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94-伤寒指掌-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瘟疫论云。疫邪传里。遗热下焦。小便不利。邪无输泄。经气郁滞。其传为疸。身目如 
金。宜茵陈蒿汤。若用茵陈五苓散。不但不能退黄。即小便亦难利。此乃胃家移热。是以大黄有专功也。 
邵评∶瘟疫湿浊之邪传入阳明。热在中下二焦。结而成实。气不宣通。郁而为黄。 
此阳黄实热。用茵陈蒿汤。下其热实也。盖疫邪热入于里。阳明胃家热而成实。故用茵陈蒿汤下其热实。 
与上条湿热发黄。热而未实者不同也。 
伤寒身热发黄。无表里症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邵评∶此阳明之经症。表无邪郁。里未成实。故曰无表里症。乃身热发黄热瘀阳明经也。故但治以清热。 
凡发黄。热多脉必数。一身不痛。解毒为主。湿多脉必缓。一身尽痛。渗湿为主。 
邵评∶热盛阳明。蒸郁为黄。脉数而身不痛者。阳黄也。清热解毒治之。太阴湿胜。 
滞气为黄。脉缓身痛。湿入经络。而为阴黄。渗湿行气主之。惟热黄脉数属阳明。湿黄脉缓属太阴。 
阳明发黄。热多。二便俱秘。茵陈蒿汤。 
邵评∶此阳明热实发黄之正法。 
太阴发黄。湿多。小便不利。茵陈五苓散。 
邵评∶此太阴湿郁发黄之正法。 
身热发黄。无表里症。栀子柏皮汤。 
邵评∶此阳明经瘀热发黄之治法。方中宜再加泽兰、红曲以消瘀。以上论阳黄症。 
发黄汗出身冷。脉沉迟。小便不利。口不渴者。阴黄症也。五苓散加干姜、茵陈。二便俱利者。 
理中汤加茵陈。 
伤寒遇辰戌丑未年。太阳太阴司天。医用寒凉太过。往往有阴黄之症。脉沉迟。肢体冷。而发 
黄者。宜理中汤加茵陈主之。小水不利。理中加二苓官桂。呕者理中合二陈生姜。若天久霪雨。湿令 
大行。又当理中合平胃为当。甚者加附子。 
邵评∶寒水湿土当令之年。如其人阳气本虚。偶受湿邪。医者过用寒凉。伤其中阳。而成阴黄 
之症。所见脉症。俱是阴寒之象。与阳黄之热实者大相迳庭。用理中汤加茵陈。温运中阳而化湿也。 
阴寒甚者。当加附子以扶阳泄浊为治。若中 
阳虚弱。寒湿内伏。阳气不得宣化。而小水不利。加苓、桂以通阳利水。呕者。胃虚有寒痰也。合二陈 
生姜。以和其胃气而化痰饮。惟久雨湿盛。阴浊之气太甚。脾胃中土受戕。故用理中温运中宫。合平 
胃除湿化邪。此脾阳虚弱。寒湿内伏而成阴黄。治以温中化湿为主。 
脾绝似黄症。一身尽黄。寸口无脉。鼻中冷气。摇头直视。环口黧黑。形如烟煤。此脾 
家真气绝。非发黄也。第一书云。胆气绝。则面黄。脾气绝。则身黄。此皆黄如土色。干枯无神气者也。 
邵评∶脾为阴土。黄者。土之本色也。脾阳衰乏。阳气不运。故寸口无脉。阳微欲绝。 
则气冷不温。所见各症。纯是一派阴浊用事。微阳将欲埋没。脾之真气告绝。土之本色。发露无余而外现。 
故一身尽见黄色。此脏绝之症。与发黄之有外邪者各殊也。 
金鉴云。环口黧黑冷汗者。阴黄死证也。身体枯燥如烟熏者。阳黄死证也。 
邵评∶阴黄阳绝则死。阳黄阴竭亦死。 

卷三伤寒变症
痉(合参)
属性: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邵评∶痉病风邪在表。则身热恶寒。痉为风强。筋脉受之。则口噤项强。反张强直 
也。头热足寒。面目赤。头动摇者。风为阳邪。挟湿上行。风湿化热而上淫也。此痉 
病之形症也。盖因风湿热邪。乘虚而入于筋之故也。 
又评∶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但阳主动。阴主静。是当以强直而安静者主湿。强直 
而搐搦者主风。千金方谓湿热入于肾中亦为痉。小儿痫热盛亦为痉。王海藏谓反张太阳痉也。低头视。 
手足牵引。肘膝相构。阳明痉也。一目或左或右斜视。 
一手一足搐搦。少阳痉也。太阳固属风寒。阳明少阳。亦风火热之内作。皆当以存阴驱热为治。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邵评∶痉脉按之紧如弦。邪气坚实也。直上下行。阳邪盛也。上条揭痉之主症。此条揭痉之主脉。 
痉脉沉而细者。为难治。 
邵评∶脉细则易亡阴。痉病见之则难治。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邵评∶无汗为表实。反恶寒者。风邪挟寒也。以其表实有寒。故曰刚痉。若汗出为 
表虚。不恶寒者。风变而外伤筋脉也。以其表虚自汗。故曰柔痉。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此刚痉无汗反恶寒主方) 
邵评∶邪在太阳阳明之界。热并胸中。津不布而无汗。肺不行水而小便少。热气 
上冲于胸。则口噤不得语。驯至面赤头摇。项背强直之症。此欲作刚痉。用葛根汤治。表实无汗之 
痉也。因葛根汤。即桂枝汤加麻葛。风邪挟寒而表实。此汤为治刚痉无汗者之正法。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KT KT 然。脉反沉迟。此为柔痉。栝蒌桂枝汤主之。(此柔痉汗出不 
恶寒主方 KT KT 即颈项强之貌) 
邵评∶太阳病者。太阳一经之症悉具也。脉沉迟。乃津液少而营卫之行不利也。 
风淫于外。汗出而消伤于内。用桂枝去风。加栝蒌根。兼滋其内也。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介齿。可与大承气汤。(初病在太阳仅背项强直若 
不早治则转入阳明而病更剧脚挛齿介者以阳明之脉起于脚而络于齿也承气是下其热非下其食也) 
邵评∶此痉病之属阳明瘀热者。阳明之筋起于足。结于跗。阳明之脉入齿中。挟 
口环唇。循喉下膈。阳明热极。故见是诸症。用大承气涤其热以救其阴。亦急下存阴之治也。乃治阳 
明热盛之痉。用大承气汤。然可与二字甚活。临症酌而用之。初非定法也。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邵评∶发汗太多。津液伤而不涵养筋脉。故致痉。此为液亏致痉。病由内虚所致。 
邵评∶风病应肝而主筋。妄下伤胃液。液不养筋而痉。复汗以耗其阴。阴液燥则 
拘急也。此条因妄下而伤阴致痉。亦内虚也。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以上述金匮法) 
邵评∶疮家身痛。是营虚筋脉失养。故戒发汗。汗之则津液越出。筋虚燥。亦挛急 
而为痉矣。此疮家发痉。亦由液耗而内虚使然。 
经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其势勇猛。故曰刚痉。又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其势弱 
软。故名柔痉。柯韵伯以痉之属风者。不因风而因热。属湿者。不因湿而因燥。虽似 
太凿。然戒人不可以劫液之品治痉。实属良工苦心。 
邵评∶一由火热内盛。热极化风而成痉。一由湿热挟风内灼。伤阴化燥而成痉。 
痉虽因于风湿外邪。其伤阴劫液之药。总当慎用。 
愚按 症。即痉症也。其因有二。一属风湿之邪。合而为痉。即内经所云属风属湿是也。一属 
过表汗多。耗其津液而成痉。即仲景所云发汗太多。因致 是也。分属之。则治法庶无悖谬。 
邵评∶痉症有外邪内伤虚实二因。若外着风湿之邪。入于筋脉而成痉者。此实症也。可用金匮 
诸方治之。若汗下误施。产后亡血。津液伤耗。筋脉失养而痉者。 
此内伤虚症也。宜滋液熄风和络治之。 
如太阳未曾表汗而发痉。明系风湿之邪混扰于太阳。风湿相持而不解。则湿热交并。留滞经络。 
营卫不和。津液不行。筋脉失所养而作也。此是伤寒类症。非伤寒变症也。其证背反张。头摇。口噤。 
项强。拘急。转侧艰难。身热足冷。当审其风湿甚者。 
则有汗而为柔痉。风寒甚者。则无汗而为刚痉。金匮法以栝蒌桂枝汤治太阳柔 
痉。以葛根汤治太阳刚痉。以大承气汤治阳明刚痉。金鉴法。均以小续命汤为主治。刚痉去附子。柔痉 
去麻黄。表实去参附。加二活。里实去参附。加硝黄。 
邵评∶风寒湿邪。留滞经络。未经表汗而发痉。此是外邪实症。可用金匮诸方治。若伤寒过表。 
汗多而成痉。乃是伤寒变症。治分两途。盖汗多则血液干枯。筋无所养。而痉作也。非湿非风。不得妄施 
前药。故凡伤寒汗下后。痈疽溃脓后。妇人新产后。而见身体角弓反张。手足挛搐者。都是气血大亏。 
液不荣筋所致。治法汇。均以八珍汤加枸杞、川断、钩藤、桂枝主之。以养筋脉。不可纯作风治。 
柯韵伯以复脉汤治痉。救阴液也。 
邵评∶过表汗多。阴液伤耗。筋脉失养而成痉。此是误治后变症。并无风湿外邪。 
与上条之内因邪致痉者。有虚实之不同。故宜分途施治。上条邪实发痉。故用驱风散邪之方。此因误治 
伤津血枯。而筋脉拘急。非风非湿。是为虚痉。治当滋液养营。熄风和络为主。切忌驱风散邪之剂也。 
若汗下后。溃疡。及新产后。三者皆伤耗血。血虚生风。筋失滋养。以致反张挛搐等症。是虚痉也。 
治用气血两调。和络化风之法。乃阴虚致痉之正治也。至于复脉救阴。阴回则虚风自熄。痉亦 
止矣。此阴液亏乏。血不营筋而痉。是内伤虚痉。与上条外感实痉不同。滋液养正治法最合。 
按过汗表虚成痉。汗出不止者。桂枝汤加归、 、人参。产后血虚成痉。归 建中 
汤。溃疡去脓血过多。为风所袭成痉者。八珍汤加黄 、桂枝、川羌、防风。 
邵评∶此承上条汗后溃疡新产三症而言。过汗不止。则表虚液脱。阳不附阴而 
痉。养营固卫治之。产后血虚。血不营筋而痉。调营补气治之。溃疡之后。气血两伤。外风乘虚而入于 
经脉。则成痉。宜气血两补。略佐化风治之。此与上条。均误治后变症而成虚痉。 
又评∶金匮论痉病十二条。曰风曰寒曰热曰湿。皆是正伤寒之痉。及小儿痫热盛之痉。相去 
霄壤。其所用之药。皆麻、桂、葛根。若温热暑疫之痉。亦误以此等方治之。其害甚于操刃矣。 

卷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