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胛骨覆其穴。灸之无验。此灸讫后。令人阳气康盛。当消息以自补养。
卷八针灸门
量同身寸法第一
属性:千金方云。尺寸之法。根据古者八寸为尺。仍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
亦有
长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外台方亦同上法。又
一云。三寸者。尽一中指也。圣惠方云。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文相去为一
寸。自根据此法疗病多愈。今以此为定穴。取寸石藏用亦用圣惠方为准。以蜡纸条子。或薄篾
量患人男左女右中指中节。横文上下相去长短为一寸。谓之同身寸(若曲指节旁取背腹中
节上下两交角相去远近为一寸。若伸指即正取中指自上节下横文至中节中从上第二条横文长
者相去远近为一寸。与曲指一寸长短。亦相符合。然此人之身手指。或有异者。至于指文。
亦各不同。更在曲意详度之也)。此折纸与同身寸相等为六寸。逐寸以墨界之。勿令长短。
有所出入不同。截断收之。俟以此量灸穴自脊中第四椎下停分两旁各三寸。为膏肓 。足太
阳膀胱经脉气之所发也。
卷八针灸门
正坐伸臂法第二
属性:令患人用塾椅正坐。两足平蹋至地。膝与髀股高下俱平。两足相并。足指前齐。尽脱去
上身
衣服(若不尽脱。则衣袖束臂不能得脾骨相离。取穴不得。若气怯畏寒。则反着衣。以臂穿
袖。令领在胸前领下。以襟交覆腰间。候点定穴。灸时更穿袖令着背心以带束近穴处。勿令
与坐炷下火相碍)。曲脊伸臂。以两手按膝上。令中指当膝盖中。两大指紧相并。指头与膝
盖骨前齐。微用力直举。腕中。勿令斜屈动摇(段彦聪仲谋大夫云。石藏用谓以左手按右膝
右手按左膝。则胛骨开。尝试用其说。则两手相交。腕有高下。脾骨亦随之偏侧。当止如
旧法。以左手按左膝为是)。
卷八针灸门
揣骨定穴高下法第三
属性:令患人正坐。曲脊伸臂。以指揣项后脊骨。自第一 至第五 。逐 以墨点记之。令上
下端
直分明(墨点讫。便以蛤粉 干。即免有擦动)。自第四 至第五 。更以蜡纸或篾比量两
上
下相去远近。折为三分。亦以墨界脊上 间。取第四 下二分微多。第五 上一分微少。用
浓墨圈定。此是灸穴。相去六寸之中。以为两穴高下远近之准。更墨两 。相去则同身一寸
三分七厘微缩。有无大段。长短不同。以参合甲乙经。自大 至脊 并二十一 。共长三尺
之法。若 骨分明。纵有不同。亦以 数为定。
若以大 至尾 骨一尺法校之。则令其人平身正立。用劲直杖子。从地比度至脐中心截
断。
回杖子于背上当脊骨中杖子尽处。即是第十四 下。第十五 上。当中命门穴也。又自命门
穴上以同身寸量一尺三寸五分。即是第四 下。九分七厘。第五 上四分。其两旁各三寸。
乃膏肓 穴也。若自第一 比向下。则当同身寸五寸一分。有余是也。然人身上下停。长短
各自不同。大概当以 骨为定也。王冰注素问云。脊节为 。脊穷为 。
卷八针灸门
定穴相去远近法第四
属性:用先截量下同身六寸蜡纸或篾。横置脊骨第五 上中央。墨圈定处。令寸数界尽当墨圈
中心
两头。平直各三寸。勿使展缩。于纸篾两头尽处。以墨圈之。令圈大小直径三分(千金方云
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灸。小谓冤炷务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以意商度之。小谓小儿
弱谓虚弱之人也)。一半在纸篾头内。一半在纸篾头外。令与脊中第五 上墨圈定高下处
三圈相直。以为两穴相去远近之准。
卷八针灸门
钩股按穴取平法第五
属性:又用前量同身寸纸蔑。自脊中第五 上中央。墨所圈处。照脊骨端直向下。比量四寸。
至第
七。以墨点记。自墨点却两边向上斜量至灸穴圈中心。使各恰当同身寸之五寸。以为两穴
高下平直之准。
卷八针灸门
参验求穴法第六
属性:令患人平身正坐。自以右手从右肩上住附项。伸指直搭背上。以墨记其中指指头所及
处。
左手亦然记之。又从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其四肋自胛骨横排至脊
骨
上。用力按摩。如觉隐指。是筋而非骨。千金方谓。筋间空处。疑四肋肋字为误。而王唯一
于铜人灸经中。又并改筋间为肋间。及以右手从右肩上住亦同。千金翼改为左肩上住。若以
右手搭左肩。则指之所及已在第五 下。去穴甚远。皆非是。当以千金方为正也)。灸穴当
三间之中。根据胛骨下容侧指许。摩KT 肉之表。于筋间空处穴上按之。自觉牵引胸肩中(千金
翼云。牵引肩中。石藏用又用篦子或筋头按穴欲其坚实。令患人易觉也)。及照所圈灸穴。
在先记患人指所及处之下。或傍侧指不可及处。以验穴之是非。然指有短长。肤有丰瘦。若
相合固善。如不合。即不可以此一端。遂废余法。亦有人胛骨去脊骨相远。过同身寸三寸以
上者。即难用脊 两旁各三寸之法。但求四肋三间之中。根据胛骨下容侧指许为穴可也。
卷八针灸门
坐点坐灸法第七
属性:坐炷下火时。令患人一根据点穴时。正坐伸臂。头项肩背手足腕膝不得少有欹侧。伸缩改
易。
即臂中举按用力轻重。亦常令匀。若一事稍异于前。胛骨便辄相近。覆背灸穴艾炷。即在骨
上。或胛骨开而相远。动争寸余。火气不入穴中。徒受苦楚。无所益也。若不失其穴。灸至
数壮。觉胛骨中通热而不甚痛。意自快畅。至数十壮后。或若腕中酸辛。若以几支。或用软
帛于肘上腕中。连束二臂。令缓急得所。亦能少助。盖手欲按而臂欲举。故腕中费力。或少
休顷刻亦无害。但要安顿身体四肢一如前耳。如日灸五十壮。累至数百为佳。千金方云。灸
六百壮。至千壮。当觉气下砻砻然。如流水状。亦当有所下。其治疾之效甚众且敏(有上气
喘满。实时平减者。有妇人经候不通已八月。灸两日而下者。如此之数甚多)。穴在上而最
能下气。非他穴药石之比。而又无所不治。有疾者宜留意焉。
卷八针灸门
石用之取穴别法第八
属性:石藏用。字用之。京师大医也。其治疗方术一从古法。亦多为人灸此穴。其取穴法。令
患人
床榻上盘膝正坐。随人之肥瘠大小。置栲栳或塾枕之类。以衾絮冒之。令两臂相交。平伏其
上。余亦相同。仍用千金方不能久坐伸臂使伏衣袱上之意也。其用坚物云。欲大小高下常定
胜于衣袱。但臂之伸屈。与古异耳。其治皆效。盖医者意也。随事增损。初无定方。孙真人
笑秦缓之拙。不能求得此穴。但知针药之不及。不知火气之能彻。则求之浸巧。是不为过也
绍兴己未岁。余守武昌时。总领邵户部玉云。少时病瘵得泉州僧为灸膏肓。令伏于栲栳上
僧以指节极力按寻其穴。令病者觉中指麻乃是穴。若指不麻。或虽麻而非中指者。皆
非也。已而求得之。遂一灸而愈。壬戌四月。增记于此。
卷八针灸门
叶潘等取穴别法第九
属性:叶余庆。字符善。平江人。自云。尝病瘵疾。其居对桥。而行不能度。有僧为之灸膏肓
穴。
得百壮。后二日。即能行数里。登降皆不倦。自是康强。其取穴法。但并足垂手正身直立。
勿令俯仰。取第四椎下两旁同身寸各三寸。灸时。以软物枕头覆面卧。垂手附身。或临时置
身。取安便而已。其转为人灸。亦用此法。云皆有功。然于昔人取穴之法甚略。又与千金方
立点则立灸之说不合。欧阳兴世行之。陈了翁莹中 也。了翁得无为张济针术。其求穴尤妙
尝为行之灸膏肓 。故痕可见。以叶所言。校之叶穴微下。盖脊有曲直之殊。不能无少异
也。又常熟县医潘琪云。渠传之于师。取穴之法。正坐曲脊。并足而仰两手。令大指与脐屈
肘当髀股上亦自是。其说虽与千金方伸臂令正直之法不同。然此立点则近古矣。又衢州开化
县。普鉴院僧仲开。得取穴三法。其一法。正坐竖立两膝当乳。以两臂环抱。屈手向膝。以
左手头指以指捏左膝眼。右手指亦然。于背上数椎骨量穴。根据此坐灸。又法。正坐立膝。同
上以臂贴膝外。直伸向足。竖两手相背。以头指向身。手捏两足大指头岐间。余亦如上。其
比同身寸。只用伸指法。似亦可用。今俱存之。不特以备见闻之博。且使后人较其短长知所
适从。不为异端之所惑也。
卷八针灸门
灸讫补养法第十
属性:孙真人云。此穴灸讫。令人阳气康胜。当消息以自补养。取身体平复。其补养之道。
宜食温
软羹饭。勿令太饱。及饮啖生冷油腻粘滑。鸡猪鱼虾笋蕨。其他动气发风之物。并触冒风寒
暑湿。勿以阳气乍盛辄犯房室。如觉气壅。可灸脐下气海。丹田。关元。中极四穴中一穴。
又当灸足三里。引火气以实下。随病深浅。加以岁月将息。自可保平复。不然。是犹倚一木
以支大厦之倾。又发而去之其终从晋候之归。非灸之罪也。余自许昌遭金狄之难。忧劳危
难。冲冒寒暑。避地东下。丁未八月。抵泗滨。感 疟。既至琴川。为医妄治。荣卫衰耗。
明年春末。尚苦 肿腹胀。气促不能食。而大便利。身重足痿杖而后起。得陈了翁家传为灸
膏肓穴。自丁亥至癸巳。积三百壮。灸之次日。即胸中气平。肿胀俱损。利止而食进。甲午
已能肩舆出谒。后再报之。仍是百壮。自是疾证浸减。以至康宁。时亲旧间见此殊功。灸者
数人。宿 皆除。孙真人谓。若能用心方便。求得其穴而灸之。无疾不愈。信不虚也。因考
医经同异。参以诸家之说。及所亲试。自量寸以至补养之法。分为十篇。令览之者。易解而
无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