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桑白皮 地骨皮 粉甘草 粳米
水煎,温服。
x清肺饮x∶治痰气上逆,而作咳嗽。
杏仁 贝母 茯苓 橘红 桔梗 甘草 五味子
加姜煎,食远服。
x琼玉膏x∶治干咳嗽。
地黄(四斤) 茯苓(十二两) 人参(六两) 白蜜(二斤)
先将地黄熬汁去渣,入蜜炼稠,再将参、苓为末和入,瓷罐封,水煮半日。白汤化服。
x丹溪咳血方x∶治咳嗽痰血。
青黛(水飞) 栝蒌(去油) 海石 栀子 诃肉
等分为末,蜜丸。噙化。嗽甚加杏仁。
x千金久嗽方x∶治长久咳嗽神效。
白蜜(一斤) 生姜(二斤,取汁)
先秤铜铫知斤两讫,纳蜜、姜汁,微火熬令姜汁尽,惟有蜜斤两在则止。每含如枣大一丸,日三服。
x二陈汤x∶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惊悸。
茯苓 制半夏 陈皮 甘草
加生姜,煎服。
x景岳六安煎x∶治风寒咳嗽,痰滞气逆等证。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杏仁 白芥子
加生姜三片,煎七分,食远服。
丰按∶以上诸方,通治咳嗽。然而咳属肺,嗽属脾,前于痰嗽干咳门中,已详辨矣。须
知前五方多润肺之品以治咳,后二方多理脾之品以治嗽,若此分疗,治无不中。
卷之七
临证治案
属性:x伏湿作嗽认为冬温x
鉴湖沈某,孟冬之初,忽患痰嗽,前医作冬温治之,阅二十余天,未能奏效。延丰延医,右部之脉
极滞,舌苔白滑,痰多而嗽,胸闭不渴。丰曰∶此即《内经》“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之
病,非冬温之可比也。冬温之病,必脉数口渴,今不数不渴者非。冬温治在乎肺,此则治在乎脾,张冠李
戴,所以乏效。遂用加味二陈法去米仁一味,加苏子、芥子治之。三剂而胸开,
五剂而痰嗽减,后用六君子汤增损,获全愈矣。
x伏湿致嗽x
南乡张某,左脉如平,右关缓滞,独寸口沉而且滑,痰嗽缠绵日久,外无寒热,内无口渴。前医用
散不效,改补亦不见功。不知此证乃系伏湿酿痰,痰气窜肺而致嗽,即经所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也。当
理脾为主,利肺为佐,即以制夏、化红、茯苓、煨姜、杏仁、绍贝、苏子、甘草治之。约服三、四剂,痰嗽遂
减矣。后循旧法出入,调治旬日而安。
x痰嗽补脾取效x
城南程某,患嗽月余,交冬未愈,始延丰诊。诊得脉形沉弱而滑,舌体无荣,苔根白腻,神气疲倦,饮
食并废。丰曰∶此赋禀素弱,湿袭于脾,脾不运化,酿痰入肺所致。以脾湿为病本,肺痰为病标,即先哲云∶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治当补脾为主。程曰∶风痰在肺,补之恐增其闭。即出曾服
十余方,皆是荆、防、枳、桔、杏、贝、苏、前等品。丰曰∶此新感作嗽之药,与之伏气,理当枘凿。即用
六君加玉苏子,生米仁治之,服五剂神气稍振,痰嗽渐疏,继进十余剂,方得全愈。
江诚曰∶痰嗽之证,须知有新感,有伏气。新感之脉必多浮,伏气之脉必多沉。新感之嗽,必兼鼻塞
声重,头痛发热;伏气之嗽而无诸证也。凡伏气之证,法当宣气透邪。前医以荆、防、枳、桔反未臻效,而吾
师用六君补气,苏子降气,米仁渗湿,而反效者何也?盖由风、寒、暑、湿潜伏者,固宜透发,惟此则
不然。当知湿气未成痰之先,可以透发,既成痰之后,焉能向外而解耶?因痰之源在脾,故用六君子扶脾以
去其湿,而化其痰∶苏子降气,毋使其痰上袭于肺;米仁渗湿,毋使其湿再酿成
痰。倘用宣提之方,则痰益袭于肺,而嗽更无愈期矣。
x燥气伏邪作咳x
括苍冯某,阴虚弱质,向吃洋烟,约干咳者,约半月矣。曾经服药未验,十月既望,来舍就医。两寸之
脉极数,余部皆平。丰曰∶据此脉形,当有咳嗽。冯曰∶然。曾服散药未效何?丰曰∶散药宜乎无效,是
证乃燥气伏邪之咳,非新感风寒之咳,理当清润肺金,庶望入彀。遂用清宣金脏法去兜铃、杷叶,
加甘菊、梨皮。服一剂,减一日,连服五剂,咳逆遂屏。后归桑梓,拟进长服补丸。
x燥气刑金致使咳红x
鄂渚阮某之外家,干咳喉痛,缠绵匝月,始延丰治。未诊即出前方阅之,初用辛散之方,后用滋补之药,
不但罔效,尤增咳血频频。细诊其脉,左部缓小,右部搏指,舌尖绛色而根凝黄。
此属燥之伏气,化火刑金,虽干咳吐红,真阴未损。前以辛散治之固谬,以滋补治之亦非,斯宜清畅其肺,以
理其燥,肺得清肃,则咳自平,而血不止自止。即用桑叶、杏仁、兜铃、浙贝、栀皮、杷叶、蒌壳、梨皮,
再加橄榄为引。请服三煎,忌食煎炒之物,服下稍知中 ,继进三剂,遂获全可。
x阴虚之体伏燥化火刑金x
古黔刘某妇,素吸洋烟,清 弱体,自孟冬偶沾咳逆,一月有余,未效来商丰诊。阅前所用之药,颇为
合理,以桑、菊、蒌、蒡、杏、苏、桔、贝等药,透其燥气之邪。但服下其咳益增,其体更怠,昼轻夜剧,
痰内夹杂红丝,脉形沉数而来,舌绛无苔而燥。丰曰∶此属真阴虚损,伏燥化火刑金之候也。思金为水之
母,水为金之子,金既被刑,则水愈亏,而火愈炽。制火者,莫如水也,今水既亏,不能为母复仇。必须
大补肾水,以平其火,而保其金。金得清,则水有源,水有源,则金可保,金水相生,自乏燎原之患。倘或见
咳治咳,见血治血,即是舍本求末也。丰用知柏八味除去山萸,加入阿胶、天、麦,连进五剂,一如久旱逢
霖,而诸 尽屏却矣。
卷之八
冬伤于寒大意
属性:经曰∶冬伤于寒。谓交立冬之后,寒气伤人。其能固密者,何伤之有?一有不谨,则寒遂伤于寒水之经,
即病寒热无汗,脉来浮紧,名曰伤寒是也。一交春令,便不可以伤寒名之。然冬令受寒,有浅深之别焉,深
者为中,浅者为冒。盖中寒者,寒邪直中于三阴之里,故有吐泻腹痛,急宜热剂祛寒。冒寒者,寒邪冒于躯
壳之外,则有寒热身疼,不难一汗而愈。伤寒、中寒、冒寒,略述其概。犹有冬温之证,不可不详。冬温者,
冬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人感之而即病者是也。宜用辛凉之法,慎勿误用麻、桂、青龙,若误用之,
必变证百出矣。此四者,乃冬时即病之新感也,倘受微寒微温之气,当时未发,必待来春而发者,便是伏气
之病,须别诸温而治之。
或问曰∶曾见东垣之书,已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论。先生拾前人之唾余,竟以为独开生面之创,欺人
乎?抑亦自欺之甚也?答曰∶子言过矣!丰亦见《此事难知》之内,有论四篇,所云都是五行生克有余不足,
所胜所不胜之理,其义难明,诚难知之书也。丰今分论八篇,以为时证提纲,其理透彻,阅
者易知,明出冬伤于寒之新感,所见何证;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伏气,所见何证;一一详明,了如指掌。
与东垣之论,意思悬殊,何尝拾其唾余,以为己出耶!此犹应试,共一题目,而文本
实不雷同,奚敢欺人复自欺耳!然乎否乎?
卷之八冬伤于寒大意
伤寒
属性:伤寒者,由冬令之寒邪,伤于寒水之经也。考诸贤之书,皆谓霜降之后,春分以前,有感触者,是为伤
寒。据六气而推之,似乎不然。盖霜降之后,犹是燥金主气,有感之者,是凉气也。如或天气大寒,即《
金匮》所谓未至而至也,春分以前,正是风木司权,有感之者,是风邪也,如或天气大寒,即《金匮》
所谓至而不去也,若此则界限分矣。其实伤寒之病,确在乎立冬之后,寒水主政之时,一交春令,风木主政,
便不可以伤寒名之。即有寒热为病,与伤寒相似者,便是先贤所谓春应温而反寒,寒疫之病也。夫伤寒之
为病,头疼身痛,寒热无汗,脉来浮紧者,宜用辛散太阳法去前胡、红枣,加紫苏、葱白治之,如体
实邪盛者,仲圣麻黄汤亦可用之。若果有汗,脉浮而缓,便是伤风之病,倘误用之,变证蜂起矣。此略述寒
邪初伤太阳寒水之经之证也。其传经、两感,合痛、并病,及误治、变证、坏证,仲景书中细详,可毋重赘。
丰尝谓凡学时病者,必须参读仲景《伤寒论》,庶可融会贯通,否则不可以言医也。
卷之八冬伤于寒大意
中寒
属性:中寒者,交一阳之后,时令过于严寒,突受寒淫杀厉之气,卒然腹痛,面青吐泻,四肢逆冷,手足挛蜷,
或昏闭身凉,或微热不渴等证。丹溪曰∶仓卒中寒,病发而暴,难分经络,温补自解,斯说似乎灭裂,其实
有三阴之别焉。盖太阴中寒,则脘中作痛,少阴则脐腹作痛,厥阴则少腹作痛。见证既分,更当审其脉象,
如沉缓中太阴,沉细中少阴,沉迟中厥阴,若此别之,庶几导 。如果脉微欲绝,昏不知人,问之不能答,
似此难分经络,始可遵丹溪用温补之剂,急拟挽正回阳法治之。三阴
中寒,皆以甘热祛寒法治之。若寒中太阴,以干姜为君,少阴以附子为君,厥阴以吴萸为君。吐甚加藿香、豆
蔻,泻甚加苍术、木香,筋挛者佐以木瓜、橘络,呃逆者佐以柿蒂、丁香。临证之间,切宜细辨而治,庶无贻误。
卷之八冬伤于寒大意
冒寒
属性:冒寒之病,偶因外冒寒邪,较伤寒则轻,比中寒甚缓。盖伤寒伤乎六经,中寒直中乎里,惟冒寒之病,乃寒
气罩冒于躯壳之外,而未传经入里也。是以遍体 疼,头亦微痛,畏寒发热而乏汗,脉象举之而有余,宜辛
温解表法治之。服药之后,务宜谨避风寒,覆被而卧,俾其微微汗出而解,否则传经入里,
当审何经而分治之。倘或伏而不发,来年必发为春温、风温等病,不可以不知也。
卷之八冬伤于寒大意
冬温
属性:昔贤谓冬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人感之而即病者,名曰冬温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