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释迦牟尼生命历险记-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Wednesday; 24。 May 2006; 10:25:31

佛 


  作者:陈阳 
  ISBN:7…80171…580…2/ 
  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书价:22。0 
  图书简介: 
  该书主题与此前所出版的各类佛陀的书大不相同,从生命轮回这一角度论述佛陀神秘深奥的理论体系,把圣贤的心灵自由之道和人类的生命体验紧密结合,对题材的把握具有前瞻性、现代性,很吸引人。
  
  相关网站:lianzai。china/books/viewbook。do?bookId=278


  上篇 释迦牟尼眼里的宇宙与生命
  
  佛陀降生后,有一天,他发现整个生命的问题,不外乎就是:在老、病、死的严密控制下,生命毫无意义。这时的他,正值生命中的黄金岁月。

  
  序言    
  
  同样是用三年的时间,比如说,我很清楚在现行教育体制中取得硕士文凭的某些具体过程(当然是作为过来人),但对于本书作者专事学禅的那段心路历程,尽管作为朋友,我的想象力却显得极为有限。这倒不是因为他本人对此讳莫如深,问题其实出在我们许多人的身上:越是最基本的有关生命存在之意义的审视和探讨,我们越是容易轻轻放过,不论这是由于不敢、不屑,还是无心面对;于是,当听说某个还非常年轻的人曾经毅然辞职,用足以换取一张高等文凭的时间去思索那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反倒啧啧称奇。
  
  但无论如何,在一个大咧咧地把“真”字念作“直八”的年代里,一个对生活持着严肃态度的人,还是让我由衷地感动。也许是有了对作者生活经历的了解,开始拿到《释迦牟尼生命历险记》的时候,我毫不怀疑这是一部充满诚意的书;而仅仅翻阅了大约三分之一的篇幅,我几乎已经可以肯定,我最初的判断也将是自己最终的评价。
  
  在我看来,诚意——不是那种纯粹觊觎读者钱包的“诚意”——是一部好书所应具备的一种基本品格,它不仅仅表现为作者所宣称的那些良好愿望,它还决定性地体现在把那些愿望落到实处的努力及其结果当中。这年头喜欢谈玄论道的人并不少见,但往往滔滔不绝而不知所云;因此,当绝大多数读者并不像我一样了解本书的作者是张三还是李四时,他们的确有理由怀疑,作者所强调的良好的写作意图——让每一个人与自己共享“心灵自由之道”——是否只是图书广告操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这样的怀疑将随着阅读的深入而逐渐消失。我们会很快得出以下印象:这部书的作者无疑是一个禅道修行有素的人。但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而言,他最值得称道的高明之处也许在于,把一些博大精深的教义形诸浅显易懂的叙述文字,同时又绝不等而下之。正如本书(尤其是第一部分)所呈现的那样,作者在佛学经典找到了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主人公,他以释迦牟尼(佛陀)自己生命的历险历程为线索,以故事的形式展开生命轮回、心灵解脱主题,使得轻松的阅读成为可能,也使得“阅读人人可学的心灵解脱之道”不再是一句虚妄之言。
  
  第一部分某种程度上的确可以定性为小说,或者说是一部出色的叙事性作品,比如书中对于娑婆宇宙中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等的可怕而又栩栩如生的描写,多少让人联想到但丁的《神曲》。
  
  不过从整体上看,小说的形式其实只是一个幌子,至多也只是个壳;尤其在本书的第二部分“释迦牟尼的心灵解脱方法”,当佛陀的“生命历险”回归于自我的心灵世界时,就连壳似乎也不成其为壳了,本来就不怎么完整的时空结构、故事情节消解了,让位于纯粹的圣贤心法的阐释。但这并不意味着本书“可读性”的消失殆尽,因为“深入浅出”的原则仍然延续下来,而且叙事因素的消解,更容易让我们发现:对于禅宗经典的阐释,原来完全有可能以诗一般的语言来完成。
  
  “深入浅出”的确是叙述中一种极为难得的境界,但这一境界的实现其实与写作的技术因素并无多大关系,真正的创造性源泉来自作者的一个信念:佛法从来不应该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它应该与我们的生命、生活密切结合,解决生命中的课题。他坚信这同样是佛陀创立佛教的目的。
  
  ……每一天都是好日子,每一个地方都是好道场,社会就是他的菩萨道场,就是他的金刚坛城,在此要随缘说法、随缘教化。
  
  至于读者究竟能从本书中获得多大的益处,这或许还不是应该摆在第一位的问题。如果在打开本书之前,你的动机只是增长见识,那你显然低估甚至忽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已经无所谓受益与否,你可以选择其他更可能“增长见识”的书;如果你在生活中志得意满,没有任何烦恼,本书对你而言根本就是一簿废纸。其实不论结果如何,当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走入禅的世界的需要时,我们的目的是相当单纯的:因为我们生命有烦恼,我们想超越,所以来学习。
  
  王文湛
  
  2004年12月作于北京

  
  前言:解脱是一场学习运动
  
  人生不息,学习不止。
  
  为什么学习?
  
  为了谁而学习?
  
  如果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心灵的解脱会永远是一句空话。
  
  我们想学什么呢?
  
  生命是一个很复杂的历程,我们穷尽一生,最想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解脱,永远不再痛苦烦恼。
  
  烦恼,种植在我们生命最深层的地方,发芽于生命中最深的住处。每一个人都会显现出自己的烦恼。
  
  烦恼几乎在我们生命的每一部分里,要超越它,有时光凭空想像是没办法的,必须靠人指导,把它凸显出来,再破除它。
  
  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是因为我们生命有烦恼,我们想超越,所以来学习。
  
  要真正打破自己的烦恼,就要善于学习,向打破和超越的烦恼的人学习。
  
  在我们人类当中,有解脱了烦恼的人吗?
  
  有,并且为世人所公认。这个人就是释迦牟尼,也就是历史上的佛陀。
  
  让我们来了解和学习,借助佛陀所揭示的修行体系,建立这样一个生命历程:把我们一生所听闻、所思惟,所行动融在一起,每天,每个时候都做检验,与佛陀的理论相对照,用心学习揣摩。最后,让我们达到无悔的一生。
  
  无悔的一生,就是解脱的一生。
  
  不再产生痛苦烦恼的一生。
  
  佛陀关于人生解脱的方法,延续了几千年,被历代的人们认为是切实可行的。
  
  虽然如此,我们身处现代社会,这毕竟是一个科学发达的时代,我们不可能只满足于“是什么”,我们还需要知道“为什么”。
  
  这是我们可贵的探索与学习精神。
  
  而佛陀的修行也是建立在严格、严密的宇宙观、生命观基础之上的。
  
  我从大乘佛教经典(如《华严经》、《圆觉经》、《金刚顶经》、《大智度论》等)的视野出发,运用其中的有关论述,归纳出佛教基本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再以四部阿含经、《佛本生经》及《俱舍论》等佛教经论,总结出佛教生命观的基本构架,力图准确地再现佛教宇宙观与生命观的原貌。
  
  为了降低大家的理解难度,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我尽力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发现,来揭示和阐发佛教中那些古老的说法。例如,“色”我就译成“光”或者“能”,“相”我译成“形象”或者“视界”等等。
  
  如果我在整个写作的过程中,只是满足于把原经典的话译出来,我相信这纯粹是在考验读者的耐心。
  
  幸运的是,例如《佛本生经》等原典已经提供了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以经典中佛陀自己生命的历险历程为线索,以故事的形式展开这一主题。
  
  这样一来,宇宙观和生命观这一令人望而生畏的主题就不会是枯燥的论文报告,因为我们找到了主人公,他的所见所闻,会帮助我们轻松地阅读下去。
  
  事实上,佛陀建立佛教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我们生命中的课题,不把佛法和我们的生命密切地联系起来,而只是满足于构建一个知识的体系,就违背了佛陀当年传教的目的。
  
  所以,我想我总结佛陀的宇宙观、生命观的知识体系,最终是为了对我们生命的超越解脱服务的,而不是只是告诉了大家“这样的见识”。
  
  这是一件吃力的工作。高兴的是,我终于完成了它。
  
  我要把这件工作的全部功劳回赠给你们大家。
  
  满目青山苍翠,放眼人人是佛。
  
  从三个敌人到一个敌人
  
  佛陀降生后,有一天,他发现整个生命的问题,不外乎就是:
  
  在老、病、死的严密控制下,生命毫无意义。
  
  这时的他,正值生命中的黄金岁月。
  
  对于从小与外界隔绝,从未见过病、老、死的释迦族王子来说,此前以为生活就是无忧无虑,以为生命永存、欢乐永在的神话刹那化成了泡影。
  
  对悉达多王子来说,他显然很不习惯、很不喜欢面对痛苦与烦恼。
  
  同时,他又是一位极优秀的武士和学者,他的骄傲和自尊不允许自己对此无所作为。
  
  为了救治他所珍爱的妻与子、家与国,他很清晰的明白,如果他不能使自己的生命实现超越,根本拔除这三苦的话,他是绝对无法有效救治和他恩爱相处、难分难舍的亲属们。
  
  特别是他早年过逝的母亲和已经年迈的父亲,不由他来救治,又该由该来救治呢?
  
  尤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