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2-退思集类方歌注-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末,纳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 
煮一升,温 
大陷胸(汤)治大结胸,大黄(涤热荡实)芒硝(软坚破结)甘遂(逐水消饮)从。心 
腹石硬(结胸之的证)痛拒按,(心下至少腹石硬而痛不可近,较承气证为尤甚。)便秘焦烦 
燥渴供。(与承气证同)但头汗出脉沉紧,(结胸因下早,致热与水结,热不外泄,而但上蒸, 
故头有汗而身无汗。脉沉紧者,水遏热伏,阳病(反见阴脉。)水结胸中治亦同。(结胸本无 
他物,热与水气结也。)项若强如柔痉状,更加葶杏蜜丸攻。(名大陷胸丸 结胸项强,邪据 
太阳之高位矣,故于前方加葶苈、杏仁,从高陷下其邪。蜜丸者,欲其缓攻于下也。)此泄 
水邪并热实,(此陷胸汤丸之总诀)太阴寒实勿相蒙。(寒实结胸,治宜温下,误服寒药则死。) 
后人通变斯方治,热喘水肿有殊功。(按∶大陷胸丸,王海藏以之治阳明热喘,柯韵伯以之 
治水肿初起形实者,均收奇效。可知古方贵于活用,触类旁通,医之能事毕矣。) 

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麻仁丸
属性:治脾约,大便难,小便数,关脉浮涩者。此润肠之主方。 
大麻仁(二升) 杏仁(一斤去皮尖) 白芍(半斤) 大黄(一斤) 浓朴(一尺炙) 
枳实(半斤)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二服。渐加,以利为度。 
麻仁丸方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土燥津亡大便难,养液通幽蜜丸嚼。(脾约为脾土 
过燥、胃液日亡,故以麻、杏润脾燥,白芍安脾阴,而后以枳、朴、大黄承气法胜之,则下 
不亡阴。法中用丸渐加者,脾燥宜用缓法,滋柔润下,以遂脾欲,非比胃实当急下也。) 

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大黄黄连泻心汤
属性:治心下痞,按之濡,大便硬,不恶寒,反恶热,脉关上数者;心火亢盛,吐衄不止,甚 
良。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服。(此法之 
最奇者, 

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附子泻心汤
属性:治心下痞,大便硬,心烦不得眠,而复恶寒汗出者。 
大黄(二两酒浸) 黄连(炒) 黄芩(各一两炒) 附子(一枚去皮别煮取汁) 以 
麻沸汤二升,渍三黄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此法更精。附子用煎,三味用 
泡,扶阳欲其 

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大黄附子汤
属性:治胁下偏痛,脉弦,大便难,发热恶寒。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 细辛(二两) 水五升,煮二升,分温三服。 
大黄黄连泻心汤,心痞恶热乃堪尝,(若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 
表,表解乃可攻痞。)按之自濡为虚痞,数(脉)在关上君火强,泻火通阴痞自化,(痞有不 
因误下而成者。关上脉数,系心火亢盛,不得下交于阴,而中宫受其燔灼,气失升降而为痞。 
按之自濡,是无形者也,故独任苦寒,便可泄却,如大黄泻营分之热,黄连泄气分之热,且 
大黄有攻坚破结之能,其泄痞之功,即寓于泻热之内。以麻沸汤渍绞其汁,取其气不取其味, 
治虚痞不伤正气也。)火炎吐衄最为良。(按∶吐衄之证,世医率用寒凉止血,不知血得寒则 
凝,血止之后,必有瘀凝胃络,或为胸胁疼痛,或至夜微热不除,而贻余患者多矣。审其果 
为实火迫血妄行,不若竟用此方,泻火通阴,行瘀止血之为美备也。)更加黄芩与附子,附 
子泻心汤法彰,恶寒汗出亡阳兆,(故用附子)便硬心烦痞热殃,(故用三黄)痞乃热邪寒药 
治,(伤寒痞满,从外之内,满在胸而不在胃,多属热邪,故宜苦寒泻之;若杂病之痞,从 
内之外,则又宜辛散也。)阳虚加附始相当。(附子非泻心之药。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阳气 
外撤矣。若但以苦寒泻痞,恐其虚寒骤脱,故用三黄撤三焦而泻热,即用附子彻上下以温经。 
三黄用麻沸汤渍,附子别煮汁,是取三黄之气轻,附子之力重,其义仍在乎救亡阳也。)大 
黄附子汤同意,温药下之妙异常,主治胁疼脉弦紧,便难寒热互参详。(按《金匮要略·腹 
满寒疝宿食篇》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又云∶“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胁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 
服之。”又曰∶“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合三条观之,见胁下偏 
痛,脉弦紧,为阴寒成聚;大便难,发热恶寒,为阳气被郁。故以附子破阴寒,细辛散浮热 
,大黄通便难,共成温下之功。夫附子泻心汤用芩、连佐大黄,以祛膈上之热痞,即兼附子 
之温以散之;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导而下之。)寒 
则宜温积宜下,后人效法好商量。(许学士温脾汤,治寒积腹痛泄泻,即效仲景温药下之之 
法也。) 

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大黄虫丸
属性: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 
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暗黑者,用此缓中补虚。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杏仁 桃仁(各一升) 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虫(半升) 芍药(四两) 甘草(三两) 
蜜丸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虫丸( 虫破坚通络行伤,大有功效,故方名表之。)治干血劳,(喻嘉言《医门法律》 
曰∶“此干血劳之良治也。血结在内,手足脉相失者宜之。”)大黄(从胃络宣瘀润燥)地黄 
(滋肾燥)芩(清肺卫)杏(润心营)桃,(补肝虚)芍药(扶脾补虚)甘草(缓中解毒) 
与干漆,(破脾胃关节之瘀血)虻虫(性升入阳络破血)水蛭(性潜入阴络逐瘀)并蛴螬。(去 
胁下之坚血)血既瘀干攻必润,润补兼投琼玉膏。(按∶五劳虚极痹而内成干血者,悉皆由 
伤而血瘀,由瘀而为干血。假如食伤脾,忧伤肺,醉饮伤肝,房室伤肾,劳伤心,饥伤胃, 
是诸伤者,总皆伤其经络营卫之气也。细绎本文云“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暗黑”, 
明是不能纳谷以通流营卫,则营卫凝泣。瘀积之血,牢不可破,即有新生之血,亦不得畅茂 
条达,惟有日渐羸瘦,而成内伤干血劳,其有不死者几希矣。仲景另出手眼而制此方,以缓 
中补虚。缓者,舒也,绰也,指方中宽舒润血之品言也。故喻嘉言《医门法律》谓兼入琼玉 
膏润补之药同用尤妙,勿以 、术补中,失却宽舒胃气之义。仲景妙法,得喻氏之言而益彰, 
活人无算矣。) 

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附〕百劳丸
属性:(吴昆《医方考》) 治一切劳瘵积滞,未经药坏者。 
当归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人参(各一钱) 虻虫 水蛭(各十四枚) 大 
黄(四钱) 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百丸,五更用百劳水(即甘澜水,以杓扬百遍者 
也。)下,取下恶物为度。服白粥十日。(一方有桃仁十四枚)百劳丸用大黄归,虻蛭参桃乳 
没挥。干血沉 劳瘵服,未经药坏别从违。(百劳丸,许州陈大夫流传出自仲景方,治一切 
劳瘵积滞,未经药坏者。细绎是方,无非气血并补,和营逐瘀,其缓中补虚之义,毫不相关, 
较之《金匮》 虫丸方,却逊一筹。惟用百劳水不助肾邪,以药留顿中宫,导去脾胃络之瘀 
血,使其纳谷流通营卫,亦干血劳之良治。) 

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大黄牡丹汤
属性:治大肠痈,其候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发热恶寒,汗出。其脉迟紧,脓 
未成者,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大黄(四两) 牡丹皮(一两) 桃仁(五十枚) 甜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水 
六升,煮取一升 
大黄牡丹汤下剂,桃仁瓜子与芒硝。少腹肿痞按之痛,痛即如淋(大肠之热下注也)小 
便调。(病不在小肠水道,故小便自调。)身皮甲错(营血痹聚之故)右足屈,(大肠痈初起, 
便右足屈而不伸,小肠痈则左足屈而不伸,以此为区别。)大肠痈肿此能消。脉沉紧者未成 
脓,脉洪数者脓已饶。脓未成斯宜下夺,脓成排脓散(排脓散另编《甘桔汤类》)宜邀。(大 
肠痈者,其人平素嗜醇酒炙 ,湿热郁蒸,肺气不得宣通,下结于大肠之头,气血壅遏而成 
病。在下者因而夺之,故重用大黄、芒硝,开大肠之结,桃仁、丹皮下将败之血,瓜子清肺 
润肠,以肺与大肠为表里也。方后云服之“当有血”,下未化脓之血也。若脓已成,形肉已 
坏,又当 

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附〕黄龙汤
属性:(陶节庵《伤寒六书》) 治热邪传里,胃有燥屎,心下硬痛,身热、口渴、谵语,下 
利稀水,色纯青。 
大承气汤方内加人参、当归、甘草、桔梗,姜、枣煎。 
黄龙汤即大承气(汤),加人参归甘桔比。煎加姜枣治阳明,证物理虚热结利。(按∶体 
质气血虚人,而得阳明胃实之证,或因病误治致虚,而燥屎犹未去者,不下则邪气壅实而死, 
下之又恐正气益虚而即脱。此方攻补兼施,庶几不犯虚虚之祸。曰“黄龙”者,大黄得人参 
为佐,则能神其功用,如龙得云助,升腾上下,莫能测其变化也。)胃有燥屎心下坚,谵语 
下利纯清水。(按∶胃有燥屎,何以又下清水?陶氏《伤寒六书》曰∶“此利非内寒而利,乃 
日逐自饮汤药而利也,直急下之,名曰结热利证。”又曰∶“庸医妄谓漏底伤寒,而便用热药 
止之,犹如抱薪救火,误人死者多矣。”)攻补兼施此法良,老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