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94-伤寒指掌-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青皮、草蔻、滑石之类主之。如未效。腹中板实。大痛难忍。二便不通。舌苔浓黄燥 
刺。脉弦滑有力。此邪结于肠胃中也。大承气汤下之。如年高气弱。须用枳实、槟榔、 
生大黄、生梨、鲜生地等。以养肠胃之阴。缓下之可也。便通之后。仍戒其勿进米饮 
甜腻之物。只用芦稷汤养之和之。恐余邪未清故也。 
胃伤生冷 如过食生冷。以致心腹胀满。痛泻不已。宜理中加青陈、浓朴、木香。必 
舌润。口不渴。右脉沉迟是也。 
凡霍乱症。无非暑湿痧秽饮食凝结而成。忌一切甘腻之物。更忌热油气。犯之必 
复。患者须远庖厨坑厕等处。使不犯油气秽气。方可调治。 
凡霍乱症。大忌饮食。即米饮下咽亦死。热汤亦忌。并忌一切甜腻滋补。及辛辣之 
物。惟清爽松利之物可食。如花红、枇杷、生梨、嫩藕之类。 
霍乱因伤暑热痧秽者。当以荞麦炒熟作汤服。最妙。既能通利。以去暑秽。又能和 
中。环头芦稷汤。能去秽痧。止呕吐。尤能养胃和中。 

卷四瘟疫九传
三阴寒痧辨
属性:凡三阴症。吐泻并作后即转筋。未泻时腹不痛。泻后腹微痛。惟颡中与鼻尖。有冷 
汗如珠。又指尖罗顶有直缝。罗顶低凹者。邪即下陷。不可救药。初起时。宜饮以姜汁。切忌茶汤甜物。 
下咽即死。再进附子回阳汤。外治用挑痧法。缩脚法。灸脐用雷公散。俱有救死回生之妙。 
凡治霍乱。宜戒谷食以清胃。惟宜荞麦、芦稷炒熟作汤。用以代茶。既有去邪逐秽 
之能。又有养胃和中之妙。但荞麦性凉通利。热实之症为宜。芦稷性温和中。中气虚者尤宜。 
伤津呕逆 凡霍乱大吐后。暑湿秽邪已去。胸中通泰。而干呕大渴。舌中心绛燥 
无苔者。此津液消耗也。急宜鲜生地、钗石斛、麦冬、花粉、北沙参、绿豆皮之类养之。 
霍乱转筋 不拘因寒因暑。总加木瓜于药内。邪去。转筋自止。若吐泻已停。而 
筋尚转。是耗其津液而然也。宜养液舒筋。如鲜生地、花粉、钩藤、米仁、木瓜之类。 
阴霍乱 凡霍乱。实热症。皆中焦胃病。寒症。即胃伤生冷。太阴感寒是也。治法俱 
见前。阴霍乱者。乃少阴症。初起吐利。脉沉伏。手足冷。其舌形胖嫩。淡红不渴者。是 
也。四逆汤、理阴煎之类。察其宜刚宜柔。投之。如见舌苔紫色而干。口渴干呕者。 
当以金水六君煎和之。如见舌形胖嫩而色黑滑者。是太阴中寒。理中症也。不可认作少阴。凡治太阴。 
药宜刚燥。治少阴。药宜温润。 
有少阴伤寒。先从吐泻而起。但看舌形紫色无苔。或舌中微白。而四畔色绛。六脉 
沉细。似寐非寐者。即是少阴伤寒。治当益阴和中。不可作霍乱治。凡病起吐泻。 
而舌上有苔。或黄或白者。方是霍乱。否则 疹未透也。缘二症中有湿热之邪。故 
生苔。少阴乃虚症所发。故舌但紫绛或淡红而无苔。临症者辨之。 
凡霍乱吐泻。发于夏秋之间。固宜察其暑湿秽食之邪为治。若治之不效。或兼呕 
吐烦闷。脉伏足冷之症者。又当察其是否 疹痰饮。不可草率也。 
干霍乱 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腹痛欲死。俗名绞肠痧是也。急用淡盐汤。或葱矾 
水。用鹅羽探吐。得吐则生。不吐则死。吐后方用理气和中清疏之剂。随症治之。 
如已成闭症。神昏不语。放痧、刮痧等法。俱不效者。急以盐填满脐孔灸之。不计壮数。 
干霍乱。神昏不语。形脱者不治。如开声神清。但吐泻不得。绞肠痛欲死者。急用探 
吐法。并放痧、刮痧之法。毒瓦斯以下行为顺。景岳刮痧法妙。 
如见痞满燥实。脐旁硬痛不可忍者。下症也。急以承气汤下之。此以提吐为逆。达下为顺也。 
凡干霍乱。神昏不语。而形脉不脱者可治。脉伏而形神不失者。亦可治。或按穴放 
痧。或背心刮痧。再以川郁金、石菖蒲、广藿梗、滑石粉、通草等煎汤。冲入西黄二分。投之。 
干霍乱。昏神不语。六脉沉伏。是否兼火当清者。是否兼寒当温者。但察其唇齿舌苔之燥润以别之。 
干霍乱。大痛难忍。大汗大渴。舌黄燥刺。用黄连绞水服之。汗止者生。汗不止者死。 
霍乱发燥 地浆水冷服之。 
绞肠痛 荞麦汤冷服之。 
呕吐不休。环头芦稷汤冷服之。 
霍乱腹痛。行气逐秽药不效者。飞盐点汤冷服之。 
探吐法 以阴阳水对冲。先以刀烧红。置盐一撮于刀上。即以热盐冲水中。和匀。 
令病患饮之。居密室中。以布袱拴紧其腹。将鹅羽探吐。得吐则生。不吐则死。如醒 
时切不可与粥饮。与之立死。不可与热汤。与之则心闭而死。 

卷四瘟疫九传
晚发(参叶案)
属性:晚发者。夏受暑湿之邪。留伏于里。至秋新邪引动而发也。其症与疟疾相似。但寒 
热模糊。脉象沉滞。舌苔粘腻。脘痞烦闷。午后更热。天明汗解。或无汗。清晨稍解。此 
暑湿之邪。留着于里。最难骤愈。治法不外三焦主治。在上焦。则舌苔白腻。头胀 
身痛。肢疼胸闷。咽干溺涩等症。当泄气分之热。宜连翘、杏仁、滑石、薄荷、橘红、通草、 
半夏、桔梗。热邪重。加黄芩、芦根。湿邪重。加白蔻、浓朴。在中焦。则舌苔微黄粘腻。 
痞闷胸满。或目黄舌白。口渴溺赤。宜湿热兼治。用泻心法。半夏、陈皮、赤苓、枳实、川 
连、通草之类。若湿邪重。则脾阳受伤。目黄腹胀。小溲不利。或大便不实。又宜温中 
去湿。如茅术、浓朴、二苓、泽泻、木香、木瓜之类。湿甚。加干姜。湿热结于下焦气分。 
必兼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宜茯苓、猪苓、滑石、寒水石、晚蚕砂、茵陈、泽泻之类。桂苓 
甘露饮亦可。若暑湿之邪。入于营分。则口渴。心烦。舌赤。宜清营分之邪。犀角、鲜 
地、菖蒲、元参、连翘、银花之类。若舌苔中黄边绛。齿燥唇焦。脉左数右大。此暑邪 
内燔。气血两伤也。玉女煎。 

卷四瘟疫九传
香港脚(述古)
属性:初起发寒热。殊类伤寒。第脚膝痛。或肿。与伤寒异。属湿热。虽由坐卧湿地。与湿水 
而得。久之必湿化为热。初宜发散。后兼分利。与湿症同法。 
主治大法 用茅术、紫苏、二活、秦艽、米仁等。以去风湿。兼利关节。黄柏、黄芩、以清 
热。防己、木瓜、萆 以达下。消肿利湿。槟榔、陈皮以行气。后佐以血分药调之。川断、芎归、丹参之类。 
攻胃。呕逆。二陈、平胃加木瓜。小水不利。五苓散。 
攻心。则恍惚谬妄。呕吐不食。眠卧不安。左寸乍大乍小。乍有乍无。不治。 
邪客三阳。属表。见寒热拘急。宜汗。邪客三阴。属里。见二便阻涩。宜渗利。 
鸡鸣散 治香港脚肿痛。寒湿流注。筋脉浮肿。最验。 
槟榔(为君重用) 陈皮(盐水炒) 吴茱萸(少许盐水炒) 木瓜 紫苏 桔梗 生姜 
鸡鸣时服。天明。大便见黑色粪。是湿毒已下也。 

卷四瘟疫九传
虚烦(述古)
属性:虚烦者。因虚而烦躁发热也。但不恶寒。头身不痛。与伤寒异耳。虽有热。不可攻热。 
热去则寒起。诚格言也。如劳役虚烦。身热头痛。气口脉虚大者。即劳倦内伤症也。 
补中益气汤主之。盖以甘温之品。补其中气。升其阳气。其热自止。或少加黄柏。以 
滋肾阴。其效如神。如劳役虚烦。身热骨疼。腿膝 软无力。或兼自汗舌润不渴 
者。当以归 建中汤。加川断、杜仲主之。 
若伤寒。烦躁发热。舌燥口渴。妄言日常之事。俗名劳倦。实非也。乃心包络之火。宜 
清之。温胆汤。加川连、钩藤、淡竹叶。兼痰者。加天竺黄、川贝母、如心气虚而躁烦。 
不宁不寐者。左寸脉必虚小。当以茯神、远志、枣仁、丹参之类以补心气。甚者。加辰 
砂、金箔之类。以镇心神。虚甚。加人参。(新法) 

卷四瘟疫九传
痰症(新法)
属性:肺风寒痰 如见憎寒发热。鼻塞头痛。胸满气急。或咳或喘。右寸浮滑。或沉伏者。 
此风痰在肺也。如舌白而润。口不渴者。痰由寒邪生也。宜二陈汤加桑杏、前胡、羌 
活、苏薄之类微散之。喘加焦麻黄、葶苈子以泻肺。如舌苔白燥。口渴者。肺家津 
液少也。宜泻白散。加前胡、杏仁、橘红、茯苓、象贝、川斛、薄荷、枯芩之类。 
肺风热痰 如微寒发热。胸闷气逆。咳嗽兼喘。舌苔黄燥。或白刺。口渴脉数者。此 
风热客肺生痰也。宜羚羊角、前胡、桑杏、蒌霜、贝母、枯芩、橘红、薄荷、旋复花、淡竹叶 
之类。以去风热。痰自平矣。如痰闭气逆。加竹沥、姜汁润之。 
包络热痰 如伤寒神昏谵语。目睛微定。或舌蹇语涩。舌苔尖赤。中白而燥者。此 
热痰乘于包络也。宜犀角尖、川郁金、石菖蒲、天竺黄、川贝母、钩藤钩、淡竹叶、栝蒌 
霜之类主之。如舌绛神呆。痰潮语蹇者。内闭也。加西黄。 
痰挟痧疹 凡时感伤寒。初起即胸中烦闷。气急痰喘。先用豁痰利气药。痰已行 
而喘减。但烦闷身热不除。反加耳聋足冷者。此必痰挟痧疹也。急宜透之提之。如 
羚羊角、连翘、牛蒡、防风、干葛、薄荷、枳壳、桔梗、蝉蜕之类。 
痧疹挟痰 凡时感初起。烦闷呕恶。手足指冷。寸口脉滞。先用解表透疹之药。疹 
痧虽透。而病势不减。满闷喘急仍在者。此必痧疹兼挟伏痰也。当豁痰以透疹。前 
胡、杏仁、象贝、栝蒌、橘红、海石、羚羊、牛蒡、薄荷、桔梗、竹沥、姜汁之类主之。痰行结解。 
痧疹外达。而诸症自平。 
络中湿痰 如发热脘闷。胸胁肩背皆痛。此湿痰窃踞肺胃之络。痰气交阻。故痛。 
宜六安煎去甘草。加桂枝、钩丁、蒺藜、栝蒌皮、片姜黄、白僵蚕、木香汁之类。通之行之。 
痰入肝络 伤寒有解表之后。肢体不能转动者。此痰入于肝络也。当以金星礞 
石、半夏、栝蒌、茯苓、陈皮、天虫、全蝎、姜汁炒蒺藜、川桂枝、旋复花之类。以搜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