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偏执在神通上的人灵而不厚,感觉比较灵敏,有一些功能但是不能从深刻的空性中产生菩提心和慈悲心,其神通没有很深的悟境做基础,看起来神经兮兮,玩神通玩得久了,神通也就变成了神经。
进入功夫和神通以后,若无真正明心见性的底子,对空性一点消息也没有,让他“放下”功夫和神通简直比登天还难。对这种情况的修行者来说,放弃了功夫和神通,那么修行了半天,为了个什么?凭什么让别人来认可和信服?修行下了这么大的功夫又得到了什么?
这时候就会产生极大的障碍。虽然他背起心经来“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很熟练;可真要“无所得”,那就成了万万不能。
这些都是通向生命解脱大道的修行偏执。
禅定修行
禅定是一切形式的修行的共法,是道业的筑基,因此,开发佛性,力求解脱的人必须习练禅定。
禅定首先从静坐开始,以求平稳安静下来。端身正坐、四平八稳,使神志安宁。
人首先老的是腿,修行要注重练腿,练腿的气脉运行,所以要找准适合自己的静坐方法,把脚要放得平平实实。
另外,坐的时候要面带微笑,使面部神经松弛,慈容可掬,不可弄成枯木槁柴的模样,使面容趋于峻冷,要让自己慈容可掬才好。
坐的时候把裤带等束身之物,一概放松,使身体松弛,完全休息。
气候凉冷的时候,必须使两膝及后颈包裹暖和。否则风寒侵入,十分有害,须特别注意。
过饱不得即坐,昏睡过分不可强坐,等到睡足再坐,方易于静定。
初习禅坐时,时间少些,留有余地,以适为度;次数多些,以勤为用。如果初练的时候,勉强让自己久坐,必定心生厌烦,难以静定。
欲界定的历程
禅定中的思维训练,佛陀在《增一阿含经》中重点介绍了“十念法门”中的“念安般”,就是让我们上座以后将心识回转过来,从观照呼吸入手。
禅定,从观息入手,也就是观呼吸。练习者坐定以后,下巴稍微回收一点,内观小腹内部,观呼吸,心念也自然而然地止在呼吸的出入上,如此试着进行止——观——止的修习。
为什么初学者首先从观呼吸或者说观息入手呢?因为一个人饿了,再说不饿都不顶事,所谓说食不饱。我们的烦恼和痛苦,首先就是身体不好。身体不好,要把禅定修上去,简直就不可能。
那么观息为什么就能转化肉身健康向上呢?按佛教的眼光,人体的生机在地火水风“四大”里面叫做“火大”,火由风起,具体到人体,就是生机由呼吸来推动、运化的。当然,我们故且不管这个理论是不是合乎科学,首先呼吸对人生命的重要性起码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从呼吸下手解决身体的问题是切实可行的。
观照身体,无非是要获得一个金刚身。也就是说,无病、健康,转化了所有凡夫身的业力。具体的效果,叫暖、顶、忍,也就是达到了欲界定。
通过禅定训练,当我们整个的气脉开始通了,身体柔软面部有光泽,祛除病痛,这时大多数人容易身体发热,所以叫“暖”;也有些人不见得会发热,但只要气脉真正开通,就算“暖识成就”。
进而身体不断与虚空交换能量,这时候往往容易在三丹田,也就是前额、檀中、小腹结成“气团”,初步的效验是有些往外胀的意思,很有些气脉通畅、内息源源的意思,所以叫“顶”。
“忍”则是自身的阴阳平衡开始出现,内在能量的流动交换启动,道家叫“自身夫妻”,体验起来就是全身充满了欲乐,像是不断的性爱高潮,简直忍俊不禁。
色界定的表现
在欲界定的基础上再往上修,就修到了色界初禅到四禅。
佛陀在《增一阿含经》中对他的公子罗睺罗是这样印证的:
修到色界初禅时会感觉到整个身体如云如影,就这样又动起来,此时眼睛睁开时,肉体还是存在的,但会感到身体并不像欲界定时那么物质化。当身体如云如影地在定境中显现出来,这就是初禅。
到二禅的时候,整个定境会发生变化。会感觉到整个身体都在感受声音和光波,一呼一吸犹如巨雷一般,让浑身都在同频振动。
这是因为二禅的定境中,我们的神经传递系统统一地感受禅境的信息。此时不像我们在欲界定时,觉受上还有中枢神经与外周神经系统的分立,而是全体神经整个来感受,不需要分立,这时候的境界叫做默然定,也就是内在语言的沟通在这里也不需要了。我们此时不像欲界定一样,止观时还会有内在语言的交流。
初禅叫做“有觉有观三摩地”,“觉”指的是外周神经,“观”是来自中枢神经。初禅到二禅之间有一个大梵天王的定境,叫做“无觉有观三摩地”。没有觉,也就是不必外周神经的作用,是从中枢神经产生观照的力量。在二禅是觉、观都消灭,叫做默然定,二禅、三禅都是这样,三禅叫圣默然定。
到了四禅,定境会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入了四禅定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变成类似透明的世界。
定境中如明镜不动一样,全都是透明而没有任何东西,这时候的境界是相当纯粹了。所以当四禅的修行者入定后转修十遍一切处观时,随其心念而转境。例如修蓝色的一切处观,当他坐观蓝遍处时,境界里整个宇宙都会变成了蓝一色的净色。
由《增一阿含经》我们可以了解:禅定的修持中,从解除欲界的缠缚到色界初禅、二禅、三禅的时候,色界的缠缚愈来愈弱、空间的缠缚愈来愈弱、质量的缠缚愈来愈弱,到达四禅的时候,身心的感觉愈来愈细,解脱感愈来愈实在,但是这并非真的解脱,只是有轻松的感觉。因为实质本身是一种很大的压力,当实质愈来愈淡化后,空间和时间的运动会愈来愈自由,能量愈来愈高。
无色界的四空定境界
按照佛经的归类,从色界四禅再往上增长,有两条路径,一条是进入无想定——把一切想灭绝,结果形成以石压草,修行者就暂时入灭了。另外一条是四空定的路径,这四种定就是属于无色界的境界,这种状况比较正常,一般在禅修的阶次上,将此四空定与色界四禅合称为四禅八定。
首先第一个是空无边处定,此定就是把色界(物质能量界)的现象驱除掉,没有色相的障碍,进入无边的空间,回复到空间的本质。空间的本质就是可能产生而还没有产生实质化空间现象的那个状态,所以是遍一切处,空间无量无边,而叫空无边处。
空无边处的现起是来自意识存续的强烈存在感受,意识存续就是时间,它造成一种存在感受,这又是形成空间的本质。这空间的本质还没有实质化,所以并不属色界的范围。
到此定境,我们会感觉自身无边无际,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空空荡荡,大部分人会吓得出定,很难稳住。
一旦空间本质的缠缚破除掉,就进入时间,到达“识无边处”的境界。在此定境中只感觉到意识思维的存续而已。打破时间相续的感受后,进入相对性接近静止的状态,感觉到一切都没有了,但仍不是完全的静止,因为还有“感觉没有了”的感觉,这是“无所有处”。
把无所有处再打掉,就进入“非想非非想处”,这是一个无明所造成的意识点。它是不动的,但仍存在,还有迷惘的本质,只是意识不动。
非想非非想处定中,意识定于一点,完全是定,但不是想,因为已经没有办法再思维,也不是没有想,而已经是单一的存在,此定会人定很久,而且是无明,所以在此境界中很难改变、突破而入开悟之境。
佛陀在雪山六年苦行时,就已经达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定,但发现这不是道,无法解脱,于是就丢掉了。
缘起世间世间如幻
佛陀说:天人观河水像琉璃一样,人观河水是水,鱼观河水是宫殿和住家,饿鬼观河水是血水和火海,根本不能饮用。
我们用六根观察世界,以眼、耳、鼻、舌、身、意观察色、声、香、味、触、法,产生眼、耳、鼻、舌、身、意识。
是不是所有的生命都是这样呢?
不一定。在深海里的生灵,深海中的鱼就没有眼睛,加上深海中没有光线,它怎么看呢?它的眼睛已经退化,变成没有眼睛,而且不需要靠光线来觉受外物,所以它们所看到的世界跟我们描绘的世界会大不一样。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是依我们立场所看到的世界,我们描写的这个世界及许多东西是依人的立场来描写,它不一定是这样子。我们以为这世界有时间与空间的相续,这不是必然的,这是因为我们用概念来抽象和总结出的——时间、空间的观点来看世界,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实相,只是用我们的观点所看到的世界,我们看到的只是相对的现象,就像在海底的生物,因为没有光线,没有办法发展出眼根,它的世界就和我们不同。
另外,根据佛经记载,在初禅天以上的天人,是没有嘴巴的。我们看到很多佛像,天人的像都被画成像人一样六根具足,天人为什么要像人一样?它哪里没有星球,没有重力,为什么要长得这样呢?
很明显的这是我们的意识投射到画上面而反映出来的。初禅天以上的天人并不需要吃饭,不需要一个专门的嘴巴来说话。他接受讯息也不靠声音,所以用不着耳朵,画相上这些耳朵、嘴巴都是我们装饰上去的。
二禅天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