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有疑议。故直指之曰。)此为风水。(彼夫)不恶风者。(表无风也。)小便通利。
(非风水之相搏也。)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乃水入伤心。汗内返而为湿所致。)此
为黄汗。
此详风水之病源。且风水病最与黄汗相似。故节末又郑重以分别之。风水脉浮。黄
汗脉沉。浅而易知。师故未言之。
(风水中有变异者。不可不知也。风之脉。浮也。水之脉。滑也。今)寸口脉沉滑
者。(不见风脉。但见水脉。)中有水气。(似属正水。然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
面目肿大。(风为阳邪。故身中)有热。(证既属风。其沉亦将变而为浮。而未变之初。
无不可先正其)名曰风水。视(其)人之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
咳。(此正水之征也。乃)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知非正水。而为气水矣。风气必
系。亦可正其名曰)风水。
此言风水证虽有变异。而真面目不可掩也。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此阴邪表实证也。今)反不疼。(即与阴邪迥
别。且)身体(不为疼而)反(为)重(重则便知其为正水也。不为疼)而(为) 。
(则便知其为风也。风水涣于外。未入于内。故)其人不渴。(病在外者宜汗。故
)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此外另有汗后反)恶寒者。此为极虚(之证。误因)发汗得
之。(亦另有芍药甘草附子汤之治法。不在风水之例。若前证更有)渴而不恶寒者。
(渴似风水。而于不恶寒处。得其机关。知非病风。而独病水。不在皮外。而在皮中。
视风水较深一层。)此为皮水。(其证)身肿而冷。状如周痹。(盖以周痹为寒湿痹其
阳。皮水为水气淫于肤。所以大略相似也。若前证更有)胸中(气)窒。(窒而作胀。
则)不能食。(窒而不行。)则反聚痛。(至)暮(为阴分。更)躁(而)不得眠。(明是有水伤心。寒郁其热。
其证全在于胸。)此为黄汗。(若前证之脉浮紧。而)痛在骨节。(脉证却不相反。且
)咳而喘不渴者。(乃水寒伤
肺。)此为肺胀。其状如肿。(肺主皮毛。皮毛受邪。)发汗则愈。然诸病此者。(均
宜发汗。惟)渴而下利。小便数者。(为邪已内入。恐非一汗所能愈。)皆不可发汗。
此言风水中有类太阳脉。而不出太阳证者。又有相似而实为皮水者。有相似而实为
黄汗者。有相似而并非皮水黄汗。实为肺胀者。师分别其证。未出其方。后人补以越婢
加术汤。亦未甚周到。节末以渴者。下利者。小便数者。戒其发汗。大有深意。
或问前二条云。风水外证骨节疼。此言骨节反不疼。身体反重而 。前条云皮水不
渴。此云渴。何也。曰、风与水合而成病。其流注关节者。则为骨节疼痛。其侵淫肌肤
者。则骨节不疼。而身体 重。由所伤之处不同故也。前所云皮水不渴者。非言皮水本
不渴也。谓腹如鼓而不渴者。病方外盛。而未入里。犹可发其汗也。此所谓渴而不恶寒
者。所以别于风水之不渴而恶风也。程氏曰、水气外留于皮。内薄于肺。故令人渴是也。
(风水皮水之外。又有湿热郁于里。为)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分别处在于
黄。若黄而汗出亦黄。则为黄汗。身黄而无汗出。则为里水。水在里。故)其脉(不浮而
)沉。(热久郁。故)小便不利。(积于内者溢于外。)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
不因此自利而除其黄肿。反因)此(自利而)亡(其)津液。(津液亡)故令渴。(以
)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中风)
此又从风水皮水外而言里水也。
尤在泾云、越婢加术。是治其水。非治其渴也。以其身面悉肿。故取麻黄之发表。
以其肿而且黄。知其湿
中有热。故取石膏之清热。与白术之除湿。不然。则渴而小便利者。而顾犯不可发汗之戒
耶。或云此治小便利黄肿未去者之法。越婢散肌表之水。白术止渴生津也。亦通。
(又有兼宿疾而致水。不可不知也。)趺阳(系胃脉。脉本不伏。因水蓄于下。气
伏)脉(亦)当伏。今反紧。(紧则为寒。此因其人)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不
温其寒。而)反下之。(阳气重伤。)即胸满短气。(而水病大作。所以然者。阳以下
而伤。则决渎无权。水不行而汛滥矣。气以下而耗。则精凝血滞。变其常而化水矣。)
趺阳脉(因水病而)当伏。今反数。(数则为热。此因其人)本自有热。(热则当)消
谷(而)小便数。今反不利。(则水液日积。)此欲作水。(所以然者。阴虚无以配阳。
则水为热蓄而不行也。)
此言水病患别有宿疾。当从趺阳脉与其旧疾见证而兼顾之。不可以见肿治肿为能事。
(水病有五。而正水之病居多。当于脉而体认其所由成。然脉之元妙。可以意会。
而不可以言传也。)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
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
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徐忠可云、此段论正水所成之由也。谓人身中健运不息。所以成云行雨施之用。故
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故寸口脉主上。犹之天道必
下济而光明。故曰阴生于阳。趺阳脉主下。犹之地轴必上出而旋运。故曰卫气起于下
焦。今寸口脉浮而迟。浮主热。乃又见迟。迟者。元气潜于下也。既见热脉。又见潜脉。
是热为虚热。而潜为真潜。故曰热潜相搏名曰沉。言其所下济之元气。沉而不复举。
非沉脉之沉也。今趺阳脉浮而数。浮主热。乃又见数。数者。卫气止于下也。既见热脉。
又见止脉。是客气为热。而真气为止。故曰热止相搏名曰伏。言其宜上出之卫气。伏
而不能升。非伏脉之伏也。
从上而下者。不返而终沉。从下而上者。停止而久伏。则旋运之气。几乎熄矣。熄则阴
水乘之。故曰沉伏相搏名曰水。见非止客水也。恐人不明沉伏之义。故又曰络脉者。阴
精阳气。所往来也。寸口阳气沉而在下。则络脉虚。小便者。水道之所从出也。趺阳真
气。止而在下。气有余即是火。火热甚则小便难。于是上不能运其水。下不能出其水。
又焉能禁水之胡行而乱走耶。故曰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水者。即身中之阴
气。合水饮而横溢也。沉伏二义。俱于浮脉见之。非真明天地升降阴阳之道者。其能道
只字耶。此仲景所以为万世师也。
次男(元犀)按、仲景此节。深文奥旨。得徐忠可此注。如暗室张灯。大有功于斯道。
但有论无方。读者每苦无下手工夫。先君从原本上下文搜讨。得其要紧。从经方中加出
一味。名消水圣愈汤。授政有先叔。屡试屡验。奉为枕秘。厥后此方刻入时方妙用中。
彼时一齐众楚。无一人能发其旨。以致无上名方。反为俗论所掩。己卯秋。先君以老归
田。重订旧着。命余读之后。颇有所悟。遂于时方妙用中一节。录此方并方论。附于本
节之后。第方中天雄难得。不妨以附子代之。菌桂绝无佳者。不妨以桂枝尖代之。方用
天雄炮一钱。牡桂去皮二钱。细辛一钱。麻黄一钱五分。甘草炙一钱。生姜二钱。大枣
二枚。知母去皮三钱。水二杯半。先煮麻黄至二杯。去上沫。次入诸药。煎八分服。日
夜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水盛者。加防己二钱。天雄补上焦之阳而下行入
肾。犹天道下济而光明。而又恐下济之气潜而不返。故取细辛之一茎直上者。以举之。
牡桂暖下焦之水。而上通于心。犹地轴之上行而旋运。而又恐其上出之气
止而不上。故取麻黄之勇往直前者。以鼓之。人身小天地。惟健运不息。所以有云行雨
施之用。若潜而不返。则气不外濡。而脉络虚。故用姜枣甘草。化气生液。以补络脉。
若止而不上。则气聚为火。而小便难。故以知母滋阴化阴。以通小便。且知母治肿。出
之神农本草经。而金匮治历节风。脚肿如脱。与麻黄附子并用。可以比例而明也。此方
即仲景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加知母一味。主治迥殊。可知经方之变化如龙也。
(正水病在将成未成之际。其脉如何。)寸口脉弦而紧。(紧为寒。)弦则卫气(
为寒所结而)不行。(卫气不行。则藩篱不固。而)即恶寒。(卫气不行。则)水(液
)不(运。而不)沾流。走于肠间。(遂横流于肌肤肢体矣。)
此言水病之初成。责在卫气。以寸口主乎卫气也。意者寒从外得。阳气被抑。水之
所由成也。
(正水病在既成之际。脉又何如。)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
难。
此言水病之既成。责在肾阳。以少阴主肾阳也。意者寒自内生。而气化不速。水之
所由盛也。
(正水之脉。有恒有反。不可不知。盖以水阴也。阴盛则脉沉。水行皮肤。营卫被
遏。则脉亦沉。今)脉得诸沉。当责有水。(然必合之。)身体肿重。(方可断其为水。
此脉与证相符之恒也。若正)水(之)病。(其)脉(应沉而陡然暴)出者(是真气离
根。脱散于外。脉证相反。故主)死。
此言正水之常脉则沉。若陡然而出。则为反也。 尤氏云。出与浮迥异。浮者。盛
于上而弱于下。出则上有而下绝无也。
(正水之治。缓则筑以防堤。急则行其疏凿。)夫水病患。(脾胃为水气所犯。
故)目下有(形如)卧蚕。(水明亮而光润。故)面目鲜泽。(正水脉沉。沉极则)脉
伏。其人(胃中津液
水饮。俱外溢于皮肤肌肉。无以上于喉舌。则为)消渴。(此皆水病先见之征也。及其
)病水(之势既成。则)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甚而欲)绝者。(诊其脉则为无阳。
审其势则为)有水。可(于扶阳中