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热恶寒发于阳表证(有汗乃虚用桂枝汤,无汗乃实用麻黄汤。)
无热恶寒发于阴里证(有汗桂枝加附子,无汗麻黄附子细辛汤。)
背恶寒口中和不燥阴病少阴也,宜用附子汤。
背恶寒口中燥而渴阳病阳明也,宜用白虎汤加人参汤。
潮热
潮者潮水之潮有定时也,若一日二三发无定名曰发热。
潮热于寅卯属少阳
潮热于巳午属太阳
潮热于申酉属阳明
症见少便难大便溏邪尚未全入于里不可下,
症见少便大便闭燥渴烦躁方可攻。
壮热 发热无休止之时,热气透手溱溱有汗名曰蒸蒸发热属阳明内实宜下。
寒热
寒热者一热一寒互相往来,邪正相争也。邪入阳分发热,邪入阴分发寒,居半表里者寒热交作与疟相似,只别有定时者疟,无定时者非疟也。
汗证
自汗:自汗者不发散而自然汗出,卫为阳能卫外皮肤腠理禁固津液不得妄泄。
一因卫受制则皮肤腠理不固。
一因阳虚外恶寒。
一因阳实外不恶风。
盗汗:盗汗者谓睡中则汗出醒时则止,多属阴虚心虚不固火伤阴。
因荣之热乘阳之间而潜出 。
阳症:阳盛出来多热汗;
阴症:阴虚冷汗不留停;
不治症:冷汗出多如油,身体痛,淋滴如珠不治。热汗出多而痰喘亦不治。
黄汗厉节辨
黄汗无发热,厉节有发热,但厉节之湿聚关节,黄汗之湿聚膈间,故黄汗无肢节痛而厉节少上焦证也。甚则生黄疸一切诸黄
热被水遏郁交蒸汗腋则黄
黄汗者汗湿于表衣中色黄也。
厉节者肢节滞而不利也。
手足汗
一热聚胃蒸其津液傍达于四肢,故手足汗出肢热小便自利胃液干大便硬。
一中寒胃阳土虚脾不约束津液横溢手足汗出,肢冷因阳虚失运中寒不化小便不利大便虽硬不可攻。
头汗与热越汗出辨
遍身汗出谓之惹越瘀热在里不能发越而热气上达者也。
无汗
寒邪中经,腠理致密津液内渗则为无汗。然无汗中数种。有寒邪在表、有邪在里、有水饮内蓄、有亡阳久虚等皆无汗也。
头痛
一头前额痛属阳明;
一头后面痛属太阳;
一头左右两边痛属少阳;
一头顶上痛属厥阴;
一太阴本无头痛因痰火上冲也;
一少阴无头痛,有头中间觉空虚,乃脑之髓气不足也。
辨下列数种头痛晕眩症
因风痛谓之头风必晕眩。
因热痛晕则烦渴。
因气郁痛晕则志意不伸。
因痰痛晕则呕吐痰涎。
因湿痛晕则头重不起。
因虚而头痛晕者动则更痛更晕也。
真头痛连脑内,手足青冷过肘节朝发夕死。
头眩
有眩运者、有眩冒者。运乃转运而头眩旋是也;冒乃蒙冒昏迷是也。多因少阳厥阴之风火。
虚症:或有气血虚汗吐下内虚。
实症:或因痰火内实上冲。
表症:或因外感风火遏于上。
内伤:或因色欲过度肾气虚真阳虚而目眩晕。
头重
伤寒有二:
一太阳症恶寒项强头疼不能举,宜发寒邪。
一有异病百节解散而眩运不能运,宜补益真元。
耳症
火闭:火闭者诸经之火塞清道也。
气闭:气闭者肝胆气逆忧郁所结也。
邪症:邪闭者因风寒外感乱荣卫也。
窍塞:窍闭者因损伤或雷炮震伤或患聤耳伤。
虚症:虚闭者或肾虚或病后或劳倦过度,又肝虚耳目无所闻见如人将捕,又肺虚耳聋少气咽干。
虚实辨:
少壮火盛多实,劳衰无火多虚;
耳闭午前为阳气实,耳闭午后为阴血虚;
耳暴鸣而声大者多实,耳渐鸣而声细者多虚。
口症
口者脾主也,脾和则口知五味
脾病口干(热也)
肝病口酸(热实也)
心病口苦(热也)
肺病口辛(肺气上溢也)
肾病口咸(液上乘也)
胃病口淡口臭(火热上冲也)
胆病口苦咽干也
口糜龈烂皆心肺胃之火盛
咬牙者胃热也
唇焦者多属脾胃热也
鼻
风中于卫呼气不入(气得风浮利出而难入也)
热过于荣吸气不出(血得热而壅气乃不伸也)
伤肺则卫气不舒邪壅窍道不利。
损脾胃则营气不升邪塞孔窍不通。
鼻渊者涕浓臭气肺家湿热。
鼻流黄水防风通圣用为良。
鼻流清涕不臭有虚有寒之辨。
鼻流浊涕不干苍耳散主之。
渴
渴症多因汗吐下伤津液胃燥故也。
阳邪入三阴渴:太阴则嗌干;少阴则口燥;厥阴则消渴。
阳邪属热伤津液故渴也。
阳邪入三阳
太阳之渴用用五苓散者水停下焦小便不利也。
阳明之渴用白虎汤者,胃热饮水连连不已也。
少阴寒热往来等症必心烦渴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加花粉也。
三消
上消者口渴不止属肺,饮多便常也。(乃心移热于肺)
中消者食入即饥属胃,饮多便赤短。(乃阳明燥火)
下消者饮一溲二属肾,尿先浊混,停久则底有膏液。(乃少阴阴水虚不能制火,阳火虚不能化水也。)
上中二消属热,惟下消兼有寒热房痨,其溺出不臭反甜,此肾土之气下泻及溺,面浮如脂者此肾败而精不禁不治。
齿痛
齿统属肾又分上下。上属胃下属大肠。
牙床红肿属阳明症。
臭烂牙关紧属心胆。
牙根见血不红肿乃肾经虚火上冲。
呃逆
呃逆 气自腹中时逆上冲才发于咽喉,连续数声,其声短促不长。
或胃中实热乃失下而作,宜用凉膈而逐热。
或服寒凉太过胃中虚冷而作,宜温中以除寒。
或胃中痰火上冲逆而作,宜开豁之。
或水气停蓄而作者宜分利之。
或食积壅塞而作者宜消导之。
皆用引而伸之,达而降之,推二逐之。
胸膈不利,呃从胸起者肺胃不和,用杏仁桂枝而润肺。
饱满胀闷,呃从腹起胃气上逆加甘草芍药和胃。辨证汇篇卷三
嗳
嗳气者因饱食太急作嗳转食气也。
乃胃气弱而不和,三焦因之失职,故清无所归而不升,浊无所纳而不降,留恋嗳酸作饱胸膈不爽,宜陈皮竹茹汤主之。
哕(附噫)
哕与干呕相似,哕者声浊而长,呕者声短而小,皆有声无物。
胃气本虚汗下太过胃气虚冷,
恣饮冷水水寒相搏胃中寒也,
有热气郁于上塞不通。
噫气者胸间气不得下通,无声无物也。因寒气客胃厥逆上行复出于胃故为噫,有伤食噫气臭也。
呕吐
呕者声物俱有而渐出
吐者无声有物而顿出
干呕者有声无物
干呕辨别
因邪气在胃脘,热气与谷气相并逆上冲胸
太阳汗出而干呕桂枝汤主之。
少阴下利而干呕姜附汤主夏利
厥阴吐涎沫而干呕吴茱萸汤主涎沫,邪去呕自止。
呕者表邪入里里气拒格上逆作呕,故为殃,属少阳宜小柴胡汤。
呕症辨列
表邪入里气上格:心下鞭而烦或不大便宜大柴胡汤。
表不解之呕属太阳,宜桂枝汤。
食糓欲呕属胃中寒宜吴茱萸汤,食汤更呕属表热宜葛根半夏汤。
呕而不利是有气属少阴宜真武汤
饮而呕呕而饮呕饮相因已是停水也。宜五苓散。
吐辨
中寒者吐不能食不可而厥吐是虚寒之吐也,宜吴萸连汤理中汤之辈。
渴而能食吐者是火吐也
热实宜黄连解毒饮。
热虚宜干姜连芩汤或竹叶石膏汤
渴而饮,饮而复渴,水逆病也。五苓散主之。
经曰呕多阳明症不可攻之。为气逆未收敛为寔也。
呕吐辨
胃热呕吐者脉弦数口燥渴
胃寒呕吐者脉弦迟逆冷也
水气呕吐者先渴后呕膈间怔冲 脓血呕吐者喉中腥腥血逆上冲 呕清水不渴者乃胃虚寒
呕酸(或受风亦有此症)与苦者胃热也,治法以泄肝安胃主之。
反胃胃反
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糓不化名曰胃反乃寒也无火。 条辨
三焦无火 在阳明则满(吴茱萸汤)在太阴则腹满(理中汤)
反胃食入即吐名反胃乃热也。出是胃素有热得食热两热相冲用半夏泻心汤主之。
或用黄芩黄连干姜人参汤主之。
咳嗽
有声无痰乃肺气伤不清;有痰无声嗽也乃脾湿动以为痰;有声有痰咳嗽成脾肺气伤动乎脾湿也。
大要胃浊脾湿津液不津清浊精四布此生痰之本咳嗽之原也。
分患六气病
寒咳嗽频嚏涕鼻塞唾痰涎用疏风参苏饮主之。
风乘肺咳汗出头痛痰涎不利,用金沸散主之·
散寒加味华盖痊。
火乘肺咳喘急壅逆涕唾见血并喉中作痒。
火嗽面赤咽干燥气秽痰黄带稠粘便软用加味泻白散,便硬者加味凉膈散主之。
肺虚面容淡白痰涎清用二陈汤主之。补肺用阿胶汤。老年虚咳三子养亲汤,真武汤主之。
劳咳
肝为血海卫任归肝所主其血热充肌肤皮毛,卧则内归于肝,今肝虚不合卫任之血,出于肤腠,肝气从心包络上冲,上冲则先血后咳。肝内伤而包络则虚。心包虚则火冲克肺金,故为咳。心包为血脉,血虚夜则发热,轻则日咳,重则日夜热咳,先伤血后伤气,阴阳并竭,此为虚劳咳嗽。
感风恶风自汗鼻流清涕脉浮
食积生痰热熏蒸气促痰壅咳嗽频便溏。用曲麦二陈治。便燥苏葶滚痰攻。
感寒恶寒无汗鼻流清涕脉紧。
喘症
喘者气逆上冲呼吸气出急者,谓之喘。
气出不能布息实邪也。
气乏不能续息者虚邪也。
若痰稠便硬者热邪也。
若痰饮清冷者寒邪也。
五海藏肺气有司权则清肃下行,岂复为喘皆以火烁真气气衰则喘。
喘之因,在肺实也、在肾为虚。为提纲分有四种:
一实寒必挟凝痰宿饮上干阻气。小青龙加朴杏。
一实热不外湿伏之邪蒸痰化火,麻杏甘膏千金苇茎之治。
精伤气脱之分
一精伤添精镇摄肾气,苏子降气从阳从阴之异。
一气脱则根浮吸伤元海危可立待。(人参 河车 五味 石英之属)
哮症
哮者呼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