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肥热疳疾。用胡黄连川连各半两。朱砂二钱半。为末。入猪胆内。扎定。以杖子悬钓于砂
锅
糊和丸。麻子大。每服五七丸
至一二十丸。米饮下。小儿黄胆。胡黄连川连各一两。为末。用黄瓜一个。去瓤留盖。入药
合定。面裹煨熟。去面。捣丸绿豆大。每服量儿大小。温水下。血痢不止。胡黄连乌梅肉灶
下土等
〔论〕胡黄连为劳热主治之味。而疗小儿疳疾更有专功。(童子之疳。在二十岁以上。
即为劳。)夫疳之所因不一。然皆脾胃受病。内亡津液之所致。津液者三焦之气化也。中焦
治在脾胃。脾胃先病者。自及于上下。即上下焦气化之病。胥于中土受之。故疳病不越于
脾
成疳者也。脾主阴。胃主阳。脾阴困而胃阳与三焦之气俱无阴以
化。内亡津液者。亡其脾阴之用也。阴弱阳亢而气不化。血不生。于是风木之脏病矣。风
木
不惟中土愈病。即下焦真阴之原亦病矣。此五心烦热。骨蒸潮
与川连主治不尽同。川连专功
于火土之相因。此则效长于木土之
而诸方多合猪胆以佐之。其义可
思。
此味合
芩军辈。一于清除胃热。只以伤阴。)又有言疳属湿热。辄以白术燥
脾阴先亏。愈燥愈剧。初不同于
脾气之陷。用术健之可以生津益液也。
。少入人参以救真气。庶为
得之。
缪氏云。凡病阴血大虚。真精耗竭。而胃气脾阴俱弱者。弗轻任。须与健脾安胃药同施。
卷七山草部
仙茅
内容:生西域及大庾岭。蜀川两浙亦有之。叶如茅而软。面有纵纹。似初生棕榈状。其
根独茎劲直。二八月采根。曝干用。
味辛气热。有毒。(凡味之毒者必辛。气之毒者必热。)气味俱浓。可升可降。阴中阳也。
老人失溺无子。益阳道。助筋骨。明耳目。长精神。能通神强记。(命门之系。上通于心。
相火得补。则君火益自振摄故也。)益皮肤。治一切风气。(此属阳微而风之虚者)人身真阳
之火。即先天祖气。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真火一衰。则虚劳无子。阳
痿失溺。或风冷外侵。为腰脚挛痹不行。并不能生土。以致脾虚腹冷不能食。此药正入命门
。补火之不足。则诸证自除。筋骨自利。皮肤自益也。(仲淳)
〔论〕仙茅补命门真阳之火。夫阳以阴为主。经言出地者。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
之主。苟阴胜而阳不足者。阳不能为阴之政。岂谓仙茅非适治之味哉。如阴虚而阳亢。阴又
不能为阳之主矣。此味固为禁剂。即阴阳俱虚之人。补阳亦必主以补阴。若漫言阳为阴先。
不反绝其化原乎。或曰桂附补阳。何以不切切致慎。之颐云。仙茅功齐雄附。但雄附起贞下
之元。此更深淫业之毒。斯语得之。
缪氏云。虽能补命门。益阳道。助筋骨。除风痹。然病因不同。寒热迥别。施之一误。
祸如反掌。况世人火旺致病者。十居八九。火衰成疾者。百无二三。凡水涸精衰。不能孕育。
老
〔修治〕以竹刀刮切。糯米泔浸。去赤汁。出毒后。方可用。
卷七山草部
白芨
内容:出北山及冤句越山江淮河陕汉黔诸州。根色白似菱。有三角。角头生芽。节有毛。质极
粘腻。
根味苦辛甘。气微寒。性涩而收。阳中之阴。肺药也。紫石英为之使。恶理石。畏李核
杏仁。反乌头。止肺血。疗肺伤。敷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此阳毒之伤其阴血者)除
白癣疥虫结热不散。止惊邪血邪。并刀箭疮伤火疮。生肌止痛。(诸本草)方书治咯血。小
便不禁。为面药。凡金疮不瘥。及痈疽方多用之。能入血分。泄热散结。逐腐。第其性涩。
破散中又有收敛。盖去瘀即以生新之药也。(仲淳)凡吐血不止。宜加白芨。(丹溪)试血法。
吐在水碗内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半沉者。心血也。各随所见。以羊肺羊肝羊
心煮熟。蘸白芨末。日日食之。(濒湖)一味为细末。米饮调三钱服。治损肺吐血。有奇效。
得白蔹红药子。加脑麝乳没。治一切痈疽肿毒。止痛散结排脓。有神。
附案 一妇年五旬。素因血虚生热化风。遍体有疙瘩。经年不愈。久之。少阳相火并于
阳明而患喉痹。疾暴势甚。喉中陡痒。作嗽气呛。遍喉血泡累累。上 一泡。大如鸡卵。口
塞不合。气涌更急。少顷。泡破血射如注。其皮尽脱。溃烂红肿。痛不可忍。且满口痰涎。
如羹如糊。此其为血泡。为喉皮溃烂。皆热壅于上。阴气大伤。缘汤药难吞。遂以养阴退阳
活血止痛诸药为末。或吹或点。诸证渐退。奈喉中皮溃而肌未生。痛不止。且因皮破致时作
嗽而血随出。后于吹药中。入白芨磨浆合丸。日夜噙化之。所患悉愈。可知此味和阴护阳。
乃能生肌。止痛。理或然也。
〔论〕白芨得秋金之令。性涩而收。其根色白。金气之所聚也。结实黄黑者。金气之由
母而趋子也。观其似菱有三角。角头生芽。质极粘腻。则其气之所急归。归于其子矣。惟金
水子母之气全。故咯血之治是为的对。至采根当以八九月者。专取归阴之盛气也。其味先苦
后辛。气复微寒。从下而上。以致阴气于肺。盖即收令中而有泄热散结之能。不仅着长于收
涩。总之。此味治肺伤有专功。肺主皮毛。为天表之阳。阳在上焦。无阴则不能化也。
缪氏曰。痈疽已溃。不宜同苦寒药服。
〔修治〕水洗。入丸。可磨汁作糊。
卷七山草部
白蔹
内容:根味苦辛兼甘。气微寒。苦则泄。辛则散。甘则缓。寒则除热。
主痈肿疽疮。散结止痛。除血分热。治目中赤。女子阴中肿痛。杀火毒。疗刀箭疮。及
扑损生肌止痛。白蔹得金气。与白芨相须而行。得白芨红药子。加朱砂雄黄乳没脑麝。为敷
痈疽止毒散毒之要药。一切痈肿。白蔹赤小豆 草为末。鸡子白调涂之。风痹筋急肿痛。屈
转易常处。白蔹二分。熟附子一分。为末。每酒服半刀圭。日二。以身中热行为候。十日便
觉
卷八芳草部
当归
内容:陕蜀秦汶诸州多栽莳为货。以秦产头尾圆色紫气香肥润者。为马尾归。最胜他处。
尾大头粗色白坚枯者。为 头归。止宜入发散药。二八月采根。(濒湖)川产者力刚而善攻。
秦产者力柔而善补。(韩 )头止血。尾破血。(凡药根升而梢降。根在上。梢在下故也。血
下脱者。其根能引之上行而止息。血凝涩者。其梢能引之下行而破散。)身和血。若全用。
一破一止。亦和血也。使头是一节硬实处。使尾是尖细处。(凡根 身半以上气脉上行。身
半以下气脉下行。然则治上当用头。治中用身。治下用尾。通治全用。匪独当归为然。他如
柴防芩桔皆是。洁古)
根甘而苦辛温润。气浓于味。可升可降。阳中微阴。入手少阴足太阴厥阴经血分。按诸
本草。一主养血。如温中补诸不足。润肠胃筋骨皮肤。女子漏下绝子。胎产备急。血虚及气
血昏乱。服之即定(男子亦然)之类。一主和血。如止热痢腹痛。女子沥血腰痛。除血刺痛
及齿痛。又温疟寒热之类。一主活血行血。如诸恶疮疡。跌仆血凝。并湿痹风证挛蜷。与客
血内塞。宿血恶血瘕癖之类。证治不能概定。惟在引用合宜。当归味苦。气温。臭香色紫。
当入心为心之使药。并入血分气分。若只判入血。便失当归本来面目矣。盖血无气煦。则不
能营运经隧。灌溉周身。此味助气之用。益血之体。其宣扬帅气。能使气血邪气各归于所当
归之地。故名。(此段血中有气 之颐)诸血皆属心。凡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故仲景治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用当归之苦温以助心血。(无己)此品为治血补虚。决取立效之药。
古方用疗产后恶血上冲。取效无急于此。凡气血昏乱者。服之即定。(陈承 以上二段养血)
凡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之甘温能和血。辛温能散内寒。苦温能助心散寒。使气血各有所归。
(张元素)能逐瘀血。生新血。使血脉通畅。与气并行。周流而不息。(虞抟 以上二段和
血行血)全用。同人参黄 则补气而生血。同牵牛大黄则行气而破血。从桂附茱萸则热。从
大黄芒硝则寒。(好古 合下三段随引用以归血)血虚以人参石脂为佐。血热以生地条芩为
佐。不绝生化之源。(韩 )其气疏畅无定。随所引药而为用。合川芎细辛之类。治血虚头
痛。眼痛齿痛。合诸血药。入薏仁牛膝下行。治血不荣筋。腰痛足痿。合人参川乌乌药薏仁。
能荣表。治一身筋寒湿毒。合芍术地黄。能养血滋阴而补肾。合芍药木香。能和肝而止痛。
治痢。合鳖甲柴胡。定寒热而除温疟。合远志枣仁。则养心定悸。(门)同酒制黄连。可治
心血虚热。入四物汤。主妇人血分百病。加炒干姜炒黑豆泽兰牛膝益母草蒲黄。治产后百病。
同川芎人参。治难产及倒生。同红花牛膝益母草蒲黄。治产后血上薄心。同地黄芍药白胶续
断杜仲。治血闭无子。同桂枝术菊花牛膝主痹。同牛膝鳖甲橘皮生姜。治疟在阴分。久不止。
同枣仁远志人参茯神。治心血虚。不得眠。同黄 二地芩连黄柏。治盗汗。同荆芥白芷川芎
地黄。治破伤风。同牛膝杜仲续断地黄鹿角屑桂。治一切折伤 跌。挫闪作疼。同地榆银花
滑石红曲。治滞下纯血。里急后重。凡伤胎去血。及产后崩中。金疮拔牙。一切去血过多。
心烦眩晕。闷绝不省人事。当归二两。川芎一两。每用五钱。水七分。酒三分。煎七分。
热服。日再。内虚目暗。补气养血。用当归生晒六两。附子火炮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温酒下。名六一丸。大便不通。当归白芷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米汤下。室
女经闭。归尾没药各一钱。为末。红花浸酒。面北饮之。一日一服。堕胎下血不止。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