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水(之势既成。则)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甚而欲)绝者。(诊其脉则为无阳。
审其势则为)有水。可(于扶阳中疏凿其水以)下之。(俾水去则阳回。而元自复矣。)
此言正水病。腹大。小便不利。脉道被遏而不出。其势已甚。子和舟车。神佑等丸。
虽为从权救急之计。然虚人不堪姑试。余借用真武汤温补肾中之阳。坐镇北方以制水。
又加木通防己川椒目以导之。守服十余剂。气化水行。如江河之沛然莫御矣。此本论
中方外之方也。
问曰。病下利后。(阴液亡则)渴(欲)饮水。(饮水多而)小便不利。(水有入
而无出。积于腹中。而为)腹满。(固事之常也。乃)因(而为)肿者。(其故)何也。
答曰、(水必得气而行。)此(缘利后气伤。饮水过多。)法当病水。若(得)小便
自利。(则水从下通。)及汗(自)出者。(则水从外泄。水虽聚而常行。)自当愈。
(然其所以汗与利者。气内复而机自行也。而辛散渗淡之药。不足恃耳。)
此言客水成肿。易成而亦易愈。调其中气。则气复。而水自从利从汗而行矣。 有
一张姓者。疟愈后。日饮水数升。小便不利。有用四苓加木通。服之三日。溺时茎痛。
一日夜尿不及半小盏。尿盆底如朱砂。日更医。遍服利水之药。形肿日增。有一老医马
姓。主以济生肾气丸。早吞五钱。暮服六君子汤一服。许以半月必愈。服至二十余日不
效。又增出不寐气喘呕逆之逆证。病家极恼前医之失。而求治于予。予诊其色。鼻准
黄润。诊其脉。虽细小中而却有缓象。直告之曰。此证误在前医。救在后医。止守前此
丸汤并进。再十日必效。予无别法也。病家埋怨已极。誓不再服。叩头求请另方。予不
得已。以权辞告之曰。前方虽佳。但日服不改。病气与药气。习以为常。所以不效。今
且用茯苓四钱。蛤蜊粉三钱。灯草十四寸。煎水
服之。三日后再服前此之药方。必另有一番好处。病家喜而服之。是夜小便如涌。其肿
亦退去十分之七。皮肤中时见汗意。再一服。大汗如雨。肿全消。而神气亦复。喜告于
予。予令其遵马先生丸汤之法。渠弗听。从此即不服药。半月病愈体康。到寓面谢时。还
痛说前医之过。甚矣哉。医道之弗明也。详附于此。以为尤注气内返而机自行句之铁案。
亦以见医术挟时命而行。
(正水病。久则相传而概病。而其初则有五脏之分。心火脏)心火者。(水凌
于心。阳气被郁则)其身重而少气。(郁而不泄。致伤心气。则)不得卧。烦而躁。(
阳虚不能下交于阴。阴气不化。则)其人阴肿。 (肝木脏。)肝水者。(水气凌肝。必
传于脾。脾部在腹。则)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肝气横。其痛在)胁下(传则)腹痛。
(厥阴之气。冲逆水邪。随之而上下。则)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肺金脏。为
治节之官。)肺水者(肺主气。虚则失其统御之权。故)其身肿。(治节不行。则水乱。
故)小便难。时时鸭溏。(谓如鸭粪之清浊不贯也。脾土脏。主腹。而气行四肢。)脾水
者。(水气凌脾。脾气不行。则)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气生于谷。脾不能化谷。则)
津液不生。但苦少气。(脾气不舒。则)小便难。(肾者。主水而藏精。其所赖以为锁
钥之司也。其气上通于心。领心阳之气。下达水府。)肾水者。(肾气虚。不能上领心
阳之气。而水凝矣。脐腹属少阴。
少阴病。阳虚阴甚。则)其腹大。
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阳不及下。则)其足逆冷。(面者。诸阳之会
也。肾虚不能上会。则其)面反瘦。
此分晰五脏之水。以补内经所未备。使人寻到病根。察其致病之脏而治之。不域于
脾肺肾通套成方以试病。则善矣。
师曰。诸有水者。(分其内外表里而治之。不若分其上下。尤为确切。)腰以下肿。
(阴为主用。)当利小便。腰以上肿。(阳为主用)当发汗。乃愈。
沈自南云、此以腰之上下分阴阳。即风皮正水之两大法门也。腰以下主阴。水亦属阴。
以阴从阴。故正水势必从于下部先肿。即腰以下肿。然阳衰气郁。决渎无权。水逆横
流。疏凿难缓。利小便则愈。经谓洁
净府是也。腰以上主阳。而风寒袭于皮毛。阳气被郁。风皮二水。势必起于上部先肿。
即腰以上肿。当开其腠理。取汗通阳则愈。经谓开鬼门是也。窃谓利水发汗。乃言其常。
而未及其变。当审实者施其常。虚者施其变。但治变之法。欲汗者当兼补阳。即麻黄
附子汤之类。欲利小便者。兼养其阴。即栝蒌瞿麦丸之类。然开腠通阳而利小便。必兼
变法。乃为第一义耳。
按、时医治水病。只守二方。一曰五皮饮。桑白皮橘皮生姜皮茯苓皮大腹皮各二钱。
取其以皮入皮。不伤中气之义。上肿加紫苏防风杏仁各三钱以汗之。下肿加木通防己泽
泻赤小豆各二钱以利之。且气分加白术黄 肉桂之类。血分加当归川芎桃仁五灵脂之类。
寒加附子肉桂小茴香巴戟天干姜之类。热加黄柏知母生蛤蜊之类。诸虚合四君子汤。
诸实合三子养亲汤。轻者颇效。而重病则否矣。而济生肾气丸。熟地黄四两。山萸肉山
药泽泻丹皮肉桂车前子牛膝各一两。茯苓三两。熟附子五钱。蜜丸每服三五钱。百沸汤
送下。或作汤服。此方自薛立斋极赞其妙。而张景岳李士材和之。至今奉为水肿气肿等
证之神丹。而不知一派阴药中。杂以些少桂附。亦从阴化。久服必致阴霾四布。水势滔
天。不可救援。谁制此方。大为金匮罪人。后医反以此方。名为金匮肾气丸。荒经侮圣。
大可浩叹。今因沈自南有栝蒌瞿麦丸养阴一说。余亦谓栝蒌瞿麦丸之用附子。与肾气
丸之附子同义。恐后学错认章旨。而误用之。则余亦薛立斋张景岳李士材之流辈耳。孟
夫子云、尔何曾比予于是。当知昔贤当时不得已之言也。
师曰。(上焦主气。诊之寸口。若)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
搏。(则为水肿。可知水肿之必关营卫也。中焦主水谷。诊之趺阳。若)趺阳脉(不起而
)伏。(则为)水谷不化。(第不化有二。若)脾气衰。(而不化。)则(水杂于粪。
为) 溏。胃气衰(而不化。)则(水溢于外。而)身肿。(下焦主血。诊之两尺。右
尺为阴中之少阳。若)少阳(之)脉(沉弱而)卑(为相火之衰。左尺为阴中之少阴。
若)少阴(之)脉(微损而)细。(为真水之虚。北方龟蛇。非一而亦非二。均在下焦
而主血。)男子(病此。)则(水精不化。而)小便不利。妇人(病此。)则(血化为
水。而)经水不通。(而其所以然者。则皆阳气不行。阴气乃结之故。)经为血。(而
属于阴。阴)血(阻滞)不利则(渐成)为水。名曰血分。(男妇之病一体。惟妇则有
经可征也。)
此言正水之偏于下焦者为血分。而又合上中二焦而言。为寸口、趺阳、少阴、上中
下三诊之全法也。伤寒论金匮多用此笔法。
男(元犀)按、此节及下一节。字字金针。宜熟玩之。
师曰、(血分病在下焦。亦与上中二焦相关。属于虚者。上言之详矣。而属于虚中
之实者。不可不知。)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沉则为入。出则(肺气壅于阳。)为阳
实。入则(水气滞于阴。)为阴结。趺阳脉微而弦。微则(中土本伤。而)无胃气。弦
则(胃受木克。而气)不得息。少阴脉沉而滑。沉则为(病)在(于)里。滑则为(里邪
之)实。沉滑相搏。血结胞门。其(凝聚坚)瘕不泻。经络不通。(而肿病大作。)
名曰血分。
此承上节血分而言也。与第八节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等句。互相发明。又合寸
口趺阳少阴。而见气壅于阳。胃病于中。血结于阴。分之则三。合之则一也。
男(元犀)按、胞为血海。男女皆有之。此云胞门。在关元气海之间。指膀胱之位
而言也。先君口传蔡明府名本谦患水肿垂死复生验案。用泽兰之法。本于此。
尤在泾云、上条之结。为血气虚少。而行之不利也。此条之结。为阴阳壅郁。而欲
行不能也。仲景并列于此。以见血分之病。有全虚者。有虚中之实者。不同如此。
(血分为男妇兼有之病。而亦有专为妇人而言者。以妇人之病。以经为主也。或有
)问(于师)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
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尤在泾云、此复设问答。以明血分水分之异。血分者。因血而病为水也。水分者。
因水而病及血也。血病深而难通。故曰难治。水病浅而易行。故曰易治。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医者)脉之(病患竟)不言(
苦)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
(水气中原不得有此证。其先)寸口脉沉而紧。沉为(微)水。紧为(积)寒。沉紧相
搏。(则微水积寒。)结在关元。始时(水与寒)尚微。年盛(邪不胜正而)不觉。(迨
至)阳衰之后。(前此所结之邪。觉)营卫(中稍稍)相干。阳(日就)损阴(日加)
盛。(而所)结(之)寒微动。(遂挟)肾气上冲。咽喉塞噎。胁下急痛。(此时若以
温肾祛寒之药治之。法当渐愈。乃)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未得病源。病)气(维)
系(而)不去。其病(根)不除。复重吐之。(诛伐无过。 一则大下以伤其胃。 一则
吐伤上焦之阳。而下焦之阴火乘之。以致)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火乘于上。阳虚
于下。以致决渎失职。)小便不利。(釜底乏薪。)水谷不化。(水气日盛。而)面目手
足(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