之。里热者,重于解毒而兼清凉。(六)痘证见点,三四日隐于肌肤不长发者, 
此气血虚也,宜快斑汤,或透肌散催之。至身面俱起,四肢不能 
起发者,宜桂枝汤加防风、黄 。(七)痘虽长起,而颜色淡白 
顶陷者,此气虚也,宜参 内托散加糯米。若虽不白,亦不红活而顶陷者,此血虚也,宜四物合保元汤。起 
胀迟迟,浆清不满者宜独参汤。(八)色赤而兼痒,血虚有热也,宜四物汤去生地加犀角、连翘。(九)痘 
顶色白连肉红肿,而痘反不肿,此毒不能灌注于痘也,宜急用化毒汤加生地、川芎调二宝散救之。(十) 
色红根散不长发者,此血热而气不相根据,宜大鼠粘子汤加紫草。(十一)热证方形,虚证又现,元气本来虚 
弱,而毒瓦斯猛烈,以致痘出不快,狂言乱语音,既碍用清凉之药以解毒,又恐犯温补以助火,此为最难措手之 
候,可急用雄鸡一只,生剖开腹,去肠杂,以烧酒喷之,敷于脐上,其痘自出,其语亦止。若遍身疼痛 
者,此毒出肾经,用黑大豆一升,煮熟擂敷腰上,即止。此外治之效方也。 
(丙)灌浆之变化∶脓浆充足,由面部起先后作灌,痘中有饱满光荣之状,自属顺症。若(一)稠密焦 
不起顶者,此血热毒盛也,当视其皮之浓薄,皮浓者,宜化毒汤加连翘、玄参,烦渴便秘犀角地黄汤。若皮 
薄如水 ,必有痒塌黑陷之变,毒盛者宜辛凉合寒凉解毒之法消息之,虚者顶白,宜 
参内托散加当归、芍药,使血活气行,自可转红。(二)气虚之证,用内托补剂,暂起灌浆未满,而复平 
塌者,宜用大剂保元汤加川芎、当归、木香、官桂、糯米。浆色淡白,食少便溏者同。(三)头面稠密,身 
上稀少,色白不能起顶灌浆者,宜参 内托散。若药力在上,先头面浆满,四肢不灌者,宜前方加糯 
米、芍药,以牛膝下引至足。(四)咽中有疮,灌浆时,疮瘢新嫩,触之即痛,痂皮沾滞,痰涎缠裹,饮食 
难入,或呛水呕谷者,宜甘桔汤加牛蒡子、天花粉,频频饮之。语言清亮者可治, 
声哑语言不出者难治。(五)灌浆时喜笑不止者,此心包热甚也,宜保元汤加人中黄、黄连。(六)灌 
浆时,忽然倒 ,或血热毒盛,不能起胀,伏陷喘胀便秘者,宜攻毒汤。(七)灌浆 
时,发热自汗者,若二便不通,脉沉滑数疾,此热毒内郁,宜承气汤,酌去芒硝。若手足厥冷,自利呕吐, 
脉沉细微弱,或浮大而虚,此阳气欲脱,宜理中汤加熟附子。(八)灌浆时,痛不止者,此气滞也,宜保元 
汤加山楂、木香。若痘色朗绽,而两臂肿痛者,宜前方加桂枝、羌活、防风、当归、忍冬、犀角、连翘。 
(九)灌浆时痒塌不止者,此血热也,宜四圣散加生地、干首乌,以凉其血。破者以白龙散敷之。(十)痘疮 
抓破,其人能食,大便坚,抓破之处,复灌成浆,原无痘处,续出大小不等者可治,宜内用十全大补汤、苦参 
丸间服,外以灭瘢救苦散合百花膏涂之。(十一)灌浆时干空无水者,此气虚伏陷也,宜补中益 
气汤。若人事清爽,饮食如常可起,若喘胀哕,烦闷外剥者不治。(十二)痘本稠密色淡,灌浆时昏睡妄 
语者,此血虚神无所根据也,宜保元汤加当归、地黄、茯神、枣仁、麦冬。(十三)灌浆 
时身发壮热者、渴欲饮水者,此疮多毒盛,表里气血俱虚之故,宜加味四圣散去木香,加当归、芍药。亦有 
浆半足而热甚烦渴,引饮不已者,此津液外布而肺胃枯涸也,宜大剂保元汤合生脉散频进,浆满则渴自止。 
(十四)灌浆时而泄泻者,最为危候,盖病久津液已衰,脾胃已弱,再患泄泻,则仅存之气,重竭于内, 
方张之毒,难化于外,必生变症,宜急用人参白术散去葛根,加木香、官桂、黄 ,不应则用不二散。( 
十五)灌浆已成,并无陷伏,忽然腹痛、烦躁、喘促,此必伤食,或腹有燥屎,宜按证治之。 
(丁)结 之变化∶结 之后,只须慎寒暖,慎饮食。初无重大之变化,其有剧变者∶(一)必由 
灌浆后触犯秽恶,或误服药饵,如倒 黑焦,身热似灼,概宜五福化毒丹加减。(二)结 
时溃烂者,此毒当发而发迟,致毒蓄肌肉,或未当发散而发散早,致毒邪暴出,故肌肉熏灼腐烂,甚至内气 
并虚,滑泄自利,宜急用木香散或白术丸以治里,外以白螺散或白龙散,加麝少许 
敷之。(三)痘浆清而忽然干黑,或未成痂者溃烂,已成痂者只是嫩皮,此为倒 。若当 不 ,复入于里, 
元气素弱,不食自利者,宜木香散、异功散之属。如大便久秘,忽然腹胀喘呼,此毒盛薄蚀元气,复入于里, 
宜急下之,用排毒汤。(四)将 之时,热不止而脉滑数者,痘未尽也,宜托里快斑汤,服后再出赠 
痘,其热自除。(五)结痂干浓,忽然寒战,干呕,烦渴者,此正气将复,不能禁持之故,宜生脉散。 
(六)结 太迟为虚, 黑太过为热,俱宜按证治之。 
以上所述,为痘证四大时期变化之大概也。 
x五、痘证脉法x 
痘证属阳邪,故宜见阳脉,与痧疹同。凡小儿七岁以上,五至为平,七岁以下,六至为平。过则为数, 
邪气实也,不及为迟,正气虚也。人迎紧者,外感为多,气口数者,内伤为多,浮而数者为表热,沉而紧者 
为里热,浮而迟为气衰,沉而细元气微,惟无论沉浮,能略带洪实者终吉,弱而无力者终凶,此其纲 
也。至时期之分大都自发热以迄起胀,毒从内出,其脉宜浮大而数,不宜沉细而迟。既 之后,毒从外解, 
其脉宜和缓而不宜洪数,但要和平有神,切忌虚大无力。若见浮而无根,数如雀啄,细而欲散,萦萦如蛛丝, 
索索无胃气,迟而欲绝,滴滴如屋漏,沉而时见如鱼跃者,皆死候也。又六部之外,有冲阳脉者,胃脉 
也,太溪脉者,肾脉也,胃为后天之主,肾为先天之根,故痘证以此二脉为最关紧要。二者之中,以太溪为 
尤重,倘病至六部无脉,生死难辨,宜急诊此脉,若悠悠不断不急,此元气尚在,犹 
或可活。若二脉先绝,纵六脉犹存,亦为凶候。此痘证脉法之大概也。 
x六、痘证舌苔x 
痘证大都有苔,与痧疹同,大约自发热以至报点,皆为白嫩之苔,或白浓之苔,自起胀以至灌浆,皆 
为黄嫩之苔,或黄 
糙之苔。然有不尽然者,或一起即白苔,迄灌浆止而无甚变化。如痘证虽发热而能食,二便照常,纵白苔稍 
浓,黄苔稍干,皆非重证,殊不必因苔而滥施补托,或猛用克伐也。至苔见干黄,气息粗盛,或见焦黄,其 
质深绛,则气郁血热,虽欲疏达,必参辛凉,虽欲提托,必寓滋阴。又有舌忽胀大者,总由心 
火胃热,舌喑者,风痰为患,舌生芒刺,急宜凉下,重舌、木舌、弄舌者,总宜视舌之红绛,一以败毒清热 
为治,俱宜慎用辛温,以防劫津也。有舌缩者,宜分寒热,热者刺破舌尖,血多红紫而流利,寒者刺破舌尖, 
血多紫暗而似凝,惟痘证舌缩,总以热为多。至若灰苔,或由寒湿内积,或由内伤火衰,报点以迄起 
胀见此,大率热势不盛,必以补托为先,祛湿为后。若黑苔则无论发热以至结痂见此,皆为危候也。 
x七、治痘须知x 
痘证变端,瞬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