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7-本草述钩元-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而谓疝可疗乎。矧外痼之积冷。不从以苦寒。能使木火之气。浸入于凝寒中以导气乎。 
犹恐其不开。或借巴豆气以和苦寒而彻阳矣。至东垣谓其入小肠。且先之入心。何也。人身 
之火。原出水中。水为火之元。心为火之主。楝实本木火之气以致于寒水。故下之阴虚而阳 
厥者。用火之主。以归之。如热厥心痛是。盖阳归于阴。则阴自为阳守也。下之阴翳而阳陷 
者。用火之主以彻之。如寒郁热为疝是。盖阳彻于阴。则阴自不痼阳矣。其功皆奏于下。而 
所以归之彻之者。乃在上。故首言入心。 又按。本木火以致苦寒。则木火入手。不与温补 
之味相逆。渐入而致苦寒。则与虚寒之气骤得温补者。因有同气之先导。而温补乃可以奏功。 
如治阳虚于下而遗泄者。用以佐补阳虚。正是此义。知此则阴虚阳虚病于他证者。可以类推 
而治矣。 
脾胃虚寒者。不宜。(仲淳) 
〔修事〕 酒浸蒸软。去皮核。取净肉晒干。 或酒煮。或盐煮。或麸炒。或巴豆炒。 
或单炒。或不制。随证所宜。 
x苦楝皮根及木皮x 
味苦。气微寒。有小毒。 主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 消 
渴有虫。苦楝根取新白皮(日华子言。雄者根赤。有毒。吐泻杀人。)一握。切焙。入麝香 
少许。水二碗。煎至一碗。空心饮之。虽困顿。不妨。自后下虫三四条。类 而色红。其渴 
顿止。乃知消渴一证。有虫耗其津液。 
〔辨治〕 雄者根赤。不可用。雌者色白。入药。 每一两。可入糯米五十粒。同煎杀 
毒。若泻者。以冷粥止之。不泻者。以热葱粥发之。 

卷二十三乔木部

内容:处处有之。四五月开赭黄花。六七月结黑褐实。作荚如连珠。奇数者为贵。 
x实x(俗呼槐角) 
槐实当分为二。实本出荚中。若捣荚作煎者。当言荚。荚中子大如豆。坚而紫色者。为 
实。其用要皆疏导风热而已。(衍义) 
苦酸咸寒。气薄味浓。纯阴也。入足厥阴气分。兼入手足阳明经。 主治润肝燥。疏导 
风热。久服益气明目。除热泪。头脑心胸间热风烦闷。风眩欲倒。心头吐涎如醉。漾漾如车 
船上者。并治口齿风。凉大肠。治五痔疮 。 苦寒纯阴。为凉血要品。 折嫩房角。作汤 
代茗。主头风明目补脑。 以子入冬月牛胆中渍之。阴干百日。每食后吞一枚。久之明目通 
神。白发返黑。有痔及下血者。尤宜服之。 
x花x 
味苦。色黄。气凉。手足阳明足厥阴血分药。 主凉大肠。治肠风泻血。五痔便血血痢 
。并崩中漏下。又治胃脘卒痛。杀腹脏蛔虫。 大肠下血。槐花荆芥穗等分。为末。酒服一 
钱匕。 又方。柏叶三钱。槐花六钱。煎汤。日服。 又方。槐花枳壳等分。炒存性。为末 
。新汲水服二钱。 血崩不止。槐花三两。黄芩二两。为末。每服五钱。酒一碗。铜秤锤一 
枚。桑柴火烧红。浸入酒内。调服。忌口。 下血血崩。槐花一两。棕灰五钱。盐一钱。水 
三钟。煎减半服。 
〔论〕 疏风之剂多燥血。凉血之味未必能疏风。何以凉血疏风。槐花实兼擅其用。盖 
因气寒味苦。复有酸咸。苦咸应入血分。况导之以酸。而更合于寒。固是入肝凉血之剂。而 
好古乃以为肝经气分药。其义大可参也。周礼四时取火。冬取槐檀。淮南子云。老槐生火。 
天元主物簿云。老槐生丹。然则花与实皆曰纯阴者。固纯乎阴之为用。以成其阳之能化也。 
所以凉血热。即以疏导风热。风木出地。原乘阴以出而达乎阳者也。不然。槐实之用。何以 
上至极顶。而能补脑去头风明目乎。(别录所言益气良不谬)第此乃足厥阴正剂。何以凉大 
肠。曰。乙与庚合。是足厥阴之所首及者。试取凉血诸味相较。则此味不独乙庚相合。盖先 
有金木相媾之义焉。何则。诸阴不至于首。唯厥阴与督脉会于巅。以其阴中有阳也。督为阳 
气之元。肺为阳气之主。风淫为邪。乃阳之戾气也。如血凉而风静。是阴中真阳与天气合和。 
所以补脑去头风明目也。既由木而上媾于金矣。肺大肠固为表里。其乙庚相合之用。不更为 
亲切乎。 (有因风郁于胃以为大肠病者。以风升属乙木。其气郁于胃而不得达。则应归于 
大肠以为病。盖乙庚原相合。而足阳明胃与大肠更相上下也。风病则血病。风之郁者其本。 
至血燥以为病者其标。此不宜纯用寒剂。以风升之气。即元气故耳。)夫肝血热甚则风生。 
迸入肠胃。以此药对待之。可见其益统归阳明。而于乙庚之合尤切。盖阳明燥金也。燥者阴 
欲达而不即达也。风归肠胃。则益其燥。在大肠之主津者尤病。(凡风木不得上达。则其不 
能媾于金者。定反而刑土。以其无所归也。风病则血燥。血燥则随风而入肠胃以为病矣。在 
血热而化风者亦然。) 甚而燥热合湿。致伤阴阳之络以病血溢。惟兹味由纯阴以凉血。乃 
能达其阴而燥平。燥平则阳得合阴以为用。而收令行矣。此肠风泻血所以奏功欤。故花之用 
在凉诸血。而下血尤有专功。实结于秋。似得金气而疏导风热为胜。以实之苦逊于花。而咸 
亦少逊。不能不稍为差等也。(如不少异。何以肠风黑散。花实并用。)抑花开于夏。何以凉 
血较胜。盖当至阳之化育。而得钟纯阴之性味。正与血之原于水而成于火者合也。且气味苦 
平。平亦辛也。统悉斯义。可以知其能矣。 又用以凉血。而却为气分药者。阳出于阴中也。 
肝为从阴达阳。乃阴气首出之脏。而司风木之化者。此树结实于六七月。时值土金递旺。能 
令肝脏血凉。且俾肝气得所养。所以久服而目明且益气也。 
槐性苦寒。凡虚寒脾胃作泻。及阴虚血热而非实热者。外证虽同。却不宜服。(仲淳) 
〔修治〕 槐实微炒用。 槐花未开时采收。陈久者良。 拣净。酒浸微炒。若以止血。 
须 
x枝x 
气味苦平。 洗疮及痔核并阴囊下湿痒。 青枝烧沥。涂癣。 黑。揩牙去虫。 八月 
断大枝。候生嫩叶。煮汁酿酒。疗大风痿痹甚效。 灸痔法。以槐枝浓煎汤。先洗痔。便以 
艾灸其上。七壮。以知为度。昔有患痔乘骡。其痔大剧。状如胡瓜。热气如火。至驿。僵仆 
。用此法灸至三五壮。忽觉热气一道入肠中。因大转泻。先血后秽。其痛甚楚。泻后。遂失 
胡瓜所在。 
x胶x 
气味苦寒。 治一切风。化涎。肝脏风筋脉抽掣。急风口噤。四肢不收顽痹。或毒 
风周身如虫行。或破伤风口眼偏斜。腰背强硬。 汤散丸煎。或杂诸药。任用。 

卷二十三乔木部
秦皮
内容:出陕西州郡及河阳。其木似檀。枝干皆青绿。叶细如匙。虚大不光。并无花实。皮上有 
白点。 
味苦。气寒微。沉也。降也。入足厥阴少阳经。 大戟为之使。恶吴茱萸。 主治风寒 
湿痹洗洗寒气。(如冷水浇)洗肝益精。除热。疗目中青翳白膜。去两目赤肿疼痛。久热风 
泪不止。治热痢下重。下焦虚。疗妇人崩带。作汤浴小儿惊痫风热。秦皮水浸。即青碧。青 
入肝。风邪为病。先见于色。当为肝之风药。 
〔论〕 本经秦皮首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是所谓除热者。即其散风寒湿之痹。 
不致郁而为热也。继云疗目中青翳白膜。夫东垣论青白翳有曰。阴盛阳虚。则九窍不通。令 
青白翳见于大 。乃足太阳少阴经中郁遏。厥阴肝气。不得上通于目。故青白内阻也。以此 
相证。则秦皮退热之功。不专散肝经之风寒湿痹哉。日华子定其用曰洗肝。为能祛寒水之阴 
以达阳。不致郁而为热。得还其敷和之平气也。故伤寒传经至厥阴。仲景用此为主药。可谓 
得先圣之精诣矣。(传经之热。正因寒郁。)别录疗男子少精。妇人带下。何以明之。张子和 
曰。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属带脉。因诸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 
客热郁抑。遂致白物淫溢。男子因溲而下。女子绵绵而下也。经曰。带脉起于季肋足厥阴之 
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周一身。如束带然。若是。则带下之病。焉得不取责于肝乎。 
夫冲任督皆本于肾。皆以肝行其化。秦皮达其阴之郁阳者。即能祛其阳之伤阴者。如带下之 
疗。在除湿热。即本经达风寒湿痹之气。而便以除热之治也。粗工漫同苦寒之味言其退热。 
岂知本经止言其气微寒。而甑权又言气平。不依然敷和之春气哉。至于男子益精。当思冲任 
督俱起于肾。俱行化于肝。以默识此味之功矣。经曰。两神相搏谓之精。两神者。阴阳二气 
也。肝以一阴为独使。下合于任。上会于督。阴阳之相搏 也。岂其微哉。(肝得行其化。 
则阴中之阳。所谓元气者自盛。气盛则精盈。修真家亦是此理。) 
〔辨治〕 去骨取皮。渍水。水色侵碧。书纸纸面略青者真。 

卷二十三乔木部
皂荚
内容:亦名皂角。 一种小如猪牙。一种长而肥浓多脂良。一种长而瘦薄枯燥者。不取。 
味辛微咸。气温。有小毒。气味俱浓。浮而散。阳也。入足厥阴经气分。及手太阴手足 
阳明经气分。 搜肝风。泻肝气。通关节。开痰涎。治中风口噤。风邪痫疾。并中暑风。中 
气中恶痰厥。鬼魇猝死。(为末吹鼻)急喉痹风。肿塞疼痛。头风猝痛。脑宣。及风涎眩晕。 
痰结(治肺有寒邪。黑痰胶固不可拔。而为喘咳者。)喘咳。(痰嗽咳逆。坐不得卧。为末蜜 
丸服之。)胸膈痞塞。甚为症癖。更痰逆呕吐。除风湿肿满。利二便关格。开胃通肺及大肠 
气。(皂荚一嗅随嚏。若磁石之吸铁然。其亦肺邪出路耶。)治风疠杀虫。散疮肿(和酒煎膏。 
贴一切肿毒止痛。)风痹。除死肌疥癣。烧烟熏久痢脱肛。 活人书治阴毒正气散。用皂荚 
引入厥阴经也。 皂荚禀木气而兼火金之性。(仲淳) 皂荚属金。其味辛。而性燥。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