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98-金匮要略浅注-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复发其汗。(是重伤其阳也。)此为逆。见阴(之病)攻(其)阳。(则并伤其阳矣。 
)乃复下之。(是重竭其阴也。)此亦为逆。 
程扶生云、前治皆用阴和阳法也。此复补以用阳和阴。故仲景用思。最为精密。 
狐惑之为病。(虫病也。)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何其如此 
之躁。实因虫扰之为害也。虫)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而口)不欲饮食。恶闻食 
臭。(虫闻食臭而动。动则令烦心有如此者。而且虫大动则交乱于胃中。胃主面目。)其 
面目(之)乍赤乍黑乍白。(亦随虫之聚散而变易。)蚀于上部。则(喉伤而)声(自 
)嗄。(以)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邪伤厥阴。厥阴为阴之尽。其病自下而 
冲上。故)咽干。(以)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以)雄黄熏之。(熏洗二法。皆就 
其近治之也。) 
此言狐惑之病证治法也。伤寒论乌梅丸。亦可消息用之。 
x甘草泻心汤方x 
甘草(四两炙)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x苦参汤方x 
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 
x雄黄熏法x 
雄黄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 
目四 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尤在泾云。脉数微烦。默默但欲卧。热盛于里也。无热汗出。病不在表也。三四日 
目赤如鸠眼者。肝脏血中之热。随经上注于目也。经热如此。脏热可知。其为蓄热不去。 
将成痈肿无疑。至七八日。目四 黑。赤色极而变黑。则痈尤甚矣。夫肝与胃。互为 
胜负者也。肝方有热。势必以其热侵及于胃。而肝既成痈。胃即以其热并之于肝。故曰、 
若能食者。知脓已成也。且脓成则毒化。毒化则不特胃和。而肝亦和矣。赤豆当归。乃 
排脓血除湿热之良剂也。又曰、此一条。注家有目为狐惑病者。有目为阴阳毒者。要之 
亦是湿热蕴毒之病。其不腐而为虫者。则积而为痈。不发于身面者。则发于肠脏。亦病 
机自然之势也。仲景意谓与狐惑阴阳毒同源而异流者。故特论列于此欤。 
x赤小豆当归散方x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十分) 
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阴阳二毒。是感非常灾疠之气。从口鼻而下入咽喉。致死甚速。试以阳毒言之。) 
阳毒之为病。(为异气中人之阳也。)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五日(经气 
未遍。故 
尚)可(救)治。(五日之外。五脏相传俱受邪。至)七日(阴阳经气已周而再行。则 
)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异气适中人之阴。则为阴毒。)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 
日(经气未遍。尚)可(救)治。(至)七日(阴阳经气已周而再行。则)不可治。升 
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此言阴阳二毒。治之不可姑缓也。仲师所论阴毒阳毒。言天地之疠气。中人之阳气 
阴气。非阴寒极阳热极之谓也。盖天地灾疠之气。便为毒瓦斯。人之血气。昼行于阳。夜 
行于阴。疠气之毒。值人身行阳之度而中人。则为阳毒。面者诸阳之会。阳毒上干阳位。 
故面赤斑斑如锦纹。阳毒上迫胸膈。故吐脓血。以阳气法天。本乎天者亲上也。值人 
身行阴之度而中人。则为阴毒。邪入于阴。则血凝泣。血不上荣于面。而面目青。血不 
环周于一身。而身痛如被杖。以阴气主静。凝而不流之象也。夫阴阳二毒。皆从口鼻而下 
入咽喉。咽喉者。阴阳之要会也。感非时之疠气。则真气出入之道路。不无妨碍。故二 
毒俱有咽喉痛之证。要之异气中人。毒流最猛。五日经气未遍。尚可速治。若至七日。 
阴阳经气已周。而作再经。则不可治矣。方用升麻鳖甲汤以解之。升麻。本经云、气味 
甘平苦。微寒无毒。主解百毒。辟瘟疫邪气。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诸毒喉 
痛口疮云云。君以升麻者。以能排气分。解百毒。能吐能升。俾邪从口鼻入者。仍从口 
鼻而出。鳖甲气味酸平无毒。佐当归而入肝。肝藏血。血为邪气所凝。鳖甲禀坚刚之性。 
当归具辛香之气。直入厥阴。而通气血。使邪毒之侵于营卫者。得此二味而并解。甘 
草气味甘平。解百毒。甘能入脾。使中土健旺。逐邪以外出。妙在使以蜀椒辛温。雄黄 
苦寒。禀纯阳之色。领诸药以解阳毒。其阴毒去雄黄蜀椒者。以邪毒不在阳分。不若当归鳖甲。直入阴分之为得也。 
x升麻鳖甲汤方x 
升麻 当归 甘草(各二两) 蜀椒(炒去汗一两)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雄黄(半两研)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阴毒去雄黄蜀椒。 肘后 
千金方。阳毒用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 

卷二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属性:师曰。(疟者。寒热往来之有定候也。虽有三阳三阴之异。而其舍总不外乎半表半里 
之间。少阳主乎半表半里。其脉必弦。今为之提其大纲曰。)疟脉自弦。(而弦中之兼见者。)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一隅可以三反也。至于因证施治。)弦小紧者。(以其小而知其在里。可)下之( 
而)瘥。弦迟者。(多寒无有疑义。即)可温之。弦紧(而不小)者。(知其在表而不 
在里。)可(以)发汗针灸也。(弦而)浮大者。(知其邪在高分)可(以)吐(而越 
)之。弦数者(多热。治则宜清。而热极生风。当知其为)风发也。(若以上因脉施治 
诸法。治之而犹不止。更当)以饮食消息止之。(即难经所谓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 
其寒温之旨也。) 
此言疟证不离少阳。以弦脉为主。随其兼见者而施治也。末一句言治之不愈。求之脾 
胃。是为久疟虚疟者。立一大法也。徐忠可尤在泾诸家之解俱误。 
男(元犀)按、素问疟论。言之甚详。大约邪气与卫气并居。合则病作。离则病休。 
一日发者。正气不虚。易愈。间日与三日。正气虚。内薄于阴。难愈。仲景以内经之 
旨深远。难与中人以下说法。另寻出阴阳出入大 
冲要处。独取少阳为主。以补内经未言之旨。并示后人握要之图。开口即云疟脉自弦。 
看一自字。大有深意。见疟证虽各不同。而少阳脉之真面目。自不可掩。 
病疟。以月(计之。)一日(一)发。当十五日愈。(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 
气十五日也。人受气于天。天气更则人身之气亦更。更气旺则不受邪而愈也。)设不瘥。 
当月尽解。(是又更一旺气也。)如其(更二气而)不瘥。当云何。师曰。此(疟邪 
不衰。与气血痰饮。)结为 瘕。名曰疟母。当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此言疟邪因人正气之衰旺。以为消长也。上节以饮食消息止之。为治久疟之正法。 
若有疟母。先急除其有形之 瘕。再培其无形之元气。医者切不可 言小心。酿成姑息 
养奸之祸。如景岳方之何人饮休疟饮追疟饮。皆调停两可。走江湖之套技。 
x鳖甲煎丸方x 
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即射干)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 
(三分熬) 干姜 大黄 桂枝 石苇(去毛) 浓朴 紫葳(即凌霄) 半夏 阿胶 
芍药 牡丹 虫(各五分) 葶苈 人参(各一分) 瞿麦(二分) 蜂窠(四分 
炙)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为末。取 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升。浸灰。俟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 
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 
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无鼠妇赤硝二味。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阳独发。气为火蚀。火无水济。)则热而少气烦冤。 
(阴孤绝。无以濡外。无以守中。则)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欲知其)但热不 
寒(之所以然)者。(须知其)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肌肉 
为阴。阳极则阴消也。) 
按内经所论之瘅疟。撮其大略。以肺素有热。而偶受风寒。内藏于心。外舍分肉。 
表则寒而里则热。缘阴气内虚。不能与阳相争。故但热而不作寒也。师不出方。余比例 
而用白虎加桂枝汤。以白虎清心救肺。以除里热。加桂枝调和营卫。以驱外邪。诚一方 
而两扼其要也。即先热后寒。名为热疟。亦以白虎清其先。桂枝却其后。极为对证。此 
法外之法也。然此节与内经稍异。师又略节经文。不言及外感风寒。以阴气孤绝。阳气 
独发二句为主。方内有桂枝。又未中的。师早已熟审矣。若明薛立斋张景岳赵养葵。用 
六味地黄汤及玉女煎之说。反致滞邪生热而增剧。俗传疟痢三方。为害更速。师于此等 
重证而不出方者。欲人寻绎而自得也。伤寒论自序云。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此物此 
志也。 男(元犀)按、下节白虎加桂枝汤。是内经所言之瘅疟。非师所云、云瘅疟之治 
也。师未出方。似可借用竹叶石膏汤之类。而梨汁甘蔗汁。亦可以佐之。 
(又有)温疟者。(冬不藏精。则水亏而火盛。火盛于内。外为寒气所格而不出。则火气 
内郁。日盛一日。至春令感温气而发。夏令感热气而发。是病在伏气。与乍感不同。故) 
其脉如平。(但此病当证书而不凭脉。难经云。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病。 
即此意也。)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为热从肾出。外舍其合。而上并于阳 
明也。)以白虎加桂枝汤主之。(盖于大凉肺胃之中。加一辛温之品。因其势而利导 
之也。) 
此言温疟与内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