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来春发生之本。若于此时不恣欲以自戕,至春升之际,根本壮实,何病之可言哉?
文选姚海山,仲夏头痛,发热,气高而喘,肢体倦怠,两手麻木。余谓热伤元气,用人参益气汤顿安,
又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五味而痊。
若夏月伤暑,发热,汗大泄,无气力,脉虚细而迟。此暑伤元气也,服后方∶
人参 黄 (蜜炙) 麦门冬(去心) 白芍药 陈皮 白茯苓(各一钱) 黄连(炒) 甘草(炙,各
五分) 黄柏(三分) 白术(一钱五分) 香薷 知母(各七分)
上姜、水煎,食前温服。
愚按前症有热伤元气而汗出者,有劳伤元气而汗出者,有因元气素虚腠理不密而汗出者。治法∶暑
伤元气者,清暑益气汤;劳伤元气者,补中益气汤;元气素虚而自汗者,十全大补汤。如兼盗汗,佐以六
味丸加五味子。前云大汗,无力,脉虚细迟,属阳气虚弱,纳黄柏、知母恐复损阳气,芍药、茯苓恐导损
阴气也。治者审之!
若夏秋暑热,因过用冷物茶水伤其内,又过取凉
风伤其外,以致恶寒发热,胸膈饱闷,饮食不进,或兼呕吐、泄泻,此内外俱伤寒冷也。
人参 干姜(炒紫色) 浓朴(姜水炒) 陈皮 羌活 枳实 白茯苓(各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煎,食前温服。
愚按前症宜用此方,如未应,宜用藿香正气散。若内外已解,寒热未退,或饮食不进,宜用六君子。
《保命集》云∶霍乱属阳明症,宜用和中、平胃、建中汤辈,或四君子汤。脉浮,自汗,四君子加桂枝主
之;脉浮,无汗,四君子加麻黄。吐利转筋,胁下痛,脉弦者,木克土也,用平胃散加木瓜,或建中加柴
胡、木瓜;吐利转筋,腹痛,体重,脉沉而细,四君子加白芍药、良姜。吐利,四肢拘急,脉沉而迟,属
少阴,四君加姜、附、浓朴;吐利,四肢厥冷,脉微缓,属厥阴,建中加归、附。吐利,头痛而身热,热
多欲饮水者,五苓散;寒多不欲水者,理中丸主之。元戎云∶太阴症霍乱者,理中加橘红;下腹痛,手足
逆冷,理中加熟附子;吐利后转筋者,理中加火 石膏一两。
上舍徐民则,夏月入房及食冰果面食,而患腹痛。余曰∶此阴寒之症也,急用附子理中汤以回阳。不
信,别用二陈、枳实、黄连香薷饮之类而死。
进士刘华甫,夏月食生冷果品,患前症,余用附
子理中汤一钟顿安。(凡方内用木瓜者,俱用砂器煎炒,恶铁故也。余方仿此。)
若夏暑在途中,常服以壮元气、清热驱暑。服之免中暑、霍乱、泄泻、痢疾等症。
人参(一钱二分) 白术(一钱五分) 五味子(十粒,杵碎) 麦门冬(去心)
白芍药(炒) 白茯苓(各一钱) 知母(炒) 陈皮 香薷(各七分) 黄芩(炒,三分)
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煎,食前温服。
愚按前症若人元气虚弱,宜用补中益气去柴胡、升麻,加麦门、五味,或少加炒黑黄柏。人参益气汤
亦可用。
若遇劳倦辛苦,用力过多,即服后方二、三服,免生内伤发热之病。此方主于补气。
黄 (一钱半,蜜炙) 人参 麦门冬(去心) 陈皮(各一钱) 白术(一钱) 甘草(炙,七分)
上姜、枣、水煎,食前温服。劳倦甚,加熟附子四五分。
愚按前论开世俗之蒙 ,济无穷之夭枉。纳附子若素畏寒饮食者,尤宜用。若素喜寒饮食者,以肉桂
或炮姜代之亦可。若因暑热伤气,而四肢困倦,或手足麻木者,先用人参益气汤,后用补中益气汤。
若人过劳心思虑,损伤精神,头眩目昏,心虚气短,即服后方补血为主。
人参(一钱) 五味子(十五粒,杵) 当归(一钱,酒洗) 麦门冬(去心,五分) 白
芍药(炒,一钱) 山栀子(炒,五分) 茯神(去心,一钱) 酸枣仁(炒,一钱) 生地黄(酒洗,五分)
甘草 陈皮 川芎(各五分)
上水煎服。
愚按前症宜用此方,不宜多服。其麦门冬、芍药、山栀、生地苦寒,恐复损脾气。若脾胃素虚热而患前
证,但以补中益气汤加麦门、五味亦可。若因饥渴劳役,或因误行攻伐,以致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或自
汗,此为阳气内伤,宜用补中益气汤。若因饥饱劳役,或因误出汗,以致肌热,大渴引饮,目赤面红,脉
洪大,按之如无,此为血脱烦躁,宜用当归补血汤。
卷之三
附滑伯仁先生《诊家枢要》
属性: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
血平则脉治。又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人脉急,性缓人脉缓。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男子尺脉常弱,女
子尺脉常盛。此皆其常也,反之者逆。
卷之三附滑伯仁先生《诊家枢要》
左右手配脏腑部位
属性:左手寸口,心、小肠脉所出;左关肝、胆脉所出,左尺肾、膀胱脉所出。(命门与肾脉通。)
右寸肺、大肠脉所出;右关脾、胃脉所出;右尺三焦、心包络脉所出。
卷之三附滑伯仁先生《诊家枢要》
五脏平脉
属性:心脉浮大而散,肺脉浮涩而短,肝脉弦而长,脾脉缓而大,肾脉沉而软滑。
心合血脉,心脉循血脉而行,持脉指法如六菽之重。按至血脉而得者为浮,稍稍加力脉道粗者为
大,又稍加力脉道阔软者为散。
肺合皮毛,肺脉循皮毛而行,持脉指法如三菽之重。按至皮毛而得者为浮,稍稍加力脉道不利为涩,
又稍加力不及本位曰短。
肝合筋,肝脉循筋而行,持脉指法如十二菽之重。按至筋而脉道如筝弦相似,稍加力脉道迢迢者为长。
脾合肌肉,脾脉循肌肉而行,持脉指法如九菽之重。按至肌肉如微风轻 柳梢之状为缓,次稍加力
脉道敦实者为大。
肾合骨,肾脉循骨而行,持脉指法按至骨上而得
者为沉,次重以按之脉道无力者为软,举指来疾流利者为滑。
凡此五脏平脉,要须察之久久成熟,一遇病脉,自然可晓。经曰∶先识经脉,而后识病脉。此之谓也。
卷之三附滑伯仁先生《诊家枢要》
四时平脉
属性:春弦,夏洪,秋毛,冬石,长夏四季脉迟缓。
卷之三附滑伯仁先生《诊家枢要》
呼吸浮沉定五脏脉
属性: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其脉在中。心、肺俱浮,浮而大散者心,浮而短
涩者肺;肾、肝俱沉,牢而长者肝,濡而来实者肾;脾为中州,其脉在中。
卷之三附滑伯仁先生《诊家枢要》
因指下轻重以定五脏
属性:即前所谓三菽、五菽之重也。
卷之三附滑伯仁先生《诊家枢要》
三部所主(九候附)
属性:寸为阳,为上部,主头项以下至心胸之分也;关为阴阳之中,为中部,主脐腹肚胁之中也;尺为阴,
为下部,主腰足胫股之分。凡此三部之中,每部又各有浮、中、沉三候,三而三之,为九候也。浮主皮
肤,候表及腑;中主肌肉,以候胃气;沉至筋骨,候
里及脏也。
卷之三附滑伯仁先生《诊家枢要》
持脉
属性:凡诊脉之道,先须调平自己气息,男左女右,先以中指定得关位,却齐下前、后二指。初轻按以消息
之,次中按以消息之,次重按以消息之,然后自寸、关至尺逐部寻究。一呼一吸之间,要以脉行四至为
率,闰以太息,脉五至,为平脉也。其有太过、不及,则为病脉;看在何部,各以其部断之。
凡诊脉须要先识时脉。胃脉与腑脏平脉,然后及于病脉。时脉谓春三月六部中俱带弦,夏三月俱带
洪,秋三月俱带浮,冬三月俱带沉。胃脉谓中按得之脉和缓。腑脏平脉已见前章。凡人腑脏脉既平,胃脉
和,又应时脉,乃无病者也,反此为病。
凡诊脉之际,人臂长则疏下指,臂短则密下指。三部之内,大小浮沉迟数同等,尺寸阴阳高下相符,
男女左右强弱相应,四时之脉不相戾,命曰平人。其或一部之内独大独小、偏迟偏疾、左右强弱之相反、
四时男女之相背,皆病脉也。凡病之见在上曰上病,在下曰下病,左曰左病,右曰右病。左脉不和为病在
表,为阳,主四肢;右脉不和为病在里,为阴,主腹脏∶以次推之。
凡取脉之道,理各不同;脉之形状,又各非一。
凡脉之来,必不单至,必曰浮而弦、浮而数、沉而紧、沉而细之类,将何以别之?大抵提纲之要,不出
浮、沉、迟、数、滑、涩之六脉也。浮、沉之脉,轻手、重手而取之也;迟、数之脉,以己之呼吸而取之
也;滑、涩之脉,则察夫往来之形也。浮为阳,轻手而得之也,而芤、洪、散、大、长、濡、弦,皆轻手
而得之之类也;沉为阴,重手而得之也,而伏、石、短、细、牢、实,皆重手得之之类也。迟者一息脉
二至,而缓、结、微、弱皆迟之类也。或曰滑类乎数,涩类乎迟,何也?然脉虽似,而理则殊也。彼
迟、数之脉,以呼吸察其至数之疏数,此滑、涩之脉,则以往来密察其形状也。数为热,迟为寒,滑为
血多气少,涩为气多血少。所谓提纲不出乎六字者,盖以其足以统夫表里、阴阳、冷热、虚实、风寒湿
燥、脏腑气血也。浮为阳,为表,诊为风、为虚;沉为阴,为里,诊为湿、为实,迟为在脏,为寒,为冷;
数为在腑,为热,为燥,滑为血有余;涩为气独滞也。人一身之变,不越乎此。能于是六脉之中以求
之,则 疾在人者,莫能逃焉。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
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附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
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
沉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