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齿痛喉痹。棉裹生含咽之。
卷七山草部
甘草
内容:气味甘平。生则微凉。味不佳。炙则温。气薄味浓。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足
太阴厥阴。通入手足十二经。术苦参干漆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主治和诸药。(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用之得其平。)补正气。解
诸味及百药毒。(诸毒遇土则化。甘草为土精。故能化毒。解一切邪气。)生用泻心火及诸火
热。(分身梢用)熟用补三焦元气。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缓正气。养阴血。(补伤寒瘥
后血虚)补脾胃。润肺。吐肺痿之脓血。消五发之疮疽(海藏)甘而缓。故能泻热而补阳。
甘缓善解诸急。故即舒阳以裕阴。所由治诸经急痛。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
宜倍用之。甘温能除大热。(凡阳虚之热宜甘温。阴虚之火则宜甘寒。两者或误。去之远矣。
东垣用甘温以缓正气。养阴血。的为精诣。误者用以疗阴虚血衰。失之远矣。)五味之用。
苦泄。辛散。酸收。咸润下而敛。甘上行而发。而本草言甘草下气。何也。盖甘味入中。有
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内。有和有缓。有补有泻。居中之道尽矣。仲景附子理中汤用
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此缓之之意。小柴胡有柴芩之寒。参半
之温。用甘草和之。建中汤用之以补中而缓脾急。凤髓丹用之以缓肾急而生元气。乃甘补之
意。
(泻火义自明)又能引诸药直至病所。以甘味入脾。归其所喜。此升降浮沉之理。(海藏)
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古称大豆汁解百药毒。试之每不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其
验乃奇。(千金)此方亦救中砒毒者。佐黄 防风能运毒走表。为痘疹气血两虚者。首尾必
资之剂。得白芍则补脾。甲己化土故也。同人参黄 白术当归大枣麦冬。加升麻柴胡。为补
中益气药。专理饥饱劳役。内伤阳气下陷发热。同人参干姜肉桂则温中。同麦冬苏子枇杷叶
则下气。同黄连芍药升麻滑石。解热毒滞下。同桔梗元参大力子栝蒌根。清利咽喉虚热。同
人参菖蒲益智远志龙眼肉治健忘。同麦冬石膏知母竹叶。除烦闷燥渴。头疼解肌。同黄连木
通赤芍生地。泻心经有余之火。同预知子贯众。解一切蛊毒。
附方 肺痿吐涎沫头眩。小便数而不咳者。其人不渴。肺中冷也。甘草干姜汤温之。炙
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分服。肺痿久嗽。涕唾多。骨节烦闷。寒热以
炙甘草三两捣为末。每日取小便三合。调末一钱服之。
〔论〕 甘草独以甘擅名。别录谓其为九土之精。能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千二百般草
木毒。是一和足以概众美矣。第就和之中。其功有缓。而缓之中。其功又有泻。就缓泻之中。
其功更有补也。东垣云。脾胃不足而心火乘脾。火性苦急。赖此缓之。此火非可以苦寒泻。
即以甘平而和缓者泻之。(后天阳气之原出于胃。虽土以火为母。而心火更以土为化原。脾
胃虚则心火之化原绝。故母反索救于子以乘脾也。心火乘脾。阳不能生阴而反厉阴。惟甘温
能缓正气。即以养阴血。是又可通于养心血之义矣。)一炙则为甘温。即以补阳之不足矣。
x梢x
生者治胸中积热。去茎中痛。加酒煮元胡索苦楝子尤妙。(元素)用于下焦宜梢子者。
缘概用恐太缓。不能达也。
x头x
生者能行足厥阴阳明污浊血。消肿导毒。(丹溪)宜入吐药。(濒湖)
缪氏云。中满者忌之。呕家酒家诸湿肿满及胀满。咸不宜服。诸解利药中。宜少用。恐
缓而少效。即补药中。亦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脾虚者固宜用之。若脾胃气有余。与痢
疾初起。皆不可用。(嵩)
〔修治〕 大至径寸而结紧。横有断纹者佳。炙者用长流水蘸湿频烤至熟。刮去赤皮。
卷七山草部
黄
内容:本出蜀郡汉中。今惟白水原州华原山谷者最胜。宜宁二州者亦佳。八月采根
。长二三尺。紧实若箭干。皮色黄褐。折之柔韧如绵。肉理中黄外白。嚼之甘美可口。若坚
脆味苦者。即苜蓿根也。勿误用。(别说出绵上者为良。盖以地产言也。若以柔韧为绵。则
伪者亦柔韧。但当以坚脆而味苦者为别耳。)木 草形类真相似。只是生时叶短根黄耳。(之
颐)
味甘。气微温。气浓于味。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足太阴气分。又入手少阳足少阴
命门。兼入手阳明经。茯苓为之使。恶龟甲白藓皮。甘温纯阳。主益肺气。温分肉。实皮毛
间腠理虚。大补表之元气虚弱。通和阳气。利阴气。泄火邪。能活血脉生血。助胃气。(治
脾胃虚弱。脉弦。血脉不行。羸瘦腹痛。)益三焦元阳。补五脏诸虚不足。丈夫虚损羸瘦。
短气虚喘。肾衰耳聋。泻久肠风。老人气虚肠 。更治虚烦肌热。虚劳自汗盗汗。若表虚有
邪。发汗不出。服之自汗。并内托阴疽。排脓止痛。长肉生肌。为疮家圣药。又治女子月候
不匀。血崩带下。胎前产后气耗血虚。疗小儿百病。方书。治消瘅。中风着痹挛痿。鹤膝风。
香港脚
振眩晕。惊悸痞厥恶寒。往来寒热。发热。破伤风不能食。滞下。赤白浊淋。小便不通。遗
精。疝。黄 独茎丛生。作叶扶疏。百本戴在首。如卫气出目行头。(卫出下焦。其行始于
睛明穴。)自上而下。从外而内。百骸百脉。咸卫外而固矣。其行可久可速。能知卫气出入
之道路。便能了知黄 之功用矣。(卢不远)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
辛热为异耳。盖桂则通血脉。能破血而实卫气。 则益气也。(东垣)其治气虚盗汗。并自
汗及肤痛。是皮表之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是里
药。乃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也。(好古)参 俱益虚损。但人参惟补元气调中。黄 兼补卫
气实表。如共剂而用。须别主辅。凡内伤脾胃。发热恶寒。怠惰嗜卧。呕吐泄泻。及胀满痞
塞。形羸力乏。脉微神短。参为君 为臣。若表虚而自汗盗汗。渐至亡阳。诸溃疡多耗脓血。
婴儿痘疹
防风能制黄 。黄 得防风。其功愈大。(助真气以周于身。亦有治风之功。)乃相畏而相使
也。唐柳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口噤。许允宗制黄 防风汤数斛。于床下蒸之。药入腠理。
周时而瘥。凡小儿脾胃伏火。劳役不足而成慢惊。当于心经中。以甘温补土之源。更于脾土
中。以甘寒泻火。以酸凉补金。使金旺火衰。风木自平。用黄 汤。炙黄 二钱。人参一钱。
炙草五分
发热之要剂。同生熟地黄芩连柏当归。加枣仁炒研。为治阴虚盗汗之正法。本方去三黄。加
人参五味枣仁。治表虚自汗。同桂枝白芍防风炙草。能实表。治表虚畏风。伤风自汗。与茅
术生地等分。黄柏牛膝减半。作丸。治积年湿毒 疮。百药不效。一同白芷白芨甘草银花皂
角刺。排脓止痛。同人参甘草。为除躁热肌热之圣药。又治天行痘疮阳虚无热证。
附方 小便不通。绵 二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小儿减半。气虚白浊。黄 盐炒五
钱。茯苓
服三钱。用大麻子一合研烂。以水滤浆。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调药。空心服。
甚者
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咳嗽脓血咽干。乃虚中有热。不可服凉药。以好黄 四两。
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点汤服。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黄 川芎各一两。糯米一
合。水一升。煎半升。
〔论〕 黄 甘温。禀中土之气味。花至七月开。而根以八月采。中黄外白。是由脾胃
以至
其
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又曰。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又曰。宗气积于胸中。
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然则胃为后天生气之原。而脏腑之所以受气者。皆统于主气
之肺。肺之所以主气者。本于息之往来。而其所由以息往来。又本于水火升降贯心脉而行呼
吸也。肺司卫气之行。而其气更原于肾。经曰。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尝从足少阴之分
间。行于五脏六腑。(卫出下焦。乃足太阳膀胱。膀胱属肾。而肺之以息往来者。又根于肾。)
又曰。少阳(三焦也)属肾。肾上连肺。是则卫气之布。皆司于肺者。岂不合于三焦之气。
而本于肾中之命门乎。夫三焦为元气之别使。经尝言之。然非主气之肺统之。则无以神三焦
为使之气化。俾气之自下而上者。复自上而下。自内而外者。复自外而内。经固谓三焦属肾。
肾上连肺也。是则黄 之补气。原合胃与三焦。以为周身之利益矣。第阳气卫外而为固。而
洁古乃推其化血生血岂卫外之阳反能生阴哉。不知云雾不精。则白露不降。惟分肉腠理之间
。可以征元气之充与否。若分肉腠理一有不充。即是膻中之气化不足。而云雾不精也。真阳
不充。则阴气何以滋。阴气不滋。而阳气何以四布乎。试就其益卫而即能生血者参之。可知
血固液所化。液即气所化也。(经曰。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
为液。又曰。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乃大盛
。经脉盛则并纳于卫任而为海。)营气之化。根于卫气之充。不可识 之益表气。通阳和。
即以滋营而和经。俾藏于卫任。达之命门。以归元阳而疗诸虚乎。(世止言黄 补气。讵知
化血生血。乃所以竟其气之用耳。即东垣所云泻阴火。是指内伤阳气下陷而为虚热。非阴分
相火之火也。亦是由气化血之义。然则用 不可但执补气之说。而必究其功用之精微矣。)
试更以阴生阳。阳化阴。分合之义言之。经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
始也。是则合肾与脾以上于肺者肝也。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