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口吃病矫治全套讲义(共四册)-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正原因。

    客观存在在大脑的反应,决不像镜子那样,而且“哈哈镜”式的,同一个事物作用于不同的人可以引起不同的态度和情绪反应,拿看足球比赛这件事来说吧,不管对谁来说这个足球比赛都是一样,而不同的人,对这个客观事实就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的一会儿兴高采烈,拍手喝采,一会儿叹声惋惜;有的冷静观摩运动员的球技;有的一会儿一看表,盼望球赛赶快结束。听交响乐也是这样,有的陶醉于艺术享受之中,有的却听得枯燥无味,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有些人怨天忧人地烦恼起来,而有些人却泰然地认为:“不如意事常八九”。有的人能任劳任怨,有的人受点委屈就会患得、患失,大喊大叫起来。生病以后,人们对疾病的态度也不尽一样,有的焦虑不安,优虑重重,而有的人却能“既来之,则安之”。

     口吃虽然人皆有之,但由于对待口吃的态度不同,所以就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和后果,正常人虽也不时地发生口吃,他们却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它,对它表现非常的淡漠,不放在心上,一过了之,不久也就忘掉了,没有为此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心理没有疙瘩,不产生恐惧心理,这种心理健康的人是不大容易患口吃病的。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口吃的恐惧心理不是口吃决定的,而是对口吃的错误态度决定的,因而不难找到一个解决这种心理因素的方向,就是扭转口吃的恐惧心理不能依赖口吃现象的消失,而只能依赖改变对口吃的错误态度。

十一、允许口吃

     说话的努力性也是患者们的一个特微。口吃病患者为了克服发音困难,就用全身的气力向外进,有时进出声音来却不能把声音变成字,或变成他想发的那个音节。这种“努力”不仅不能把自己“解放”出来,反而增缓了口吃,试想,用力使用筷子,努力地吃饭,或用力迈步走路,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心理因素不仅使口吃的机制复杂化,而且使口吃现象加重起来,另外一个促使言语功能障碍的因素是错误的斗争形式说话努力性,把怕口吃,不要口吃的心理活动反应到行动上来,自以为努力一下就可以摆脱发音困难,就象多用一些力就能拿起重物那样,实际上这种努力是徒劳的,它只能导致口吃现象的加重。

    “努力”不仅表现在发音器官上,同时也表现在身体各部,甚至全身用力,于是出现了各种莫明其妙的动作和奇形怪状的脸相等伴随运动,口吃病患者感受到说话是最吃力的事,比做任何笨重的劳动还吃力,常见有些患者说完一段话之后,累得满头大汗,筋疲力尽。

    口吃病患者所作的“努力”,反而增缓了口吃,它只能是加重口吃现象的因素,这是每个口吃病患者曾体验过的,但是口吃病患者仍是习惯于这种斗争方式,明明知道这种努力无济于事,在口吃面前非驱使自己作一番努力挣扎不可。越努力,越感到口吃的强大,这就是口吃的,口吃的规律,要放弃任何不策略的努力,必须松驰下来,必须承认口吃的存在。

    说话的努力性不是最初引起口吃的原因,它是对口吃和想克服口吃的一种反应。“我要说话”的冲动和“我不能说话”的阻止因素相遇,跟着而来的就是“努力”,不管患者所作的努力是心理上的还是行动上的,都会立即在言语上竖起一堵高墙,和恐惧心理等混合在一起,进一步增加了说话的困难,努力也随着相应地增强了口吃现象也就改头换面地变得愈加严重。因此,解除努力是头等大事,要学会停止这种不当的努力,虽不能完全制止口吃,至少能大大减轻说话的困难。

     口吃病患者必须排除一切试图不口吃的努力,把口吃“置之度外”。如果企图用各种方法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不口吃,就必定会滋长紧张心理;反之,如能开导自己不作这种努力,口吃就好了,没关系!像正常人发生口吃时那样若无其事,毫不解意,这种正确的态度有利于缓解紧张的心理,思想解放了,口吃的机会就会减少。

    不论是成人或幼儿,在感情激昂或发言意欲过急的情况下都可能出现一些口吃,这本是正常生理现象,一般人对之会不加注意,注意了也毫不介意,即使被人提醒也认为这是家常便饭而并不大惊小怪。口吃病患者就不是这样,当察觉自己有了口吃,或者被人提醒,或者受到父母、老师的指责以及周围人们的嘲笑、讥讽时,就好像“大祸临头”,对它“高度”注意,于是就注意地去寻找自己的口吃,当他又一次的口吃被自己找到以后,就断定自己原来真是个口吃患病,从而也就产生了恐惧和苦恼,念念不忘,总想进一步努力地去防止它,这就是口吃病发病的动机。“知道了”就产生思想上的胶着,硬给自己戴上一顶口吃的“帽子”从此就挤进口吃患者的队伍里不能自拔。本来的暂时性的一过性的口吃,神经质地把它当作真的病,又因为过分注意,过高评价等错误心理,逐渐地把它像捏糖人似地捏成了“病”。

    这两种对待口吃的不同态度,就是患不患口吃病的决定性因素。前者决不会患口吃病,后者若不把这种错误态度转变过来,口吃病的根治难期待。要改变这种对口吃的错误态度,首要的是对口吃的重新开始,(请把第九节“对口吃的错误评价”反复地学习,思考一下)如若仍然固执地把正常人不值一顾口吃当作第一大事,其他错误态度的改变都是不可能正常人有时也会察觉到自己有口吃,可是他们从没有“不要口吃”的愿望和努力,没有对它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和若恼,更没有对它执着起来,一句放,正常人允许口吃。

    有位家长说,他有一个四岁的孩子有时有些口吃,要求我们的帮助,我问这位家长,你没有口吃吗?他说,我有时也有口吃,不过我有口吃没关系,我从没把它放在心上,可是孩子不能有口吃。为什么不允许孩子有些口吃呢?这位家长如能让孩子也像自己那样正确对待口吃,允许口吃,岂不什么事都没有了吗?

    有很多家长来医院要求我们对他们孩子的口吃给予指导。这些家长的看法必须让孩子高度重视口吃,时刻注意自己不要口吃。并要下决心把口吃彻底地改过来,问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这不是在“制造”口吃病吗?我们的指导方针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句话就是:“不采取任何措施就是最好的措施”。患者们学习了讲Ⅱ想能理解这句话的真谛了吧!

    “人人都有口吃”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事实。可是,口吃病患者们就是不能接受这个事物的自然,硬是不允许“人皆有之”的口吃在自己身上出现,一旦出现了口吃,即使是不明显的,别人不是易察觉到的极其轻微的所谓口吃,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因而给病程产生不良的影响。“啊!我又口吃了!”平静的心情被冲垮了,跟着而来的就是大量的口吃。重要是当口吃来了,不管来多来少,心情不跟着波动,那怕是轻微的波动就足以打破言语安全的防线。“大大方方”地口吃,怎样才能平静地大大方方地口吃呢?就是允许口吃,允许人人都有的口吃在自己身上存在,允许口吃,才能打破思想矛盾,才能缓解心理上的纠缠。
  马克思说:“人所具有的,我无不具有”。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健康的态度。“上帝”把你作为一个“人”创造出来了,人所具有的,上帝都给你了,思维给你了,智慧给你了,紧张给你了,口吃也给你了,你想要也得要,不想要也得要,你是非要不可,不要就得受到惩罚。因为你不要人皆有之的口吃,就惩罚你得了口吃病。

   口吃病患者都具有一个字也不口吃的主观愿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长年与口吃斗争不已,不达到这个愿望誓不罢休,这是绝对有害的。主观愿望与客观规律产生矛盾时,必须修正的应该是错误的主观愿望,企图以主观愿望去改变客观规律的人是没有不受到惩罚的。人人都有口吃,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事实,必须尊重这个事实,因而你也必须允许自己口吃,经绝对无条件地允许,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压力,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心理上的纠缠。

 【问题】:

一、能理解“认识疗法”吗?能理解认识与思想感情的联系吗?

二、能接受“人人都有口吃”这个自然规律吗?从中得到什么启发了吗?

三、能理解“口吃本身没有疾病意义,它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吗”?

四、为什么说口吃与口吃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五、为什么说“知道自己有口吃”不是患口吃病的决定性因素?

六、对“服从自然”能有所领会吗?能与你自己的口吃联系起来吗?

七、“口吃病是由诊断而来的疾病”能理解这句话的意义吗?

八、改变了对口吃的错误评价了没有?
九、怎样对待“恐惧心理”?

十、能无条件地“允许口吃”吗?

张景晖疗法讲义(第二册)

 

一、服从自然

 一开始出现的处于萌芽阶段的心理因素,本没有兴风作浪的力量,可是神经质地误认为“唯我独吃”,又“唯吃为大”地把口吃看成天大的大事,又人为地去压制它和否定它,这种思想矛盾会促使心理因素强化和复杂化起来。患者们可以发现,口吃现象的大量出现,往往与患者约束和控制自己的感情有极大的关系。由此可见,治疗口吃病的着眼点应放在思想矛盾的打破上。如何打破思想上的矛盾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放弃人为的拙策,服从事物的自然,服从感情的自然。人皆有之的口吃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口吃本身不具有疾病意义,对口吃的错误态度而引起的单纯恐惧心理是人的正常感情,也具有疾病意义,必须服从它、容忍它,允许它!具有不服从自然规律的口吃患者们不允许人皆有之的口吃和人之常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