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98-金匮要略浅注-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补金匮所未及。人身毛窍之内。则有孙络。孙络之内。则有横络。横络之内。则有经 
焉。经与络皆有血也。其孙络横络之血。起于包中之血海。乃冲任脉之所主。(经云。 
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是也。脐下为小腹。小腹两旁为少腹。少腹者厥阴肝脏。胞中血海之 
所居也。以血海居膀胱之外。名曰胞中。膀胱居血海之内。故曰膀胱者。胞之室也。) 
其血则热肉充肤。澹渗皮毛。皮毛而外。肺气主之。皮毛之内。肝血主之。盖以冲任之 
血。为肝所主。即所谓血海 
之血也。行于络脉。男子络唇口而生髭须。女子月事以时下。此血或表邪迫其妄行。或 
肝火炽盛。或暴怒伤肝而吐者。以致胞中之血。不充于肤腠皮毛。反从气冲而上涌于胃 
脘。吐此血者。其吐必多。吐虽多而不死。盖以有余之散血也。其经脉之血。则手厥阴 
心包主之。乃中焦取汁以奉生身之血也。行于经隧。内养其筋。外荣于脉。莫贵于此。 
必不可吐。吐多必死也。经云、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此血海之血也。(即上 
所言络血)一息不运。则机针穷。一丝不续。则霄壤判。此经脉之血也。(营行脉中。 
如机针之转环。一丝不续。乃回则不转。而霄壤判矣。是以有吐数口而即死者。非有伤 
于血。乃神气不续也。)然高士宗以络血经血。分此证之轻重死生。可谓简括。第有从 
血海而流溢于中。冲脉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上循背里。心下夹脊多血。虽不可与精 
专者。行于经隧。以奉生身之血并重。而视散于脉外。充于肤腠皮毛之血。贵贱不同。 
如留积于心下。胸中必胀。所吐亦多。而或有成块者。此因焦劳所致。若屡吐不止。或 
咳嗽而成劳怯。或伤肾脏之原。而后成虚脱。所谓下厥上竭。为难治也。(喻嘉言寓意 
草。以阿胶煮汤。送下黑锡丹。)其有身体不劳。内无所损。卒然咯血数口。或紫或红。一 
咯便出者。为脾络之血。脾之大络。络于周身。络脉不与经脉和谐。则有此血。下不伤 
阴。内不伤经。此至轻至浅之血。不药亦愈。若不分轻重。概以吐血之法治之。(如六 
味地黄汤三才汤。加藕节白芨阿胶黑栀子之类。)致络血寒凝。变生怯弱咳嗽等病。医 
之过也。总而言之。治络之血。当调其营卫。和其三焦。使三焦之气和于荣卫。荣卫之 
气下合胞中。气归血附。即引血归经之法也。其经脉之血。心包主之。内包心。外通脉。 
下合肝。合肝者。肝与心包皆为厥阴。同一气也。若房劳过度。思虑伤脾。则吐心包之 
血也。吐此血者。十无一生。惟药不妄投。大补心肾。重服人参。(十药神书 
用人参一两。顿服。)可于十中全其一二。若从血海流溢于心包而大吐。与心包之自 
伤而吐者有别。以由病络而涉于经。宜从治络血之法。引其归经可也。又五脏有血。六 
腑无血。(试观剖诸兽腹中。心下夹脊包络中多血。肝内多血。心中有血。脾中有血。 
肺中有血。肾中有血。六腑无血。)吐心脏之血者。一二口即死。吐肺脏之血者。形如 
血丝。吐肾脏之血者。形如赤豆。五七日必死。若吐肝脏之血。有生有死。贵乎病者能 
自养。医者善调治尔。脾脏之血若罗络。即前咯血是也。(按。此脾络血。非脾脏血也。 
有因腹满而使血唾者。为脾虚不能统摄也。)凡吐血多者。乃胞中血海之血。医者学不 
明经。指称胃家之血。夫胃为仓廪之官。受承水谷。并未有血。谓包中血海之血。为六 
淫七情所逼。上冲于胃脘而出。则可。若谓胃中有血。则不可也。 

卷八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属性:夫(呕吐。或谷或水或痰涎或冷沫。各不相同。今)呕家(因内)有痈脓。(与诸 
呕自当另看。切)不可治呕。(俟其痈已)脓尽(则呕)自愈。 
此以痈脓之呕撒开。以起下文诸呕也。 
(呕家必有停痰宿水。若)先呕却渴者。(痰水已去。而胃阳将复。)此为欲解。 
先渴却呕者。(因热而饮水过多。热虽去而饮仍留。此)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新 
水之致呕者其一。又)呕家(水从呕去。)本(当作)渴。今(反)不渴者。心下(着)有 
支饮(愈动而愈出)故也。此属支饮。(宿水之致呕者又其一。) 
此以呕后作渴为欲解。先渴后呕为停饮。呕而不渴为支饮也。 
问曰。病患脉数。数为热。(热则)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何也。师曰。(数不 
尽为热也。而虚者亦见数脉。)以(过)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其)脉乃数。(此) 
数(不为胃热。而)为客热。(揆其所以)不能消谷。(皆)胃中虚冷故也。(又)脉 
弦者。(肝邪之象也。土虚而木乘之。)虚(则受克)也。(今)胃气(匮乏)无余。 
朝食暮吐。变为胃反。(推其致病之由。)寒(本)在于上。(而)医反下之。(土气 
大伤。)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此言误汗而脉数。误下而脉弦。当于二脉中认出虚寒为胃反之本也。 
(上言数为客热。今则推言及脉微而数乎。盖)寸口脉微而数。微则(卫虚而)无 
气。无气则荣(气随卫气而俱)虚荣。(气随之)虚则血(日见)不足。血不足(虽见阴 
火之数脉。而上焦之宗气大虚。)则胸中(必)冷。 
此承上节数为客热。而推言脉微而数者为无气。而非有热也。 
尤在泾云、合上二条言之。客热固非真热。不可以寒治之。胸中冷亦非真冷。不可 
以热治之。是皆当以温养真气为主。真气。冲和纯粹之气。此气浮则生热。沉则生冷。 
温之则浮热自收。养之则虚冷自化。若热以寒治。寒以热治。则真气愈虚。寒热内贼。 
而其病愈甚矣。 
(上言胃气无余。变为胃反。今且由胃而推言及脾乎。盖胃者阳也。脾者阴也。)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胃之阳)虚。涩则(为阴虚而)伤(在)脾。脾伤则(胃中所纳之 
谷。而)不(能消)磨。(化为糟粕而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不下行 
而上出。)名曰胃反。(若)脉和缓。其土气尚未败也。倘若邪甚而紧(液竭)而 
涩。其病难治。 
此承上节胃气无余。变为胃反。而推言其病之并在于脾也。 
病患欲吐者。(病势在上。)不可(强)下之。 
哕(虽在上。)而腹满。(却不在上。是病在下而气溢于上也。当)视其(二阴之在 
)前(在)后。知何部不利。(以药)利之(而)愈。 
此二节。言病势之欲上欲下。宜顺其势而利导之也。哕病应归橘皮竹茹汤节中。此 
特举之。与上节为一上一下之对子。非错简也。 
(胸为阳位。呕为阴邪。使胸中阳气足以御邪。则不呕。即呕而胸亦不满。若)呕 
而胸满者。(是阳不治。而阴乘之也。以)吴茱萸汤主之。 
此言浊阴居阳位。呕而胸满也。 
x吴茱萸汤方x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有声无物。谓之)干呕(无物则所)吐(者尽是)涎沫。(更兼)头痛者。(是寒 
气从经上攻于头也。以)吴茱萸汤主之。(温补以驱浊阴。又以折逆冲之势也。) 
此承上节而补出吐涎沫头痛。以明此证用此汤之的对也。 
李氏云、太阴少阴从足至胸。俱不上头。二经并无头痛证。厥阴经上出额。与督脉 
会于巅。故呕吐涎沫者。里寒也。头痛。寒气从经脉上攻也。不用桂附用吴茱萸者。以 
其入厥阴经故耳。余皆温补散寒之药。(阳不下交而上逆。则)呕(阴不上交)而(独 
走。则)肠鸣。(其升降失常。无非由于)心下痞(所致)者。(以)半夏泻心汤主之。 
此为呕证中有痞而肠鸣者。出其方也。此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但治其 
中。而上呕下鸣之证俱愈也。 
x半夏泻心汤方x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各三两炙) 黄连(一两) 大枣( 
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呕。胃气逆也。若下利清谷。乃肠中寒也。今)干呕而(下)利(浊粘)者。 
(是肠中热也。可知呕为热逆之呕。利为挟热之利。以)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此言热邪入里作利。而复上行而为呕也。与伤寒论大同小异。 
x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x 
黄芩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一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 
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有声有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诸呕吐(有寒有热。食入即吐。热也。朝食暮吐。 
寒也。而此则非寒非热。但觉痰凝于中。食)谷不得下(咽)者。(以)小半夏汤 
主之。(祛停饮。散气结。降逆安胃。自效。) 
此为呕吐而谷不得下者。而出其总治之方也。 
x小半夏汤方x(见痰饮) 
呕吐。而(饮)病在(于)膈上。(饮亦随呕吐而去。故呕吐之)后思水者(知其病已) 
解。急(以水少少)与之。(以滋其燥。若未曾呕吐。而先)思水者。(为宿有支饮。 
阻其正津而作渴。渴而多饮。则旧饮未去。新饮复生。法宜崇土以逐水。以)猪苓散主 
之。 
此遥承第二节之意而重申之。并出其方治也。 
x猪苓散方x 
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呕而心烦心中懊 。内热之呕也。今)呕而脉弱。(正气虚也。)小便复利。(中 
寒盛也。)身有微热。见厥者。(正虚邪盛。而阻格其升降之机也。此为表里阴阳之气。 
不相顺接。故为)难治。(以)四逆汤主之。 
此为虚寒而呕者。出其方治也。阴邪逆则为呕。阳虚而不能摄阴。则小便利。真阴 
伤而真阳越。则身有 
微热。虚阳又不能布护周身。而见厥脉弱者。此表里阴阳气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