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络,尚未内传到脏腑的时候,就及时进行治疗;当四肢刚感到沉重不适的时候,立即采用导引、吐纳、针炙、膏摩等治疗方法,不使九窍闭塞不通;同时注意不触犯国家法令,避免禽兽伤害,做到房事有节、衣着、饮食冷热适中、五味调和,不使形体虚损。这样,病邪就没有机会侵犯人体腠理。所谓腠,即指皮肤的毛窍,是人体三焦元真之气的通路,为血气所灌注的地方;理,是皮肤、脏腑的纹理。二者均为御邪护正的屏障。有人问:病人的气色反映在面部,怎样根据病人的不同气色来辨别疾病呢?我想听听您的意见。老师回答说:鼻部出现青色,又有腹中疼痛,如果再见到极度怕冷的现象,就是危重症候;鼻部颜色变得微黑的,为水液内停;面部颜色发黄,为寒多内停胸膈;面部呈现白色,为失血所致;失血过多的病人,假使面部出现微红如妆之色,而又不在严热的夏季,多为虚阳浮越于上,阴阳离决的死证;若两眼直视,转动不灵活,为严重的痉病,属不治之证。又面色发青主痛证;面色发黑为肾劳;面色红赤主风热;面色发黄,多有大便困难;面部浮肿,颜色鲜明光亮的,为水饮内停之证。老师说:病人安静无语声,常突然惊叫的,多属于关节疼痛的病症;说话的声音低微而不清澈的,则多为痰湿阻遏于胸膈之间,气机壅塞的病症;说话的声音细小而呻吟不断的,是头痛病。老师说:病人呼吸的时候摇动两肩的,是邪气壅塞胸间;呼吸的时候引动肺气升而不降的,则为咳嗽;病人张口呼吸,上气不接下气的,这是肺痿病,常伴咳嗽,吐涎沫。老师说:病人吸气比较短促,这是病邪阻塞中焦,气不能下降之故,为实证,应当服泻下药则病愈;假如吸气短促属于虚证的,为无根失守之气,顷将自散,其病难治。病在上焦心肺的,则吸气短促而困难的;病在下焦肝肾的,肾失摄纳而吸气深长,都属难治的病。如果呼吸困难伴有全身动摇不止的,为元气大亏,形气不能相保,为不治之症。老师说:两手的六部脉象随着五脏所旺的季节而发生变动,并且面部颜色也随之有所变化,即色、脉、四时相应一致。例如春季肝旺的时候,面色青、脉象弦属正常无病,其它季节应表现的颜色是夏赤、秋白、冬黑。如果在春季肝旺不见青色而反见白色,脉反见毛脉,这些都不是肝旺的季节应有的颜色与脉象,即为非其时色脉,都会发生疾病。有人问道:自然界的时令和气候,一般来说是相应的。有时时令没有到而那个时令的气候已到,有时时令到了而那个时令的气候没有到,有时时令到了而那个时令的气候当去不去,有时时令到了而那个时令的气候又太过,所谓“春行夏令”,应该怎样来理解呢?老师回答说:“冬至节气以后的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是少阳当令的时候,阳气初生,天气温暖和煦。如果冬至后没有到甲子日,而气候已经变暖,这就是时令末到,气候已到;如已到甲子日,气候尚未温暖,这是时令已到,而气候未到;如已到甲子日,气候仍然寒冷,这是时令已到,而严寒的气候当去不去;如已到甲子日,气候变得象盛夏五六月那样炎热,这是时令到,而温热气候来得过分剧烈。”老师说:病人的浮脉见于关前寸部,主病在表;浮脉见于关后尺部,为病在里。腰背疼痛,不能行走,必然出现呼吸短促的病危症候。有人问道:医经上说:厥阳独行如何解释?老师回答说:这是阴气衰竭,阳气失去依附,有阳无阴,有升无降,孤阳上逆,所以称谓厥阳。有人问道:寸口的脉象沉大而滑,沉脉主血实,滑脉主气实。血实与气实相互搏结,血气病邪入脏,则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病邪入腑,邪有出路,故病轻易愈,预后良好,这叫卒厥病。入脏、入腑应该怎样来区别呢?老师回答说:突然昏倒后,病人口唇呈现青紫,皮肤和四肢发凉,这是入脏的表现,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如果病人身体温和,微汗自出,这是入腑的表现,病轻易愈。有人问道:有的病人脉搏一时不通,乍伏不见,就预后来说是入脏即死,入腑即愈,这应该怎样理解呢?老师回答说:不仅仅脉脱这种病症预后是这样,其它各种病也是这样的。比如浸淫疮这种皮肤病,能从局部遍及全身。若疮从口向四肢发展的,其趋势为由内向外,病可以很快治愈;若疮始于四肢,然后逐渐向口蔓延,其趋势由外向内,则病不易治愈。总而言之,病在脏,病情重;病在腑,病情轻;病由外传内的难治;病由内传外的易治。有人问道:阳病有十八种包括哪些病症呢?老师回答说:包括头痛,项、腰、脊、背、脚抽掣疼痛。阴病十八种包括哪些病症呢?老师回答说:有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种,合为九十种病;人又有六腑,各有十八种病,合为一百零八种病。还有五劳、七伤、六极和妇女三十六种病,都不包括在内。雾露之邪,多伤害人的上部;水湿之邪,多伤害人的下部;风邪多伤人的体表;寒邪多伤害人体之里;饮食不节从口而入,这是食积为病。风、寒、湿、雾、饮食五种病邪伤害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风邪多在上午伤害人体,寒邪多在傍晚伤害人体;湿邪伤人偏于下部,雾邪伤人偏于上身。风邪侵犯人体多表现为浮脉,寒邪侵袭人体表现为紧脉,雾露之邪伤害人体皮肤腠理,湿浊之邪流注关节,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极寒之邪易伤经脉,极热之邪易伤络脉。有人问道:对于急症,有的先治里证,有的先治表证,这是为什么呢?老师回答说:疾病在表,医生误用下法治疗后,病人出现下利清谷不止,这时虽然有身体疼痛的表证,亦应当立即救治在里衰微之阳气,服药后,病人仍有身体疼痛的表证者,如果大便恢复正常,应赶快治表。病人患有难治的慢性病,现又得了新感之疾,治疗方法应该是先治新病,然后治疗慢性病。老师说:五脏的疾病,能够得到适合病情需要的饮食、居住场所,病就可以好;同样,五脏的病,如果遇到病人所不喜欢的、厌恶的饮食、居处,疾病就会加重。假使病人突然想吃平素不爱吃的食物,食后会助长病邪,引起发热。大凡治疗各种在里属实的病症,都应当视其具体情况进行治疗。譬如口渴,属阴虚内热与水邪互结的,应该给予猪苓汤育阴利水,水去而热除,口渴随之而解。其他类似的病症也可依照这个例子进行治疗。〔方剂趣记图解〕
银翘散
清·吴瑭《温病条辨》
趣
记因撬花草梗根河牛连吃叶穗
银翘(散)花金银草甘梗桔根芦荷薄牛蒡子连翘豉豆叶竹淡穗芥荆
【组 成】 10味:金银花30克甘草15克桔梗18克鲜芦根(适量)薄荷18克牛蒡子18克连翘30克豆鼓15克淡竹叶12克 荆芥穗12克
【用 法】 研末,每服18克,鲜芦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若作汤剂,用量酌减。
【功 效】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主 治】 温病初起。
现常用本方治疗感冒、风疹、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麻疹初起、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肠伤寒等疾病而见上述症候者。
【注 意】 ①外感风寒忌用。②本方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本节表解〕
表一:
预防主要类别预防基本方法预防具体方法预防观未病先防外防邪气勿令邪气干忤经络勿犯王法避免金刃虫兽灾伤内养正气房室勿令竭乏腹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已病防传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表二:
方式部位特征结论四诊望鼻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微黑有水气面色黄胸上有寒;便难白亡血青为痛黑为劳赤为风微赤非时者死鲜明有留饮息吸而微数病在中焦吸促病在上焦吸远病在下焦呼吸动摇振振不治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咳息张口短气肺痿唾沫四诊闻语声寂然喜惊呼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心隔间病语声啾啾然细长头中病问病人
喜恶五脏病各有所得愈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切寸脉沉大血实滑大气实脉浮病在表尺脉脉浮病在里口脉动因其王时而动正常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正常
〔名医医案〕
曲某,女,66岁,1986年4月10日初诊,四肢发热已两年,有口干,咽干,两肋胀满,心烦不已,好叹息,两便尚正常,无盗汗。两脉弦细,舌质红,舌后稍腻。证属肝郁气滞,久郁化火伤阴,阴虚内热。风引汤合增液汤加减。寒水石15克,生石膏15克,滑石15克,紫石英15克,龙骨,牡蛎各30克,元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麦芽15克,茵陈9克,没药9克,甘草3克,6付。1986年4月15日二诊,4剂后四肢发热大减,口干,口苦等均减,但仍有口干,上方加龙胆草3克,4付以善其后。
张某,女性,51岁,工人,1981年8月22日初诊。肢体关节疼痛20多年,周身肌肉窜痛,且伴以麻木,肢体沉重而烦,尤以夜间上述症状加重,一年四季均发,但以夏季连雨天时更加严重,虽经多方服用中西药:如保泰松、止痛片,及针炙等治疗,效果不显,因近日加重,来诊就医。目前除上述症状外,偶有口干,但不欲饮水,二便正常,观其舌根苔厚而腻,六脉俱滑。余无其他阳性体征。查血沉,抗“O”均属正常。按“大风”拟侯氏黑散去矾石改汤剂治之:菊花10克,白术10克,细辛3克,云苓10克,生牡蛎10克,桔梗10克,防风10克,党参10克,当归10克,干姜10克,川芎10克,桂枝10克。4剂。1981年9月3日二诊,上方服用4剂后,周身关节疼痛等症状大为减轻。服用8剂后疼麻等症状基本消失,口亦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