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28-时病论-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证何?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常证也。又问∶平伯论风温一十二条,总称暴感时气,肺 
胃为病。鞠通杂于诸温条中,分治三焦。试问以平伯为然,抑亦以鞠通为然?曰∶总宜遵《内经》“冬伤于 
寒,春必病温”之论,庶乎宜古宜今。见肺胃之证,即为肺胃之病;见三焦之证,即为三焦之病。 
弗宜印定可也。又问∶春温、风温,皆有伏气为病。今时医每逢春令见有寒热咳嗽,并无口渴之证,便言 
风温,可乎?曰∶可。盖春令之风,从东方而来,乃解冻之温风也,谓风温者,未 
尝不可耳。其初起治法,仍不出辛凉解表之范围也。 

卷之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温病
属性:尝谓介宾之书,谓温病即伤寒,治分六要五忌;又可之书,谓温病即瘟疫,治法又分九传,殊不知伤寒 
乃感冬时之寒邪,瘟疫乃感天地之厉气,较之伏气温病,大相径庭,岂可同日而语哉!推温病之原,究因冬受 
寒气,伏而不发,久化为热,必待来年春分之后,天令温暖,阳气弛张,伏气自内而动,一达于 
外,表里皆热也。其证口渴引饮,不恶寒而恶热,脉形愈按愈盛者是也。此不比春温外有寒邪,风温外有 
风邪,初起之时,可以辛温辛凉;是病表无寒风,所以忌乎辛散,若误散之,则变证蜂起矣。如初起无汗者, 
只宜清凉透邪法;有汗者,清热保津法∶如脉象洪大而数,壮热谵妄,此热在三焦也,宜以清凉荡 
热法;倘脉沉实,而有口渴谵语,舌苔干燥,此热在胃腑也,宜用润下救津法。凡温病切忌辛温发汗,汗之 
则狂言脉躁,不可治也。然大热无汗则死;得汗后而反热,脉躁盛者亦死;又有 
大热,脉反细小,手足逆冷者亦死;或见痉搐昏乱,脉来促结沉代者皆死。医者不可不知。 
刘松峰曰∶《云笈七签》中,引作“冬伤于汗”甚妙。盖言冬时过暖,以致汗出,则来年必病温,余屡 
验之良然。冬日严寒,来春并无温病,以其应寒而寒,得时令之正故耳。且人伤于寒,岂可稽留在身,俟逾 
年而后发耶? 
丰按,“冬伤于汗”。汗字欠妥,松峰反赞其妙。既谓冬伤于汗,试问春夏秋三时所伤为何物耶?又谓 
冬时过暖,来年病温,此说是有伏气,又谓人伤于寒,岂可稽留,此说又无伏 
气。片幅之中如此矛盾,诚为智者一失耳。 

卷之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温毒
属性:温毒者,由于冬令过暖,人感乖戾之气,至春夏之交,更感温热,伏毒自内而出,表里皆热。又有风温、 
温病、冬温,误用辛温之剂,以火济火,亦能成是病也。其脉浮沉俱盛,其证心烦热渴,咳嗽喉痛,舌绛苔 
黄,宜用清热解毒法,加甘草、桔梗治之。然有因温毒而发斑、发疹、发颐、喉肿等证,不可不知。 
盖温热之毒,抵于阳明,发于肌肉而成斑,其色红为胃热者轻也,紫为热甚者重也,黑为热极者危也,鲜红 
为邪透者吉也。当其欲发未发之际,宜用清凉透斑法治之;如斑发出,神气昏蒙,加犀角、元参治之。《心 
法》云∶疹发营分,营主血,故色红。《棒喝》云∶邪郁不解,热入血络而成疹。疹亦红轻紫重 
黑危也。虽然邪郁未解,热在营分,但其温毒已发皮毛,与斑在肌肉为大异。盖肺主皮毛,胃主肌肉,所以古 
人谓斑属足阳明胃病,疹属手太阴肺病,疆界攸分,不容混论,鞠通混而未别,虚谷已驳其非,洵非谬也。 
当其欲发未发之时,速用辛凉解表法,加细生地、绿豆衣治之,甚者加青黛、连翘治之。又有 
温热之毒,协少阳相火上攻,耳下硬肿而痛,此为发颐之病,颐虽属于阳明,然耳前耳后,皆少阳经脉所过之 
地,速当消散,缓则成脓为害,宜内服清热解毒法,去洋参、麦冬,加马勃、青黛、荷叶治之;连面皆肿, 
加白芷、漏芦;肿硬不消,加山甲、皂刺;外用水仙花根,剥去赤皮与根须,入臼捣烂,敷于肿处,干则易 
之,俟肤生黍米黄疮为度。又有温热之毒,发越于上,盘结于喉,而成肿痹。《内经》云∶“一阴一阳结, 
谓之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君火也;一阳者,手少阳相火也。二经之脉,并络于喉,今温毒聚于此间,则 
君相之火并起。盖火动则生痰,痰壅则肿,肿甚则痹,痹甚则不通而死矣。急用玉钥匙以开其喉,继 
以清热解毒法,去洋参、麦冬,加僵蚕、桔梗、牛蒡、射干治之。 
温毒之病,变证极多,至于斑、疹、颐、喉,时恒所有,故特表而出之。 

卷之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晚发
属性:晚发者,亦由冬令受寒,当时未发,发于来年清明之后,夏至以前,较之温病晚发一节,故名晚发 
病也。其证头痛发热,或恶风恶寒,或有汗无汗,或烦躁,或口渴,脉来洪数者是也。 
亦当先辨其因寒因风而触发者,始可定辛温辛凉之法治之。但其曩受之伏寒,必较温热之伏气稍轻,峻剂不宜 
孟浪。如无风寒所触者,仍归温病论治。此宜清凉透邪法,加蝉衣、栀、壳、治之。如有变证,可仿诸温门 
中及热病之法治之。但是病与秋时之晚发,相去云泥,彼则夏令之伏暑而发于秋,此则冬 
时之伏气而发于春,慎勿以晚发同名,而误同一治耳。 
或问曰∶细考风温、春温,发于大寒至惊蛰;温病、温毒,发于春分至立夏,界限虽分,然与《内经》 
先夏至日为病温,不相符节。何独晚发一病,发于清明之后,夏至以前,偏与《内经》拍合何也?答曰∶大 
寒至惊蛰,乃厥阴风木司权,风邪触之发为风温;初春尚有余寒,寒邪触之发为春温;春分至立夏, 
少阴君火司令,阳气正升之时,伏气自内而出,发为温病、温毒;晚发仍是温病,不过较诸温晚发一节也。 
以上五证,总在乎夏至之先,诚与《内经》先夏至日为病温,皆不枘凿矣。 

卷之一
拟用诸法
属性:x辛温解表法x∶治春温初起,风寒寒疫,及阴暑秋凉等证。 
防风(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五分,去皮尖,研) 广 
陈皮(一钱) 淡豆豉(三钱) 
加葱白五寸煎。 
是法也,以防风、桔梗,祛其在表之寒邪;杏子、陈皮,开其上中之气分;淡豉、葱白,即葱豉汤, 
乃《肘后》之良方,用代麻黄,通治寒伤于表。表邪得解,即有伏气,亦冀其随解耳。 
x凉解里热法x∶治温热内炽,外无风寒,及暑温冬温之证。 
鲜芦根(五钱) 大豆卷(三钱) 天花粉(二钱) 生石膏(四钱) 生甘草(六分) 
新汲水煎服。 
温热之邪,初入于胃者,宜此法也。盖胃为阳土,得凉则安。故以芦根为君,其味甘,其性凉,其中 
空,不但能去胃中之热,抑且能透肌表之邪,诚凉而不滞之妙品,大胜寻常寒药;佐豆卷之甘平,花粉之甘 
凉,并能清胃除热;更佐石膏,凉而不苦,甘草泻而能和,景岳名为玉泉饮,以其治阳明胃热有功。 
凡寒凉之药,每多败胃,惟此法则不然。 
x清热解毒法x∶治温毒深入阳明,劫伤津液,舌绛齿燥。 
西洋参(三钱) 大麦冬(三钱,去心) 细生地(三钱) 元参(一钱五分) 金银花(二钱) 
连翘(二钱,去心) 
加绿豆三钱,煎服。 
此法治温热成毒,毒即火邪也。温热既化为火,火未有不 
伤津液者,故用银、翘、绿豆,以清其火而解其毒;洋参、麦冬,以保其津;元参、细地,以保其液也。 
x却热息风法x∶治温热不解,劫液动风,手足螈 。 
大麦冬(五钱,去心) 细生地(四钱) 甘菊花(一钱) 羚羊角(二钱) 钩藤钩(五钱) 
先将羚羊角煎一炷香,再入诸药煎。 
凡温热之病,动肝风者,惟此法最宜。首用麦冬、细地,清 
其热以滋津液;菊花、羚角,定其风而宁抽搐;佐钩藤者,取其 
舒筋之用也。 
x祛热宣窍法x∶治温热、湿温、冬温之邪,窜入心包,神昏 语,或不语,舌苔焦黑,或笑或痉。 
连翘(三钱,去心) 犀角(一钱) 川贝母(三钱,去心) 鲜石菖蒲(一钱) 
加牛黄至宝丹一颗,去蜡壳化冲。 
是法治邪入心包之证也。连翘苦寒,苦入心,寒胜热,故泻心经之火邪;经曰∶“火淫于内,治以咸 
寒,”故兼犀角咸寒之品,亦能泻心经之火邪;凡邪入心包者,非特一火,且有痰随火升,蒙其清窍,故用贝 
母清心化痰,菖蒲入心开窍∶更用牛黄至宝之大力,以期救急扶危于俄顷耳。 
x辛凉解表法x∶治风温初起,风热新感,冬温袭肺咳嗽。 
薄荷(一钱五分) 蝉蜕(一钱,去足翅) 前胡(一钱五分) 淡豆豉(四钱) 
栝蒌壳(二钱) 牛蒡子(一钱五分) 
煎服。如有口渴,再加花粉。 
此法取乎辛凉,以治风温初起,无论有无伏气,皆可先施。用薄荷、蝉蜕,轻透其表;前胡、淡豉, 
宣解其风;叶香岩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佐蒌壳、牛蒡开其肺气,气分舒畅,则新邪伏气,均透达矣。 
x清凉透邪法x∶治温病无汗,温疟渴饮,冬温之邪内陷。 
鲜芦根(五钱) 石膏(六钱,煨) 连翘(三钱,去心) 竹叶(一钱五分) 
淡豆豉(三钱) 绿豆衣(三钱) 
水煎服。 
此治温病无汗之主方,其伏气虽不因风寒所触而发,然亦有有汗无汗之分。无汗者宜透邪,有汗者宜 
保津,一定之理也。凡清凉之剂,凉而不透者居多,惟此法清凉且透。芦根中 
空透药也,石膏气轻透药也,连翘之性升浮,竹叶生于枝上,淡 
豆豉之宣解,绿豆衣之轻清,皆透热也。伏邪得透,汗出微微。温热自然达解耳。 
x清热保津法x∶治温热有汗,风热化火,热病伤津,温疟舌苔变黑。 
连翘(三钱,去心) 天花粉(二钱) 鲜石斛(三钱) 鲜生地(四钱) 麦冬(四钱,去心) 
参叶(八分) 
水煎服。 
此治温热有汗之主方。汗多者,因于里热熏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